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姜有珍

[摘 要] 多姿多彩的本土资源让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情趣,给幼儿增添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在幼儿区域活动中,需要引入丰富的本土资源,开发有趣和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激发幼儿的潜能和智慧,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实现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给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带来参考。

[关键词] 本土资源;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

本土资源灿若星辰,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素材,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以前,很多幼儿教师对本土资源不重视,忽视了很多宝贵的教育契机,使得幼儿教育并不完善,容易降低幼儿的课堂参与度。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本土资源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体现,更犹如一座无形的桥梁,引领幼儿走向远方。如何利用好本土资源,展现出区域活动的特色,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秉承育人初心,因地制宜地将其应用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一方面让幼儿感受到家乡的美好,调动热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拓展幼儿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发展。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专门活动区域

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环节,能有效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发全新的区域活动,使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同时,教师要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挖掘本土资源的时候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也能使幼儿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本土资源在生活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本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名人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幼儿的素材。只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多留心,多观察,就一定能找到多种多样的本土资源,使区域活动的开展更有意义。

教师还应该构建专门的活动区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彰显办园特色,深化内涵发展。在一些幼儿园里,由于受到办园条件的限制,并没有专门的活动区域,通常是在一个区域里完成多项教育内容。这样会束缚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本土资源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所以,教师要在幼儿园里挑选一个区域,在区域里投放各种各样的本土材料,布置五颜六色的贴纸,让幼儿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为这个区域制定一些规则,还要制订一些适宜的活动计划,这些过程都可以要求幼儿参与,让幼儿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而且,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和方案,他们也会严格地遵守,完全吸收某些知识,用本土文化熏陶心灵,使本土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收集本地废旧物品,充实区域活动材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废弃的包装盒不知道做什么用,直接被扔掉;使用过的瓶瓶罐罐占地方,也丢进垃圾桶;玩过的玩具不喜欢了,就堆到看不到的地方。其实,这些物品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只要经过简单的包装和设计,就能够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素材。所以,教师应该向幼儿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鼓励幼儿将这些本地的废旧物品充分利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具有个性的物品。当幼儿看到自己制作的成品时,他们的思维会得到发散,成就感油然而生,何乐而不为呢?

为此,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废旧物品回收活动,让幼儿回到家中收集废旧物品,并且做好分类整理,变废为宝。教师可以将幼儿收集到的废旧物品做好记录,并且制定奖励制度,当达到一定的积分以后,给幼儿颁发奖品,从而激励幼儿继续参与,形成良好的氛围。

幼儿收集到的废旧材料是五花八门的,教师按照材料的不同材质,设计不同类型的区域制作活动,给幼儿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好地展现他们的才华。比如利用稍微大一点的物品玩“影子游戏”,让幼儿根据影子去猜测物品的名称;利用硬纸板等物品制作动物头饰,在角色活动的时候可以派上大用场;利用小石头、贝壳等物品制作雕塑,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给幼儿放一些本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视频,让幼儿按照视频中的要求去收集材料,并完成制作。这样既能开发幼儿探究能力,又能满足幼儿的求知需求,让他们的创意梦想快乐起飞。

三、基于本土民俗资源,生成野趣区域活动

家乡是一个承载童真的地方,这里有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其中,本土民俗文化资源尤为重要。只有把这些资源变成幼儿的“教科书”,才能够将爱家乡的情怀厚植在幼儿心中。所以,教师在日常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本土的民俗,一方面开阔幼儿的眼界,另一方面呈现浓郁的文化特色,带领幼儿感受家乡的人文历史,增强综合素养。

比如,开展“请到我的家乡来”区域活动,首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家乡的旅游景点,还给幼儿展示一些摄影师拍摄的景点照片,让幼儿对这些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让幼儿通过绘画、唱歌、交流等形式去赞美家乡,陶冶幼儿的情操,净化幼儿心灵。接下来,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假设幼儿是小导游,要给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让幼儿发挥聪明才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本地有很多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要大胆创新,邀请民间艺人来到幼儿园,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为幼儿展示手工制作,让幼儿走出传统课堂,接触有趣的课外知识。幼儿一边看,还一边向民间艺人提问,整个氛围十分融洽,在一问一答中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民间艺人在课堂上教幼儿制作工艺品,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课堂上呈现出勃勃生机,每一个幼儿都踊跃参与,立志长大以后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大屏幕向幼儿展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幼儿讲述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让幼儿掌握更多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许多看似普通的物品,却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深入挖掘,感受独特的乡土气息,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区域活动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含课内的活动,还包含户外活动。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生成野趣区域活动,让幼儿到更广阔的空间去锻炼,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开展“千姿百态的桥”区域活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幼儿去欣赏家乡的桥,学会欣赏桥洞造型,增强审美体验,感受到地域特色。

