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派琵琶艺术当代传承研究

作者: 张凌

[摘 要] 清末民初,琵琶艺术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的发展格局。汪派作为最晚形成的一个琵琶流派,对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传承”为切入点,对汪派琵琶艺术在当代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广大琵琶研究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略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 汪派琵琶艺术;当代;传承;传统艺术;音乐教学

纵观近两千年的发展,琵琶艺术是中国文化、中国音乐的承载体,一把小小的琵琶包罗着万千世界。20世纪初,琵琶艺术在江南地区形成五大流派的发展格局,流派艺术的发展空前繁荣,是继汉唐以来的又一个大家辈出、耀眼夺目的绚烂时期。

琵琶流派以地域性的师承关系为特征,在江南地区形成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五大派别。汪派又称上海派,始于清末民初的上海,是最晚形成的一个流派,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汪派将琵琶艺术由“雅集”推向“大众”,对近现代琵琶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汪派琵琶艺术的概述

汪派琵琶艺术形成于上海,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融合发展的特征深深地根植于琵琶艺术精神中。它的创始人汪昱庭是一位诚恳坦荡、博采众长的琵琶宗师,他个人的演奏风格奠定了整个汪派风格的基础。汪先生师从浦东派王惠生、陈子敬和平湖派殷纪平,又对无锡派及崇明派有所研究,可以说他是一位琵琶的集大成者。在“大同乐会”中,频繁的音乐交流活动使汪先生的演奏风格日趋成熟,自成一派。在“接受—模仿—创造”的过程中,汪派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魅力,其演奏风格大气洗练、豪放洒脱、重整体气势而轻细节雕琢,音色清晰圆润、浑厚饱满,音乐气势磅礴。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十面埋伏》《浔阳夜月》《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月儿高》《塞上曲》《霸王卸甲》等,是体现汪派演奏风格和审美主张的重要载体。

除对演奏风格和曲谱的传承之外,汪先生破除门户之见、兼收并蓄的胸襟,不取学费、倾囊相授的豁达,以及谦逊淡然的品格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同时,汪先生在理论研究和创新上也颇有见地。汪先生是汪派的灵魂人物。他的弟子多如繁星,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琵琶艺术在专业院校和演出团体中的鼎盛局面,也是汪派艺术的巅峰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院校式音乐教育环境的出现,琵琶进入专业化教学,对师承关系为主的中国琵琶流派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根本影响。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流派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严格意义上的传承已比较罕见。此外,琵琶作品的创作向多元化发展,对传统流派作品的风格也会有一定影响。在当前复杂的大环境下,怎样能更好地接续传统、重拾文化记忆、把握流派艺术的门道和味道是我们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汪派琵琶艺术主要传承方式

(一)通过学院教学方式传承

综观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大环境,音乐学院无疑成为传统流派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音乐院校旨在培养音乐类专门人才,有专业、系统的培养模式。汪派重要传人李廷松、卫仲乐、程午加等都曾受聘于各大艺术院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传承人。象征汪派衣钵的“张伯年琵琶”,见证了汪派的兴衰。

音乐学院的专业授课模式以“一对一”的小课为主,有传统师承关系中“言传身教”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演奏水平及品格都有很高的要求,在传承中对乐曲的示范与讲解也最细致,专业性强。学院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演奏基础,对汪派琵琶艺术的学习一般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把握流派风格和技术技巧方面也更为准确和全面。他们除了学习汪派,对其他各派曲目、地方风格类曲目及近现代创作曲目均有涉猎。不同类型乐曲的学习与吸纳,让他们能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汪派琵琶艺术的传承,更为敏锐地感知汪派琵琶艺术的魅力,为汪派琵琶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音乐学院培养以“专”为主,形成“点对点”的传播,体现出“精英化”的培养优势,是培养琵琶艺术人才的摇篮。但每年音乐学院招收琵琶专业的学生数量仅为个位数,培养人数受到很大限制。

(二)通过培训方式传承

2022年10月,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琵琶——汪派传承演奏与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在上海音乐学院顺利启动。项目面向全国艺术高校、综合类大学、音乐艺术团体等,招收了具有较高琵琶演奏能力和琵琶理论研究兴趣的学员30名,采取实践结合理论的培训方式,聘请国内知名汪派传人及业内权威理论研究专家进行课程指导。课程邀请了三位汪派重要传承人,还有多位著名理论家、教育家为学员们授课,阐释传统美学、琵琶艺术、汪派琵琶艺术的相关内容,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演奏艺术需要理论的支撑才能在宏观与微观的共同作用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选拔优秀人才“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传承,形成“点到面”的传播,具有发散性的特点。首先,选拔出的培训学员有相当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演奏水平,且多是在本岗位有一定建树的琵琶专业教师或演奏者,对演、教、研有想法、有实践、有思考,是当代琵琶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其次,对相关领域的学习,让学员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琵琶艺术,感受传统艺术之美,点燃“琵琶人”对专业的热爱、追随之情。琵琶艺术所承载的美学信息、美学品格和美学精神远远超出乐器本身,是历史、人文和美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有很多宝藏等待挖掘。最后,参加学习的学员以“走出去、带回来”的方式在培训结束后回到各自岗位,将所学进行再认识、再传播,形成良好的递进式传承,对汪派琵琶艺术的推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以平湖派的传承方式为例,2019年10月,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系列一——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音乐会正式启动,师生跟随平湖派传承人张鸣老师进行平湖派理论与演奏的学习。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五大艺术院校的琵琶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研习,深化对平湖派的认知,推动平湖派的传承,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与传承人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是传承中十分有效的模式。受邀的传人对琵琶艺术有最为直观的认识和体验,领略过其“原汁原味”之美,将亲身经历讲出来是最让人信服的。通过教授的学员再向外传播,对流派传承的专业性和普及性均有兼顾。

