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作者: 李瑞英

[摘 要]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是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基本载体,学生对文本展开自主、深入、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理解与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性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展开对文本内容有深度的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探究性阅读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在寻求创新与进一步的提升。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还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以教师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当然,广大一线教师也有自己的苦衷。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其中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那么高;第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水平没有那么高;第三,教学任务重,授课时间紧。

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三点,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强调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的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材编排也是以此为主。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标准》强调,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可见,“探究性学习”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就是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基本载体,学生对文本展开自主、深入、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理解、体验、感知与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尤其是探究性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展开对文本内容有深度的思考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必修教材(上册、下册)相关课文的教学为例,具体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一、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在生活,所以语文教学本来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时,为了进一步探究斗拱、屋顶、屋脊等构件的相关特征,笔者提醒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见到的建筑。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个庙,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回家拍摄相关照片,自己做到学以致用,也能将照片提供给同学,讲解这些建筑的特征。城里的学生大都去过我们这里的伏羲庙,文本中讲到的门窗上的刻花图案、脊吻等等,在伏羲庙里都能看到。学生可以将文本与生活相联系,进一步探究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条件等问题。从文本出发,利用探究性阅读而展开的这样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文本,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现自我的平台。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班上有学生表示想演唱那首根据原诗创作的歌曲,笔者鼓励他适当准备一下。在课堂上,我们用电子白板演示原唱的画面,该生现场演唱。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喜欢这个男生的演唱。后来背诵、默写这首长诗时,笔者认为这个男生完全不必默写了,因为他已经通过演唱完成了背诵,而且在演唱中,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更深入、更细致。这种演唱活动也是探究性阅读的一种方式,而且还能感染其他同学,何乐而不为?

在准备教学《庖丁解牛》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给动画片配音的活动,利用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庄子说》中关于《庖丁解牛》的片段,两组各四名学生分别完成自己的配音,一名学生再进行剪辑。在课堂上观看动画片时,因为是自己同学的配音(当然先不告诉他们配音演员是谁),学生更关注动画片的声音。学生在表演、观看的过程中,已经能轻松完成对原文的翻译与理解。所谓“探究性阅读”也可以轻松地实现了。

诸如此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利用文本,给学生展示自己各方面才华与能力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去掉了原来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而是在一个单元的课文后设计了单元学习任务。这些单元学习任务,有针对单篇教学的,也有贯通整个单元、提出综合性问题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使探究性阅读有目标、有重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本的探究性阅读,也能提升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例如,在学习《插秧歌》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核心学习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将此任务作为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线,最后学生根据这一任务要求,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了一篇小作文,展现了自己丰富而合理的理解。探究问题,尤其是自己设计问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的能力。

四、利用跨媒介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积极地利用有关媒介资源,更好地展开探究性阅读教学。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师实在不必像数理化教师那样严肃地讲课,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更丰富、更生动。

声音媒介、视觉媒介、话剧媒介、影视媒介,都可以适时、适量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里,探究性阅读是目的,跨媒介阅读是方式。

课文朗读可以利用声音媒介,“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课文”以及“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等,都是很好的音频资源。视觉媒介则更丰富,例如,学习《登泰山记》,泰山雪景以及日出的视频片段,都能很好地展现文本中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学习《荷塘月色》这样经典的写景散文,可以引入自己或学生拍摄的荷花的照片或视频,这样做,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深入探究文本中的画面美与语言美等问题。其他如《百家讲坛》、纪录片《苏东坡》《梁思成与林徽因》等,都可以通过视觉媒介进入课堂。实际上,学生往往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这也是一种探究性阅读的方式,能够弥补教师讲授的单一性。

也可以把话剧媒介、影视媒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其表达丰富、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更深的文本阅读之中。例如,学习必修下第二单元戏剧《窦娥冤》,有秦腔《斩娥》的经典剧目可以利用(甚至有一个女生还在课堂上给大家表演了一个片段,学生很喜欢)。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丰富的媒介,可以深化并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纯文本阅读中难以体会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和创造热情。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利用跨媒介阅读等多种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何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阅读,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天语.跨媒介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1(4):24-26.

[3]徐湘云.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