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创新融合方法

作者: 钮美芳

[摘 要]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新课标的提出不难看出:一方面,融合性姿态、融合跨界、大学科学习成了后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在构建和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时,要打破传统理念下“各课程各自为政”的尴尬状态。文章提出,教师要紧扣校本课程归旨,开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积极设置实施制度,践行融合多元学科的课程;凸显课程管理效益,优化多方协力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 突围跨界;校本课程;融合之道;多方协力

无论是强化校本课程资源的融合,还是课程资源内生价值的融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借助资源之间的化学反应,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基础上,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点亮学生的内在心灵。这就需要学校基于“儿童本位”这一关键视角,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融入课程开发构建、调整优化与践行实施的过程中,以突破传统理念的禁锢,强化课程之间的融通,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本文以笔者学校“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为例,论述在校本课程融合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紧扣校本课程归旨,开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

综观传统教育发展历程,无论是国家课程体系的建构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都以分科的形式存在。这一形态是当时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有着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决定了儿童必须全面发展,而单一、狭隘的课程视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分科的优势逐渐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过于细化的课程,容易导致学生以割裂的状态被动感知、理解和吸收原本关联紧密的课程资源,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性感知,失去了课程的本质价值;其二,课程分类使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复存在,在缺乏协调、归类、整合的统筹安排下,很多教学内容陷入重复教学、机械教学的泥潭,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未能实现应有的育人价值;其三,各自为政的课程分类导致教学评价始终处于单一化、片面化的状态,无法真正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的形成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辨析意识相对薄弱,对学校的生活环境、规章制度、学习内容都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分裂化的课程设置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无所适从的“死胡同”。同时,在课程分类状态下,教师教育教学的关注点始终保持在知识获取、能力形成等智力因素上,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的人际交往、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关注甚少,这不符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下很多国家都越发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综合素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就对学校层面的课程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笔者学校的“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构,并不是在国家课程体系及原有的校本课程内容上重新、单独衍生出一个全新课程类目,而是基于现有育人课程及育人目标,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校独有资源和优势,紧扣“丝绸文化”这一着力点进行整体性建构。

在具体开发、构建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着力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笔者学校在开发“丝绸文化”校本课程时,育人目标的设定并没有脱离国家课程体系中各个学科的具体目标,而是对原本课程目标的夯实、促进和融合;其次,“丝绸文化”校本融合课程要积极扩展课程与学科所未曾涉及的领域,找准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生活之间、课程与社会之间的断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适切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和成长环境;最后,“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在与不同学科融合后,要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自主和谐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一方面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积极制定实施制度,践行融合多元学科的课程

(一)遴选课程资源,在知识关联中强化课程融合

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具体、鲜明的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基于融合式的开发理念,课程资源的选择需要精心甄别。

比如,在笔者学校的“丝绸文化”课程中,教师们精心遴选、悉心编排,形成了一系列课程资源,如《养蚕的奥秘》《让桑叶长得更茂盛些》《“破茧成蝶”的故事》《蛾的悲伤》等。这些资源中,有的对蚕宝宝的生理构造、生长过程进行了翔实介绍,有的对培植桑叶的全部过程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还有的讲述了与养蚕、丝绸相关的典故……基于这一维度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在拓展学生认知、蓄积丰富信息的基础上,一方面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素材,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自主性、深入性的探究提供了支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及开发之后的践行使用中,始终以“丝绸文化”为纽带,从语文课程、科学课程等不同的角度,明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利用两种学科之间的交集,明确课程开发的指向,既巧妙地渗透了“丝绸文化”相关的信息资源,又弥补了语文教学和科学教学所面临的信息落差,从而在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中推动课程之间的巧妙融合。

(二)确立教学方式,在融通共生中强化课程融合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在明确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相机明确了课程的教学方式。诚然,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属性定位,自然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但综观小学阶段的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既有差异又有共性。从融合性角度来看,课程开发和运用时就需要赋予教师选择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及运用资源的方式等诸多权利,充分鼓励教师基于学科特点,在整合共性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差异,以最佳的方式和状态,最大限度地展现“丝绸文化”的课程资源。

例如,笔者学校语文教研组举行了一次“丝绸文化”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融合的主题教研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蟋蟀的住宅》一课,依照这个单元设置的“学会观察”这一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并将这种观察方法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语文课程拓展到“丝绸文化”课程,要求学生迁移运用从课文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尝试观察蚕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机为学生延伸相关的课程资料,从而完成这个单元的习作任务。

