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差异化布置策略

作者: 周玉福

[摘 要] 差异化作业布置的策略核心在于从教学目标差异化、作业内容差异化、作业形式差异化、评价标准差异化四个维度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为不同层次学生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多个领域,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发展其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 大单元;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化;作业布置

“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典出《论语·先进》。从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把握学生个性特点、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是以“知人”为基础,以“学生为本”为价值取向,彰显出教育教学的育人魅力。在新时代探讨因材施教的思想,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围绕新时代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在《论语》中,同样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说法和做法,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孔子对“孝”的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忧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语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因为弟子们的亲子关系、脾气秉性、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同一个问题,有了迥然不同的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及,为落实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五大基本原则,其中便包含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在教学各环节都要体现因材施教,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差异化的作业布置。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本学科没什么兴趣,有些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能力较弱,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作业方面,我们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将同样的作业任务交给所有学生,这种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无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过于依赖传统的阅读、练习和测试等手段,而缺乏对实际生活案例的引入和讨论,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也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普遍缺乏反馈和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这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无法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差异化的策略布置作业,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差异化作业布置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是差异化作业布置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教育心理学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适合不同的学习者。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为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例如,对于那些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多让他们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如选择、判断等。这些练习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育公平性原则也是差异化作业布置的重要理论依据。

教育公平性原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应该因其性别、种族、宗教或家庭背景而受到特殊对待。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他们的背景,来为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要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差异化作业布置,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帮助,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三、落实差异化作业布置的策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兴趣爱好和成长背景,设计个性化的、差异化的作业。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领域的各种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差异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差异化作业布置首先要从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开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在作业布置时,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例如,在八年级下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模拟法庭场景,分组扮演律师、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亲身参与,深入了解我国相关法律的内容、原则和实际应用,真正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这样的实践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成功。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辩论等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对于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立合适的监督机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二)作业内容差异化

在传统的作业布置中,通常是同样的作业内容,同样的作业要求,同样的完成难度。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吃不饱”,而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与无聊。因此,差异化作业布置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作业设计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其融入作业中,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比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差异化作业布置策略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知识水平,将作业划分不同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提升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兴趣爱好和成长背景,制订个性化的作业计划。例如,对于爱看法律相关书籍的学生,可以推荐法学经典著作,培养其法治意识;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参与时事政治讨论,锻炼其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比较喜欢采用“作业超市”的形式,即基于“陈列作业、对应能力、自主选择”的原则,将各类作业进行公开展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自主选择。这样一方面是照顾了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比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作业布置环节,笔者布置了以下几类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学习状况自主选择:一是比较简单、基于教材内容的“学习任务单”,共10道简答题;二是需要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师长情谊”竞赛题(判断形式),共20题;三是“师生之情”校内采访作业;四是“感恩父母”家庭行动作业。这些作业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三)作业形式差异化

作业的形式也是影响学生完成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作业形式通常是笔头作业,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因此,差异化作业布置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形式的作业,如观察、调查、讨论等,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阅读理解方面的作业,对于擅长思考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分析判断方面的作业,对于喜欢实践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实际操作方面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其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还可以将社会实践与道德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在联系。通过模拟联合国、法治知识竞赛、道德讲堂等活动类作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教学中,课后作业除了少量的书面作业,主要以以下形式布置实践作业:

一是校内实践作业,“我应该这样过初中生活”的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对初中生活进行畅想,规划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同时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同时也从同伴的展示中受到教育,从而对自己初中阶段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是校外实践活动:与父辈(长辈)共话成长的视频采访活动。 通过与父辈(长辈)对话与讨论,了解他们是如何度过中学时代的,更好地认识中学时代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珍惜新时代的中学学习生活。同时,这项作业还充分利用了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不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认知体验,培养了他们的媒介素质和公民素养。

(四)评价标准差异化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化作业布置需要教师提供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反映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进步。例如,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提示和指导,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拓展。

差异化作业布置策略应与评价机制相结合,以充分发挥作业的实际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竞争中得到肯定和激励。此外,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的成长记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

例如,在评价学生对道德原则和法治精神的理解时,可以用开放性、实际性、原则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评价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时,可以结合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如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评价其实际行为。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因作业布置的差异而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入家庭评价、社会评价等,使评价方式更为多元与客观。比如,在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进入社区,完成“公民行动”相关实践作业。在评价环节,特别请社区工作人员也参与进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差异化作业布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任务,学生能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同时,这种策略还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使他们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先生之德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文琦.“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探究[D].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2023.

[3]李燕.“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设计优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3.

[4]郑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差异教学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