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策略
作者: 徐静[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科学课堂的研究,还要为学生开发更多学习的场域,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科学观察与实证的过程中,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关键词] 小学科学;好奇心;兴趣
一、呵护好奇心的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相互作用。在校园内构建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自主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在课内接受科学教育,很少把课堂知识和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略了科学知识发生过程和应用过程,更忽略了知识之外还有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家精神及其他丰富的内涵。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泯灭,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和事物也越来越麻木。
三、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策略
(一)营造氛围,唤醒好奇心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小学科学课堂内容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仅仅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平时大部分的时间,在校园内构建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为他们创设具有科学元素的生活场景,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自主学习科学知识。
1.室内打造科学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布置科学角,把长期放置在科学室的矿物标本、植物标本、月相变化演示器等教具、学具提供给学生学习。例如,在“岩石和矿物”知识点授课后,教师从实验室把岩石的标本拿到教室里,平时在课堂上只能观察几分钟的标本、模型,学生可以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还可以将在校外采集的岩石和矿物,与教室内的标本和教材里的内容进行比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2.校内打造科学环境。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念,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顺从儿童的本性,重视感官学习、实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在“植物的一生”知识点授课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种植园里种植黄瓜和西红柿,开展长期的观察。同时还给校内种植园、绿化带等制作标牌,标明各种植物的名称、习性等相关科学知识。科学合理地打造校园环境,校园内随处可见科学知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的发展。
(二)学会研究,激发求知欲
1.乐于参与。学校与周边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打造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如学校每年5月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大学动物研究所参加“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南大金陵学院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每周五定期来校为学生开设科技小讲座;结合热点主题如“5G快时代”,向学生科普基站及4G、5G网络的区别;结合话题“你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吗”,探讨用iPad和pencil结合做笔记的方式取代传统纸质阅读及记录方式的可能性,以及科技的便利带来的优势和弊端。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熏陶,转变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2.学会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提问、会提问,无疑是具有好奇心的重要标志。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对许多事物感到好奇,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然而,当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随着学科知识的增加,他们的问题却不断减少,并且他们的问题趋于程式化和简单化。因此,教师可以开展“问题球”学习活动,在课前,收集学生关于科学的问题,整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展示出来,供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问题”档案袋,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得到重视。学生可以结伴探寻“问题球”中的答案,也可以将自己的疑惑放置在“问题球”中,让“问题球”填补学生在校时长的“空窗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步走。这种学习方式打通了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学习通道,让对话真正发生,让交流实时存在,让疑问掷地有声,让成长滋润心田。
3.勤于动手。科学记录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兴趣的保持、概念的习得、思维的提升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科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班级内的绿植、学校劳动基地的蔬菜,记录每次观察的数据。数据内容包括天气情况、日常养护方式、生长情况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校内的水池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水质检测,针对水的颜色、温度、透明度、浑浊度、生态指标等进行检测,掌握水环境的健康状况。学生通过测量、实验探究、开展项目研究,改善校内水池的水质,打造多元的生态系统,让鱼类在更加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学生在撰写科学记录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尊重事实,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同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4.自主探究。每个学生都有想要动手实践的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运用充足的科学教育资源,给他们提供条件和舞台。笔者结合实际需求,打造校内创客空间,提供相关科技书籍和各种工具,如螺丝钉、扳手、锤子、卷尺、胶枪、画笔、矿泉水瓶、卡纸、木片等。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彩笔、乐高、电子积木及一些简单的工具表达自己的科学想象。在中年级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常用的工具,动手组装如刮鳞器、木笔筒、竹蜻蜓等玩具。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常用的制作工具,包括热熔胶枪、儿童用的泡沫线锯机、3D打印机及激光雕刻机等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设计能力,画出草图,并制作出方便生活的小发明。起初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制作各种可以发射的小火箭及创客作品,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
(三)全方位评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评价可以从自评、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四方面进行,当学生在课堂上有进步和收获时,教师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平台及时记录学生得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学期,教师根据学生在平台得分高低评选出班级“科学小院士”。教师以闯关卡积学分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闯关卡中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等方面的评语说明,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为科学精神画像,变无形于有形,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帮助他们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他们开拓进取、勇攀科学高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