(三)通过社会艺术教育方式传承

艺术具有社会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社会艺术教育具有广泛性特点。社会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者要求不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琵琶技能训练的儿童,从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开始了解琵琶。当代主要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有少年宫、培训中心、艺术社团等。

汪派传人卫祖光曾在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担任民族器乐教学工作,并创办仲乐艺术进修学校。五十余年来,培养了大量民族器乐演奏人才,为汪派艺术的普及与推广贡献了重要力量。但大多数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存在着师资良莠不齐的问题。他们或许演奏过汪派曲目,或许跟汪派的传人学习过,但对汪派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更多的是对学生开展以考级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即仅限于对汪派知晓或是演奏部分代表曲目的程度,对前两种传承方式而言,有“多而不精”的特点。在机构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限于演奏层面,以兴趣培养为主,属于琵琶艺术人才中的“塔基”部分。在汪派传承与发展的金字塔中,没有稳定的塔基,则无法促成“塔尖”的精英教育。所以,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在汪派的传播与普及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基础作用。

(四)通过网络媒体、文献阅读方式传承

科技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众传播媒介,为艺术创造了新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的数字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大量的音频、视频及在线课程实现了网络共享,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学习。汪派重要传人卫仲乐、李廷松、李光祖、郝贻凡等的演奏视频,均能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到,让学习者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汪派的演奏、听到汪派的声音,从汪派传人的演奏中感知汪派的艺术特点和演奏风格。

除此之外,还有理论文章的共享。知网等平台均能检索到关于汪派的文献。通过音频、视频和文献进行学习是传播最快、辐射范围最广的方式,是琵琶研习者的福音。但是这种依托网络平台的方式,需要学习者自身具有一定的演奏基础、理论基础和鉴别能力,将其作为补足之用更为适宜。

三、汪派琵琶艺术发展展望

中国琵琶流派的兴起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以汪昱庭先生的艺术风格、艺术精神为核心,由诸多艺术主张和思想倾向相近或相似的门生共同组成这一流派。当今社会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与人之间交流、学习更加方便,使得以地域为局限的流派、传承受到严重冲击,加之大量不同风格、体裁、题材的琵琶作品不断涌现,“纯粹”的汪派传人已极少见。我们应在保护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在“狭义”的传承中故步自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汪派琵琶艺术的传承,在“和而不同,方为大同”的艺术思想中唤醒汪派琵琶艺术的活力,在回眸历史中展望未来。

“创新发展”是汪先生的艺术理念,只有创新才能延续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流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核心在“人”,培养“人”是流派、传承的关键。琵琶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延续至今,是一份无比珍贵的文化宝藏,更是先辈们一份温暖的嘱托。我们应做好一名守望者,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汪昱庭、卫仲乐、李廷松等先辈无不是集教、演、研、创于一身的中国文化坚守者。他们在古谱中寻求创新发展,使之更符合时代审美,让乐曲重新焕发生命力。在历史的潮流中,我们应秉承先辈遗志,以弘扬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从乐谱整理、理论研究、演奏实践、教育教学等多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将汪派琵琶的艺术语言继续“说”下去,将其精神代代相传。

四、结语

汪派是琵琶传统流派中的重要一支,在百年传承与发展中,它的音乐仍能感染和打动习琴者,原因在于其精神和灵魂。在当代,汪派传承的四种方式相互成就、缺一不可。专业院校拥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骨干团队,应秉承博大包容的艺术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传承的事业中引领前行。专业人才集中培训的方式为学院传承提供养分和补给,起到辅助作用。社会艺术教育机构是培养流派传承基数的重要途径,是为“塔尖”输送人才的必要保障。网络传承的方式为习琴者提供学习鉴赏的平台,对自身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站在巨擘的肩膀上,需要在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中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力,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共同努力、携手耕耘,承续传统艺术的精髓,让琵琶艺术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金祖礼,徐子仁.一代琵琶宗师汪昱庭先生[J].人民音乐,1984(2):45-46.

[4]李景侠.流派艺术在当代——写在中国琵琶大家汪昱庭先生逝世50周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3):89-90.

[5]汪天伟.知音情长薪火不息——汪昱庭和“张伯年”琵琶[J].乐器,2012(3):66-6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