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作者: 温伟光

[摘 要] 本文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阐述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并对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进行了一般性的探究,认为以教材为基础,与生活实际、时政新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 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初中教育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为其提供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助其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切实加深学生对法律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目前我国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较为明显,其中青少年群体所占比例较高。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因为缺乏法治观念。加之辨别能力较弱,走上犯罪道路也就更为容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法治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基本的法律常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能够使他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二、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一)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深化对国家法律法规、课程目标的理解,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掌握更多法律基础知识和高效课堂组织方法,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其次,教师应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多方借鉴,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法律知识,以便在日常教学中融会贯通,丰富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观看网上的名师授课的视频,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将名师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升课堂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立足于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法律常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仅有道德规范相关内容,还引入了部分基础法律条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不断发掘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其快速建立法治意识的基础。

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的解释,让学生明白立法的依据和指向,使他们懂得法律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是公民的义务,触犯法律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显然,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才能保证他们在生活中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又如,在“法律为我护航”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甚至避免校园霸凌问题的出现,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再如,在“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中,教师将法律常识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其懂得感恩,明确责任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初中生,自己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应该对谁负责?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通过类似的层层设问,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法律并不是对人的禁锢,而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只有健全、完善的法治体系,才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从而为公民自由提供坚实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将法律知识与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知,懂得明辨是非。

(三)有效结合生活实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具体的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使其明白哪些行为是违法,哪些行为是犯罪,从而更好地约束与规范自身的行为。

例如,在“尊重他人”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人身权利这一概念进行剖析,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人身权利都不可以侵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下热门的“AI换脸技术”争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鹏鹏的班级合影被同学用来进行恶作剧,他的脸被替换掉了,并且在未经鹏鹏同意的情况下,该照片流传到了网络上。鹏鹏的同学是否侵犯了鹏鹏的人身权利?侵犯了哪项人身权利?鹏鹏应该怎样维权?”将热门争议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进行课堂探讨的热情,从而加深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鹏鹏的同学其行为已经造成了对鹏鹏人身权利的侵犯,侵犯的是鹏鹏的肖像权;尽管是一个恶作剧,但是因为没有经过鹏鹏的同意,且对鹏鹏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鹏鹏可以要求其公开道歉。

(四)积极引入时政新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新闻能够更好地将课堂与政治生活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视野,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了解时事政治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的联结,提升其自主学习和获取新知的能力,从而学会多角度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入时事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战略方针的理解,强化政治认同。对教师而言,引入时政新闻可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敬畏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授课内容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将因救火而烧伤的“00后”小伙梁博的故事展示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某日凌晨1时许,正在烧烤店打工的大二学生梁博,在下班返回住处的途中,发现临街某调料商店发生火情,店内一位老人被困。梁博毫不犹豫地冲入调料店实施救援;当火势快要得到控制的时候,店内的家用丁烷钢瓶遇火燃爆,导致梁博重度烧伤。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梁博的行为进行小组探讨,引导他们对梁博的行为做出正确评价:面对熊熊烈火,梁博不顾个人安危逆行冲向火场,挽救老人的生命,用行动传播了正能量和良好风尚。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梁博的事迹中收获颇丰,他们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要珍惜自己生命,关爱他人生命。

(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规中矩,缺乏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便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表演、宣传小报创作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保护自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法治节目的视频,引导学生针对节目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并要求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法律宣传海报,宣传“正当防卫”“非正当防卫”的界定及其相关法律知识,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善用法律。

(1)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公共利益而采取的合理防卫行为。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a.面临非法侵害,即遭受他人非法侵害或者正在遭受非法侵害。b.即时防卫,即必须是在非法侵害即将发生或者正在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防卫行为。c.合理防卫,即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的,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2)非正当防卫是指在没有面临非法侵害的情况下,主动对他人进行攻击或者过度防卫的行为。非正当防卫是违法的,可能会导致法律责任。

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和非正当防卫的区别,同时强调法律对于正当防卫的保护,鼓励学生在面对危险时能够理性应对,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还能够落实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呈现,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初中生往往觉得无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例如:在“法律伴我们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内容进行展示,并放映漫画《不打不成才》,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漫画中父亲的行为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在思考后说道:“这位父亲的行为是违法的,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笔者在听到该生的回答后,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判断,而是趁机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对其中的四大保护,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以及司法保护进行讲解。在对家庭保护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又引入了相关案例:“小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因为受到父亲的阻拦,小明自1岁起就再没见过自己的母亲。小明的父亲不仅吸毒,还有很严重的家庭暴力倾向,经常殴打小明。在此种环境中成长的小明,最终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了一名少年纵火犯。请分析小明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小组讨论,综合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全班达成一致意见:由于父母没有尽到抚养责任,小明走上犯罪道路;父母及其他监护人需要对未成年人尽到抚养以及监护责任,这不仅需要在生活方面给予照顾,而且要在思想和人格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三、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高红梅.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新智慧,2021(12):43-44.

[2]黄梨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7):34-35.

[3]陈钟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思考[J].亚太教育,2022(13):181-183.

[4]黄丽娜.核心素养视域下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9(8):71,73.

[5]鲁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63):145-147.

[6]李华琳.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初中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9):105-106.

[7]姜玲.重视实践教学 培育综合素养——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9(12):185.

[8]赖高明.理与例一体,情与境交融——以初中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J].福建教育,2021(4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