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家国情怀培育现状及优化路径
作者: 曾卉[摘 要] 为契合时代需要,高职院校对家国情怀的培育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增强其爱国情感,砥砺其爱国之志。文章分析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以及现阶段高职院校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高职院校要改善教育环境,守好家国情怀培育主阵地,汇集各方育人力量,协同厚植家国情怀,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凝心聚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家国情怀;影响;优化路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需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并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高职院校要从共同体意识出发,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培育,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高职院校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感,并以地域和传统为联结载体,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内容,焕发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多力量。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具有开放和包容意识的爱国、爱家的心境和胸怀,是一种人文主义情怀,是情感主体对于家园、故土、祖国甚至整个世界的依恋情感,蕴含于家庭养育、国家培养、地球承载滋养的一种感恩之情,是一种自发的共同体意识。
其一,家国情怀表现为爱家庭,包括关爱家人、传承优良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承担家庭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所以爱家情怀是家国情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其二,家国情怀表现为爱人民,要求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为人民谋幸福。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关注民生问题,注重公平正义,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的发展成果。
其三,家国情怀表现为爱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情感和责任,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四,家国情怀表现为爱世界,关注世界发展大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因此,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是在把握家与国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将爱家庭、爱人民、爱祖国与爱世界四种情怀相统一。
二、高职院校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家国情怀意识淡薄,认知上有偏差
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就影响了家国情怀的培育。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的国情之下,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因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有限,政治鉴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等相对薄弱,这导致有些大学生爱国意识薄弱,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家国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些消极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造成部分大学生家国情怀意识淡薄,认知上有偏差,影响了家国情怀的培育。
(二)少数家庭忽视了家国情怀的基础性培育
家庭环境熏陶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家国情怀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庭把重心放在子女的学业成绩上,忽视德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家风家训的培育。笔者对各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了“您认为家国情怀来自哪里?”“您的家庭中有传承的家风吗?”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个人的家国情怀受家风家训的影响。但是,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表示家庭中有明确的家风家训,大部分学生表示家庭中没有明确的家风家训。家庭人文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也势必会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
(三)高职院校家国情怀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国家的重点教育目标,高职院校科学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内部安全和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教育内容理论性较强且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并不能真正得到收获,爱国主义教育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和价值。也有很多学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且爱国主义理论的用途不具有直接性,给学生留下了刻板印象。并且,爱国主义贯穿了学生从小到大的校园生活,而教育内容围绕的主题总是相似的,所以很多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从而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怠慢情绪。
唯物史观告知我们,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同时改造着主观世界以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所以,面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高职院校应该改变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固有观念和看法,让学生们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无用的。
三、高职院校家国情怀培育的优化路径
(一)守好主阵地,改善教育环境
家国情怀要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落地生根,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熏陶,更需要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因此,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家国情怀培育内容,结合传统、新型的媒介形式,更有助于实现良好的家国情怀培育成效。
1.营造家国情怀培育氛围
一是利用传统媒介和新传播媒介(如校园官网、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音乐等)相结合的方法宣传家国情怀的内容。根据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自己所在学校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的调查,新媒体平台宣传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是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强家国情怀舆论监督体系建设。高职院校需成立专门机构对网络舆论、社会热点事件、国际政治等进行一定的监督,营造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舆论环境,让大学生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成长成才,坚定兴国报国理想信念,淬炼思想、练就本领、丰富学识、锤炼技能。
2.重视课堂主渠道,让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在新时代大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走向社会的第一粒纽扣。教师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筑牢思想根基。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科特点,把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四史”教育资源、社会热点、生活事件、国际关系等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模式,用心、用情将家国情怀所传达的爱国、担当、奉献等思想融入学生的脑中、心中。另外,聚焦时政热点和生活事件,用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事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让他们具备识别社会上所存在的多种思潮的能力,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突出实践养成,让家国情怀外化于行
高职院校家国情怀培育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从学校拓展到社会。首先,在国家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前后,营造浓厚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形成聚合效应。比如,清明节前后,高职院校可引领学生开展缅怀先辈、祭奠烈士的祭祀活动,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尊崇先烈、爱护英雄的意识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使学生在深切真挚的追思中激荡爱国情怀;在“九·一八”的时间节点组织诗歌朗诵会,使学生通过激情澎湃和庄严肃穆的朗诵会,深知当今社会时代发展的责任在于自身,汲取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教师借助关键节点的氛围感召,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文化和历史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精神,坚定家国情怀。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弘扬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期待,关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贡献智慧和力量。
4.开阔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前提下,首先,学校需培养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全球意识,让学生由国内视野拓展到国际视野,了解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并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相互支持、互利共赢。其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学会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学生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成为有格局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汇集各方育人力量,在协同育人中厚植家国情怀
要将大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本领才干、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只有全方位调动育人主体,汇集各方育人力量,才能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多维度、多领域、生活化、立体化的教育格局。
1.重视家校共育,为成长助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土壤,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基石。让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既需要学校久久为功,也需要每个家庭绵绵用力。一是建立家长网络群。高职院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创建家长网络群,让家长们通过网络与学校老师交流,了解子女在校表现。双方交流教育经验,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提供教育知识与资源支持。学校可向家长提供教育知识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三是开展优良家风宣讲活动。通过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体化载体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传家风、守法律、重实践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倡导家庭文明新风。四是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或教师与家长一对一沟通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2.巧借社会力量,为成长赋能
学校可邀请企事业单位、媒体平台等社会主体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才培养,邀请社科理论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先进代表、行业工匠、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积极分子等各行各业的优秀榜样来校参与思政育人。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真切感知爱国主义教育的正能量,在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中使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相统一。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家国情怀教育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尤为重要,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凝聚力。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职院校,应精准把握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在日复一日的育人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世界,激发学生立志为国进取,从而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基因,为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