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作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作者: 陈敏

[摘 要] 作业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融合性作业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劳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特性显著的课程,与英语课程一样,具有实践性特征。将劳动课程融入小学英语作业有助于优化作业设计结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由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融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劳动观念融于作业目标,将劳动能力融于作业过程,将劳动品质融于作业评价,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关键词]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是在“双减”背景下,实现提质增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样化的融合性作业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小学劳动课程跨学科特性显著,注重知行合一、学创融通,能为英语作业提供优质素材与实践平台。在小学英语作业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巩固、拓展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小学英语作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整体把握作业的质量关口。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将视野聚焦于课堂教学,对作业设计缺少理性思考与科学实践。“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研究劳动教育与作业的融合是教师主动走出“舒适圈”的表现,教师要在思考融合方式和策略、挖掘融合素材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过去的作业设计方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二)优化作业设计结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

作业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设计结构的优化,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英语作业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英语作业的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时限和学习经验,优化作业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劳动教育为英语作业提供了多元化、多模态的学习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作业的本质作用是育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输入,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英语作业能够优化学生的作业体验,并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涵养劳动品格,从而发挥英语作业的巩固知识与技能、发展学习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等功能。

二、小学英语作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特点

(一)整体性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进行单元整体分析,挖掘单元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针对不同课时的作业目标和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课时的作业内容中,关注不同课时作业在目标、类型、难度等方面的关联,形成在英语学习难度上逐步递进、在劳动教育上层层深入的作业系列,由此推动学生关键能力的持续发展以及劳动品质的逐步塑造。

(二)实践性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因此,实践性是英语课程和劳动课程的共同特征,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将其作为二者融合的突破口,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实践性作业,如制订劳动计划、参与家务劳动和社区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小学英语作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将小学英语作业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和时代价值。笔者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5 Helping our parents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探索劳动教育与小学英语作业融合的可行策略。

(一)将劳动观念融于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是作业设计的基础,高质量的单元作业目标体系具有体现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学生实际、目标维度全面等特征。作业目标的编制既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也要关注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素养的发展。要想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英语作业的融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具备较强的资源意识,要善于发掘蕴含于教材中的适合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素材资源,找准英语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渗透的平衡点,从而最终取得学生学科素养培育和人文素养培育的双丰收。

基于单元主题构建单元内容框架,梳理各课时子主题,建立课时作业之间的关联,在关注整体性和结构化的内容框架的同时充分挖掘单元内容中的劳动教育素材。笔者将劳动观念的培育与单元作业目标进行了融合,确定了以下作业目标。

第一课时:复习、巩固Story time内容,尝试说出家务类的词语,初步感知现在进行时,同时对参与家务劳动形成初步的正确认知。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所学单词、句型,能够在不同情境中正确运用“What is/are...doing?”和“...am/is/are...”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问答。

第三课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理解;通过阅读作业,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第四课时: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以上融合式作业目标是在关注英语知识巩固与拓展的同时,通过融合劳动观念的培育目标,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力求形成多维度的单元作业目标体系,进而为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奠定基础。

(二)将劳动能力融于作业过程

无论与哪个学科融合,每个学科内容都会有一个知识重心,通常可将这一学科重心视为多学科交叉点。在将劳动观念的培育融于作业目标后,教师应根据目标进行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中找到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的交叉点,将语言巩固与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训练,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英语课程与劳动课程在课程性质上都具有实践性特征,都主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因此,笔者在进行作业设计时,结合两者的实践性共性,通过英语作业中的综合性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第二课时的作业为拍下或者画下你和你的家人正在做家务的照片或图片,并用英文单词或短语进行描述。该项作业通过拍照和画图的形式让学生间接或直接参与家务劳动。作为观察者来记录自己和家人进行家务劳动的行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家务劳动的具体内容以及操作方式,这是一个学习兼感悟的过程。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又为“现在进行时”的学习找到了真实的图片语境。

在第三课时的作业设计中,笔者结合“家务树”设计作业内容。此项作业通过英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明晰每个年龄阶段需要掌握的家务劳动技能,便于他们对家务劳动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另外,通过问答题“How old are you? What kind of housework can you do?”引发学生自省,反思自己的劳动能力与标准存在的差距。通过作业内容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结,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在第四课时的作业设计中,笔者结合学校“劳动周”这一主题背景,设计了长时作业。该项作业结合学校特色活动,承接第三课时的“家务树”阅读,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家务技能,并根据自身学习实际进行介绍,在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习得劳动新技能。第二项作业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劳动记录表加深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劳动,从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三)将劳动品质融于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的关键一环。教师应深入理解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能力为重、素养导向。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并将劳动品质的涵养融入多样化的作业评价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落地生根。笔者在进行本单元作业设计时,通过各种评价量表、跟踪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手段,收集学生劳动行为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了解学生劳动品质的提升是否有章可循。

例如,在第三课时的“家务树”这一作业设计中,笔者设计了评价量表。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师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以及今后需要习得的劳动技能等。评价量表在关注学生作业正确率的同时,融合了对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劳动新技能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劳动的可贵品质。

在第四课时的作业设计中,笔者设计了表现性评价表。通过海报展示学生劳动的精彩瞬间,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借助语言表达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样的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生活,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和劳动成果展示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人民的自觉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定期汇报、组内成员互评劳动成果等方式进行实时跟踪评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协作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等劳动品质融入评价过程,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培养他们持之以恒、敢于担当的品质。

劳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是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英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进行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自觉树立参与劳动的意识,养成积极劳动的习惯,提升劳动素养,最终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晶晶.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2(4):51-57.

[2]赵春义.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J].小学英语教与学,2022(11):33-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