在这一案例中,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对“丝绸文化”的现有课程资源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拿来主义”,而是采用了基于语文本位、强化迁移关联、搭建实践平台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明确课程融合方向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实践观察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蓄积了一定的感性认知,随后拓展“丝绸文化”的课程资源,在融通共生的状态下推进语文与“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高效融合。

(三)厘定评价标准,在评教一致中强化课程融合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育教学始终将授课和开展活动作为重心,对学生后续的评价关注甚少。事实上,评价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仅承载着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功能,还对维护师生良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融合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践行需要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所得,为推动课程之间的融合助力。

笔者学校在运用“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定期以年级、社团为单元,组织学生开展与“丝绸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为了体验与课程相关的平台,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蚕花居”“桑梓园”“锦缎馆”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不同表现,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及教师评价,使用“小能手”“小达人”等不同的称号,表彰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通过评价,可以检验“丝绸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并积极做好相应的调整;通过评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丝绸文化”,了解笔者学校的校本课程,激发他们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走进自然,从而更好地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凸显课程管理效益,优化多方协力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运用,需要相应的流程和具体的管理机制,以保障课程的平稳实施。

(一)凸显教师主导价值,让课程真实落地

综观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方法,课程素材通常只是作为资料保存。但有些教师在课程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开发完成后,也没有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更没有普惠于学生。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达成教育目标的主力军。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在学习管理、监督中,都需要将教师列为组织架构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切实提升影响力,将校本课程与课堂对接、与活动融合,真正将校本课程落地。以下是笔者学校课程落地的几种方法。

首先,笔者学校在开发“丝绸文化”课程时,集结了各学科教师,总数达到了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二。一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推动校本课程管理重心不断下移,避免开发过程脱离实际。不同学科、不同教研组的教师会从自身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开发意见,选择契合各自学科的有效资源,既凸显了现有学科的教学需要,又为后续课程资源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尤为关键的是,关注了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用价值。其次,从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中遴选出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成立资源融合的跨界团队,定期举行“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一方面交流近一段时间实施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分享不同学科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对后期课程融合提出设想,并辐射到不同的教研组中去,形成传帮带效应,将“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融合落实到位,将融合意识植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划中。

(二)促进内在融合,让课程拥有源头

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团队的变化、学生主体的切换,进行及时重组、调配与优化。笔者学校所在地是著名的绸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在开发“丝绸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作为课程的学习主体,首先进行了论证、动员和实施,形成了初期的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更不能奢望“一朝开发,万代受用”。为此,笔者学校在“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初步完成之后,积极借助外力,在课程资源的实践运用时邀请专家和整合地区的优质资源,为“丝绸文化”校本课程的形成与构建提供了源头活水。

首先,笔者学校邀请专家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定期指导,保障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科学性和适配性;其次,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邀请地方名人或者家长,一起参与课程开发,借助多维化的资源,赋予“丝绸文化”校本课程以全新的力量支撑。丝绸不仅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同时也代表了一段独特的历史。我们从历史的视角来开发课程时,相关专家和地方专业人士就曾经提出,既然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丝绸文化,我们的视野就不能局限于过去,也需要关注当下、展望未来。为此,笔者学校将“丝绸文化”校本课程与历史进行融合,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在梳理过往的同时关注当下,认识到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保证效率,让课程有序实施

校本课程的质量如何?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这都需要有具体的反馈机制和路径,尤其是在融合视角下,校本课程的落实需要结合不同角度、不同人群的反馈。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取不同的意见,能帮助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的界定、检验和调整。

比如,在“古诗词德育课程”的建构、实践中,笔者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融合一系列与养蚕、丝绸相关的诗句,让学生领略丝绸之美、人情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文素养;另外,还可与美术课程融合,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这些资源需要为语文教师、美术教师、班主任、学生及家长等开辟多维的反馈路径,以保障校本课程资源的适用范围,让课程得以有序、保质保量地开展。

融合式的校本课程,不仅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契机,还给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核心素养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因此,学校要基于课程的开发和构建,不断丰富行政管理者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课程创生者,为校本课程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尧玉.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原则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 (11):2.

[2]吴聪娣.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3(4):87-9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