四、巧用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区域活动形式

让大自然“走进”幼儿生活,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要鼓励幼儿以大自然为伴,巧用自然环境资源,给幼儿设计喜闻乐见的区域活动,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打造自然科普教育基地。比如开展“大气磅礴的山水”区域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户外远足,带领幼儿去爬山,并且完成趣味拔河、四人三足等活动,幼儿不仅能感受家乡的美好风景,还能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为了丰富区域活动形式,幼儿园可以开展“自然探秘”区域活动,制造幼儿“探秘基地”,让幼儿主动去寻找,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提升思辨、合作、创新等素养,使自然教育贯穿于整个保教工作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在美工区里,教师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素材去制作自然界里的各种物品,比如有的幼儿用橡皮泥制作了本地的地标建筑,有的幼儿用沙子制作了风景沙画,还有的幼儿剪出了惟妙惟肖的动物剪纸。

五、鼓励家园紧密合作,提高区域活动质量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当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会变得更加主动和勇敢,精神饱满,努力完成每一次活动。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密切家园合作,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挖掘本土资源,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提高区域活动质量。

首先,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班级家长沟通群,每天将幼儿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也虚心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双方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将区域活动开展得有模有样。有些家长对于本土资源的关注度不够,他们认为本土的东西不需要在幼儿园里学习。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教师要帮助家长梳理教育观念,坚持“快乐总动员,幸福你我他”的原则,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更好地达到家园同步。

最后,要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欢迎家长来到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管理与发展趋势,更直观地感受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状态,进一步推进幼儿园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平时在家里,幼儿都是由爸爸妈妈照顾,能够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家长开放日,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操作,一起活动,互相分享,互相鼓励,制作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幼儿们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在活动中还会不时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的瞬间,为幼儿留下美好的回忆。

再次,也鼓励家长多带领幼儿去参观本地的纪念馆或者科技馆等场所,一方面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等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参观过程中,幼儿和家长可以听取讲解员的介绍,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还可以和家长一起制作手抄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六、依托优质本土资源,完善园本课程体系

为了使本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要结合园所实际,积极开发园本教材和园本课程,把握本土资源的利用时机,扩大对幼儿的指导内容,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乡土文化,获得快乐成长的动力。

在园本教材的开发上,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深入挖掘,按照单元的形式去设置内容,使每个单元别具特色,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形成联系,让幼儿能自然地融入学习,营造熟悉、亲和的文化氛围。在园本教材里还有丰富的区域活动,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有利于丰富经验和感受,产生共鸣。每次活动以后,还设置了展示环节,要求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分享自己的活动感受,增强幼儿的归属感,提升幼儿的自豪感,培养幼儿的优良品格。

生活有学问,处处皆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是以本土资源为抓手,关注幼儿自主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确保课程寓教于乐,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增强对区域活动的喜爱,提升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和质量。

虽然园本课程的创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困惑,比如有些幼儿园设计的园本课程元素过多或者不合时宜,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给幼儿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对本土资源进行合理挖掘,并且做出科学整合,要打破本土资源的局限,善于发现地域之间的关联,让园本课程上升一个层次。

综上所述,本土资源的融入使幼儿园区域活动更有特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体系和课余生活,确保幼儿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本土资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园区域活动一定能焕发生机,激发幼儿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刘静雯. 合理利用农村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特色[J]. 家长,2023(24):4-6.

[2]王珺. 发掘本土资源 让幼儿区域活动精彩纷呈[J]. 漫画月刊,2022(32):55-57.

[3]林燕. 浅探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室内区域游戏中的开发和利用[J]. 试题与研究,2022(16):183-185.

[4]蔡艺娟. 浅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J]. 新课程,2021(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