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体系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陈胜红 李宁

[摘 要] 明确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影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因素是根本前提。文章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角度,讨论了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因素,并提出了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实践路径

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曾指出到2035年实现“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目标。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主体,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美育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做出卓越成绩,保证美育的有效落地。

一、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育改革需要美育课程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落实该任务的重要抓手就是“五育”并举。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作用。建构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能够补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短板,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

(二)高职生需要美育课程及课程美育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都重视技能、技术,忽视了美育的熏陶,导致学生缺乏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拥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往往可以在逆境中发现人生之美,会形成更强大的生命信念。因此,高职生应在在校期间接受美育,积极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影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因素

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因学校不同,所出现的问题各异。综合来看可以发现,在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不清晰

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要遵循原则,然而一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地方美育资源情况来确立适合自身的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导致后续建构活动失范,造成课程体系建构的成本、质量、进度等都不尽如人意。

(二)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不科学

对开设美育课程的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深入思考,导致美育教学的目标不科学。例如,有的教师只是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作为目标,导致美育教学中缺乏具体实践,无法保证学生美育理论转化为自身能力;有的教师认为美育只是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掌握画画、音乐的理论和技巧,或者让学生拥有适当的鉴赏能力,这直接导致后续美育实践浅尝辄止。

(三)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相对狭窄

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艺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应用性课程教学,设置的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对应的课程衔接不够全面[1]。换言之,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曲等的可选择性不足,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的眼、耳、口、手、脑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对“美”的掌握程度仍然不足。当然,美育教学内容相对狭窄与专业美育教师稀缺有着直接关系。

(四)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如上文所述,美育课程需要多元化,这需要多元化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但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中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讲授式成为主体,小组教学法、比赛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并没有得到音乐、美术、舞蹈等科目教师的重视,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任课教师没有形成跨学科教学合作,导致学科内容碎片化。

(五)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

美育课程体系的资源包括教师、教材(统一教材、校本教材)、工具、资金、合作单位等,这些资源需要优化组合才能得到科学利用,为美育课程体系提供资源保障。然而,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管理上存在短板,大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对各类资源没有精准统计和分析,无法做到资源的有效更新,资源闲置等问题较为严重。

(六)美育课程体系的管理评估内容缺失

管理评估和教学评估都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评估对象不同,都需要比较详尽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内容。高职院校在美育课程体系管理评估过程中,同样存在静态评估问题,不能动态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导致该类问题总是反复出现,不断影响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三、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明确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遵循结构化、系统化、长效化三个基本原则。

结构化指的是将音乐、美术、舞蹈等众多与美学有关的科目知识都纳入美育课程体系之内,要让课程内容尽可能丰富起来,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从顶层设计落实人性化管理的关键抓手。同时,这样的结构化让各类资源有了明确归属,也让那些共用的资源得到相应的重视,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相应的资源调整,做到资源优化组合,为每一门课程提供资源保障。

系统化指的是将每一门课程的资源进行统计分析,要将资源优劣清晰化,有利于后续资源管理。系统化也意味着响应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中,实现心理咨询、思政教学、职业精神教育的协同,真正地落实“五育”并举。

长效化指的是课程体系建构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的,需要每一门课程积极地剔除落后于社会的部分,保证每一门课程的高质高效,让课程能够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服务。长效化的精髓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相关信息,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充分评价。

综合以上原则最终可以形成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范式,让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有章可循。

(二)有效设定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清晰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效率。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从宏观上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并掌握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与“美”相关课程的理论,这是知识目标。换言之,知识目标就是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这是理论内化的根本前提。

2.能力目标

将各门课程理论转化为自身能力,可以有效欣赏美术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等,能够指出作品中的手法、技法、精神内核,可以评判作品优劣。

3.情感目标

了解与“美”相关作品的民族地域风情、传统文化以及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情绪,并能够通过讲解将这种情绪二次表达出来,能够感染他人。美育课程体系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设定知识、能力、情感三重目标,三重目标层层关联、不断递进,三重目标犹如三重阶梯,让学生可以最终实现灵魂的提升。情感目标的设定也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拥有课程思政能力,以及能够感染他人情绪的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确保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前提。

(三)丰富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

如应对策略的第一点内容所言,需要将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一切与“美”关联的课程纳入美育课程,最终目的是有效作用于学生的眼、耳、口、手、脑,让学生对“美”能够有综合认知。

当然,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特点、能力来选择相应课程。因此,完全可以形成公共必修美育课程、限定性选修美育课程、自主性选修美育课程、第二课堂美育实践课程、融合美育的专业课程及其他公共课程这样的课程阵列[2]。

众多课程的推出,必然需要大量的师资提供保障。在美育教师较为缺乏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推出较为专业的培训平台,让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等可以彼此交流,实现教师的融合发展,为跨学科教学夯实基础。

(四)丰富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

鉴于美育课程要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调动起来,需要任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根据美育课程特点将小组教学法、比赛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入。

1.小组教学法

主要是以兴趣小组为主,教师对每一个兴趣小组进行全过程指导,保证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完成美育课程的学习。在组内和组间可以展开讨论、辩论、比赛,最终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情感。

2.比赛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比赛达成“以赛促学”的目的,让学生在比赛氛围下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并形成对应的情感。另外,比赛教学法也会让学生的团结意识、集体精神等得到具体的培养,可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并用,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3.项目教学法

将临摹某个字体、创作某个美术作品等作为具体项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适用于项目教学法的美育课程包括雕塑、绘画、音乐等。

4.情境教学法

想象力是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基本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某种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要创新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

这主要是要求将动态评价融入进来。动态评价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观察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进行点评。这种点评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能力的短板,并通过相应的措施补齐短板,保证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升。

(六)提高高职院校美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水平

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统计和分类,这是保证易耗资源、非易耗资源得到科学化管理的关键。建议高职院校建立美育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库,如此可以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明确资源规模、种类,便于动态更新和利用。在资源增设上,以数据库为参考,要将成本作为衡量指标,保证资源扩增的合理性。

(七)提高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管理评估质量

美育课程体系的管理评估必须将教师、教材、教具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从宏观层面来观察美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找到其中的短板,为下一环美育课程体系建构提出针对性意见。为了避免静态评估的局限,需要将动态评价融入进来。和教学动态评价的原理一样,需要管理者通过数据库及其他有关信息来对教学管理展开评价,要努力地发现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保证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势在必行,有关主体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美育课程构建的范式,从确立基本原则入手,保证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确保学生不同的美育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培养出精通专业知识、拥有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千乔.新时期高职院校美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和实现路径研究[J].大学,2021(51):116-119.

[2]郭朝红.高职院校“五级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