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的小学生班级角色转化策略

作者: 孙语成

[摘 要] 班级中常有一些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仿若“局外人”的存在。教师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寻找解决办法,积极帮助学生转化角色,以实现教育的公平。

[关键词] 班级管理;角色转化;“局外人”

班级里总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学生,很多学生让教师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出众的成绩或是高尚的品格,而是因为“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孤僻”等种种负面评价。长期以来,负面的评价演化成“标签”,学生则会被“标签”所影响,默认自己在班级内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这一类被漠视的学困生群体在班级内就成为“局外人”。本文将尝试分析班级“局外人”的成因,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班级“局外人”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位,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家庭教育的失误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成为班级的“局外人”。

1.教育理念有分歧

在面对父母双方不统一的教育理念时,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遵循哪种价值观,这种混乱可能会造成不安全感和焦虑。而家庭教育理念的分歧必然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紧张,这种紧张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家庭氛围紧张

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阶段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才会发展更高阶段的需要。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如果安全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孩子极易形成胆小、恐惧、消极、自卑的个性。

3.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导致他们在与同伴相处时形成自卑心理,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交流或虚荣心强。同时,家庭经济情况也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道格拉斯通过对英国中学生大规模追踪研究指出:“那些身穿漂亮衣服,显得干净、整洁的儿童,以及教师认为来自‘优良’家庭的儿童,往往容易被列入高于他们实际能力的档次上;而那些被认为来自‘不良’家庭的儿童,则往往被列入低于他们实际能力的档次上。”后面这部分学生如果在校沉默寡言,则极易淡出教师的视野,逐渐成为“局外人”。

(二)学校教育的疏忽

1.评价标准单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与家长仍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父母总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孩子的优劣,教师也过多地使用总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只看结果的评价往往片面、不合理,会让学生变得敏感脆弱,失去学习动力,缺乏自信,从而逐渐成为“局外人”。

2.“标签效应”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否定性评价会给学生贴上负面标签。标签逐渐被学生内化,变成了预言,导致学生表现出与标签相符的行为能力,这就是“标签效应”。同时,贴标签本身也在限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面标签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游离在班集体之外。

(三)个人因素

自身性格或身体上的缺陷,也易导致与班集体格格不入。这类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较低,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在班级内存在感弱。教师不进行正面引导,可能导致其生存环境恶化,最终诱使他们成为“局外人”。

二、班级“局外人”应对措施

(一)家庭教育层面

1.统一家庭教育理念

沟通是建立统一教育理念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应分享彼此的观点、期望和价值观,共同制定规则和纪律,确保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保持一致,避免产生分歧。家长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格,并在教育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家庭教育理念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而逐渐调整。家庭成员应该定期反思和讨论他们的教育理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是学生安全感的来源,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转变角色与健康成长。

首先是充分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多给予正向反馈,鼓励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面对孩子的过错保持冷静,共同分析原因、商讨解决办法,不情绪化。其次是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起到充分的榜样示范作用,例如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与学习习惯,为孩子的校园生活打下基础。最后是直接表达情感,这使孩子感受到重视和珍惜。也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爱的是孩子本身,没有外在的附加条件。

当孩子在家庭中找到归属和力量,在面对困难时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从而养成坚忍的性格。

3.增强家校沟通意识

学校与家庭是教育的两个主体,承担着同等的育人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家校及时沟通,才能了解具体情况,寻求解决方法。家校间要做到真诚相待、互相信任。教师与家长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因此,家校统一阵营,互相理解,能够为师生的沟通奠定基础。学校要多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家校沟通。

有效的家校沟通有利于快速锁定班级“局外人”,并从家庭与学校两个层面介入,促进学生转变角色。

(二)学校教育层面

1.做到“去标签化”

在班级管理中,尽量不给学生贴上片面的标签,以形成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过度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给学生贴标签。

2.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地进步,而不是为了一次考试的分数。因此,评价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是坚持多元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多元评价机制是对传统单一评价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

3.改善生存环境

(1)发展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每个人都有与人相处的经历,儿童时期尤其如此。大量文献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及健康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小学生的一种重要关系,能够帮助学生转变行为乃至思想。儿童对同伴有着明显的依从性,绝大多数孩子哪怕不知道某一行为是否正确,也会选择与绝大多数同伴保持一致。当教师发现某一个学生出现了“局外人”的境遇,则需要积极干预。首先是帮助该学生树立个人的社交形象,其次要挖掘该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同学们去发现他的闪光点,这样他就会逐渐被同伴所接纳。

(2)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例如引导者、补偿者、中介人、仲裁者、支持者,等等。教育学家顾明远说:“优良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

教师与学生应该处在平等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对 “局外人”时,要做到尊重、信任。教师的尊重可以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愿意去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我的评价完全依赖于教师,他们往往会根据教师的话语、眼神、动作来判断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教师的尊重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学生尊重教师,可以增加教师的成就感与使命感,从而与学生和谐相处。当教师作为榜样给予了“局外人”充分的尊重与信任,班内的风向也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

4.激发自我效能感

班级中的“局外人”容易被同伴、老师所忽视,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往往都相对消极,总觉得自己无法获得成功。这一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做成某事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强度决定了个体自身努力的程度和面对困境的态度。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自信心就越强,也越能坚持不懈和忍受挫折。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

(1)树立自信。“局外人”往往认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很难成功,因此,帮助他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个体的自我认可度可以通过体验成功得到提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设计各式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2)正向激励。正向激励是指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动机而进行激励或褒扬等,主要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正面强化,使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继续其行为,并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在激励学生的时候,要找准时机,及时表扬。

(3)榜样示范。观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观察父母,观察老师,观察同学等等,可参考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局外人”有榜样可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鼓励和表扬,从而强化其对正确行为的认同感,抑制其对消极行为的效仿,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成长。

5.善用关怀伦理

面对性格或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教师尤其要善用关怀伦理,做到时刻关注学生。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教师要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对每个学生都要给予精神关怀,让学生获得丰盈的情感体验,为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关怀伦理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与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不谋而合的。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必有其原因,一味“严加管教”只会适得其反。所谓关怀,并不是一种浮于表面、流于口头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在实践中真心投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的。

关怀从倾听开始。教师真正地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表达,或倾听学生之间的对话,关注并了解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说话是关怀学生的核心。通过倾听,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仔细观察也同样重要。在“局外人”处境的学生情绪表露往往比较极端,或张扬或内敛,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观察学生的表情,感受学生的情绪,捕捉学生的状态,了解学生的处境,这些都是关怀行为。

最后,当教师付出关爱时,也要时时跟进,接收学生的反馈,以确保这种关怀是自然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金红波.城郊小学数学学困生个案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8):19-21.

[2]王强薇.班级“局外人”的危害、成因、预防与改善[J].吉林教育,2022(6):29-30.

[3]黄兰.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