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路径

作者: 高春琪

[摘 要]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家校共育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家校共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家校共育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如家校沟通不畅、家长教育意识不强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路径,为推动家校共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减”背景;深度合作;家校共育;路径

一、 “双减”政策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义务教育领域实施了“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旨在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首先,实施“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兴趣发展。过去,学生常常被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其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在作业上,缺乏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而现在,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焦虑情绪。过去,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许多家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然而,这种过度的培训不仅给家庭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孩子们增加了学习负担。现在,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减少,家长们可以不再担心孩子在学业上的竞争力。

然而,实施“双减”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一方面,一些人担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他们认为,学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时,需要有足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育服务,而学校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总的来说,“双减”政策对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兴趣发展,家长们也可以减轻经济负担和焦虑情绪。然而,“双减”政策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有在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双重目标下,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政策支持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双减”政策也强调了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助力。

2.社会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家庭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家庭教育活动和培训应运而生。这种社会关注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推动了家校共育的发展。

3.技术进步

现代技术的进步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挑战

1.角色认知不一致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和学校的角色需要适当转变。家庭不再是单纯的教育消费者,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然而,在实践中,家庭和学校的角色认知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一些家长仍然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安全问题。同时,一些教师也缺乏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就算完成了教育的任务。这种角色认知不一致的情况,容易导致家校共育中出现沟通障碍和配合不默契的情况。

2.合作方式单一

目前,家校共育的合作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传统方式上。这些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和学校的交流,但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往往难以充分深入地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时间难以协调,导致家校共育的合作方式相对有限。

3.合作内容不全面

在家校共育中,合作内容往往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表现等方面,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关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是相对容易观察和量化的指标,而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等相对难以衡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深入推进,“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合作内容。

4.合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家校共育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常常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复交叉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和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对于家校共育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难以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优化策略

(一)加强角色认知

1.提高家长参与度

家长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一方,家长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提高家长的参与度,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具体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培训、分享会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参与度。

2.增强教师责任感

教师是家校共育中的另一方重要力量,教师的责任感直接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让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具体可以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家庭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二)创新合作方式

1.拓展传统方式

在传统家校共育方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家校共育的合作方式。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进校园、建立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可以通过教师家访、定期家长会等活动形式,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学生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2.利用现代技术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让家长和教师更加便捷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等途径,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家校共育的互动性。

(三)拓展合作内容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和学校应协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确保孩子能够接受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学校可以合作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班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学校可以共同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成长历程。通过心理档案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2.强化社会情感教育

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家校可以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加强亲子沟通,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社会情感教育。

(四)健全合作机制

1.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机制

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制作责任清单,明确各自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和任务,确保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家长和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协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和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参与度。

2.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

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监督机制,明确各项工作的考核标准和监督方式,确保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家长和学校应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起协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将问题和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对方,不断优化家校共育的合作效果。家校共育可以进行绩效评估,对孩子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合作推广

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为了提高家长和学校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推广。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校共育的意义,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也可以通过家长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形式,让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提高家长的参与度。第二,加强对学校的宣传推广。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等形式,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可以通过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等手段,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家校共育不仅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参与和支持,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因此,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学校可以与相关的组织机构,如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家校共育的发展;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项目,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第二,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以通过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将家校共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播出去,引起公众对家校共育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推动家校共育的发展,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蒲国刚,牟淑娥,张玲.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作为[J]. 教育科学论坛,2023(26):14-16.

[2]罗朋.“三线一点”绘就家校共育新图景[J].教育家,2023(33):69.

[3]钱奕婷,陶文慧,金晶. 后“双减”时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才智,2023(10):157-160.

[4]谢江林.“双减”背景下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路径探寻[J].教育科学论坛,2022(2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