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新模式

作者: 杨琳娜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新模式 0

[摘 要] “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文章主要探讨和分析“双减”背景下,在PBL理论指导下,通过“导、学、练、展、评”五步走,实施跨学科小学高年级英语习作练习,探讨其操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 “双减”背景;项目化学习;小学英语

“基于项目的学习”即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双减”背景下的PBL项目化作业设计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PBL项目化英语习作练习是指以单元主题为连接点,以学科整合的课堂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丰富的写作素材,通过连续的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可视的写作框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PBL项目化写作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以统一的主题统领不同学科,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模式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思维方式。因其特殊的单元构成,写作前学生就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习作框架(“框架”是指学生之前的语言储备及和本单元主题相关联并在习作中需要用到的句型、词汇),有了循序渐进的阶梯,有了关联的脉络;教学时从主题出发,从学科特点入手,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挖掘写作的潜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以 6B Unit3 A healthy diet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开展PBL项目化习作教学。

一、导:确定融合主题

同年级各学科教师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确定本册教材内适合融合的 1~2个主题。首先,英语教师推荐几个单元主题,其他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筛选,寻找融合点,集体讨论相关度和可行性。

以 6B Unit3 A healthy diet 为例,教师通过集体教研,发现该主题和科学课《合理饮食》高度相关,确定以科学课为主进行融合,劳技、美术等学科进行辅助。

二、学:制定融合目标

1.在劳技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寻找生活中的“垃圾食品”,或拍照记录或上网搜索相关图片进行展示,然后用 There be 句型表达(5~6 句)。

2.在科学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了解自身成长所需要的一些物质,熟悉健康饮食的标准,如蔬菜、水果主要包含哪些营养物质,肉类、蛋类的营养价值体现在哪里。用英语给自己感兴趣的物质进行标注,必要时通过查字典获得新单词,并用 There be 句型介绍健康食品(5~6 句)。

3.在美术教师指导下,画人体部位,如眼睛、牙齿、骨骼等,用英文标注身体各部位。用 “I have...”或者“She has...”的简单句型来描述自己的身体。

4.在英语教师指导下,课堂进行小辩论:“Which is better? Junk food or healthy food?” 辩论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一篇英语习作:A healthy diet。体裁不限,可以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也可以是一份倡议书。

三、练:确定各课时练习内容

通过PBL项目化设计,学科与学科进行了融合,我们建构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立体的训练空间,搭建了多个层级的训练阶梯,创造性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训练面。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调研、主动了解,包括主动了解生长所需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英文表述,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辩论赛。需要说明的是,制定融合目标后,学生在非英语学科课内或者课后完成的和写作相关的练习,由教师指导后进行,但是和英语相关联的知识点,如表达是否符合语法要求等,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内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相关错误。

四、展:PBL项目化习作教学成果创生

以 6A Unit7 Protect the earth 为例,依托本单元主题,第四或第五课时进行写作教学,教师通常会指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根据 Story Time 写一写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PBL项目化习作在题材和体裁上各不相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形式更为多样,内涵更为丰富。在进行学科融合后,写作练习就变得丰富多彩了。“保护地球”这一主题可以和道德与法治、音乐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如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开展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构思习作时,有能力跳出英语书本上 Story Time介绍的几个方面,用更新的理念去解读如何保护地球。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介绍了日本水俣病的形成原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写一个中国的环境问题。具体思路如下:

1.教师在课上帮助学生厘清水俣病的发生图示:人类排放未处理的污水—海水污染—鱼虾中毒—人类染病。

2.学生在充分理解水俣病的形成原因后思考环境污染的其他方面,随后进行仿写,如人类过度砍伐树木—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气候反常—发生灾难。

3.完成图示后,学生利用原有的英语知识将图示中内容用完整句子表达出来。仿写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每名学生对环境污染有着不同的理解,学生对环境污染这个话题感兴趣的点各不相同,不同的侧重点衍生了不同的图示,而不同的图示又创生了不同的写作文本。与传统的英语写作课相比较,融合视角下的写作策略,有了更多创新和提升,学生展示的习作成果是形式多样、体裁丰富的。

五、评:习作成果喜人

经过对照实验发现,学生不再厌恶英语习作这一学习活动,而是更加乐意参与其中。而其他学科,由于注入了英语的元素也变得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英汉词典知道了一些化学元素、某些天气现象的英文表达,在课上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学习兴趣浓厚。

PBL项目化背景下的英语习作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应该学习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还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一系列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陆建华.单元主题课程的“破”与“立”[J].小学教学研究,2019(10):29-31.

[2]董会慧.“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主题式习作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20(Z4):104-107.

[3]蔡佳.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入[J].知识文库,2016(11):7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