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尚美课堂的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优化策略
作者: 李彩英[摘 要]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如何设计评价任务,起到激励学生、诊断教师的作用是广大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尚美课堂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与原则、尚美课堂过程性评价何以助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基于尚美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优化策略等三个层次,探寻如何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在语文课堂中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帮助教师改善教学中的不足。
[关键词] 尚美课堂;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
一、尚美课堂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尚美课堂是基于个体审美意识、追求审美自觉的课堂范式。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评价已不再是简单的“文本课程评价”,静态的知识型评价已经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状态。
尚美课堂过程性评价指向动态的体验课程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课程,真正让人融入课程。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通过设计评价任务,收集、处理评价信息,从六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反馈、小结。这有助于教与学的改进,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表达、创造美,同时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良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尚美课堂过程性评价何以助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习。
(一)当前语文过程性评价现状
首先,为应对考试,师生过于关注成绩排名,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忽视评价的激励功能。目前课堂还是使用教学答题套路的教学模式,使用大量模拟题进行训练,学生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过多注重课内知识,忽视课外延伸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变得狭隘。这是因为教育者更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教学如何实现人文目标,并不作为同等重要的内容进行评价。再次,评价方式单一。目前使用最多的评价为纸笔检测,以考代评,这一主要形式导致语文教学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向不利。最后,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以教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个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对培养学生主动反思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教育质量,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基于尚美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尚美课堂确立了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即激起兴趣与探索欲,激发信心和力量,激活智慧与创造,唤醒美的心灵和行动。通过贯穿学习始终的过程性评价,对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评价。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尚美课堂情感审美化的基本模式为“真实性情景”“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表现性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构建教学过程的整体评价机制,包括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评价、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了有效的过程性支持。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需要心中有数,摈弃功利心理,驱动学生个性化语文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活动的创新,优化过程,教学改进和学习诊断交替循环,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回归语文教学本质,也不断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细节进行研究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专业成长。
三、基于尚美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优化策略
(一)精准定位,突出学科能力
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明确符合学生已有水平及认知规律,评价任务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知层次和知识能力水平,就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尚美课堂真实性情境的创设,建立在师生对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与必备能力的把握上,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帮助学生掌握取得这些知识的方法。
(二)定向把舵,构建评学体系
1.构建激励机制。学生的核心素养基本要点之一是学生拥有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具体要求为: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只要认真探究,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习的难点、疑点,或是学生思维深入时迸发的火花。不同的认知状态,决定教师在预设时要有问题意识,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有计划地对有趣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拓宽学生的思路。
2.强化诊断性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点评和考查,还要对其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即“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的深层原因的调查”。
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促使学生找到创新思维方法,形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力。尚美语文课堂过程性评价,不应局限于课堂表现评价。教师除了运用观察、调查、评价量表、评语等方式,还要在作业评价、课外阅读评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层面进行积极探索,并从多角度积累评价数据,完善量表。
(三)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构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等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1.师生评价,强调学生自我反思。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自我分析就是把自身的行动和结果,与一定的价值尺度进行比较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使学生掌握自我分析的方法,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提高反思能力。使用评价量规,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给予及时反馈和矫正,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理解”。
2.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搭建学习互助平台。通过对话、问卷、访谈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科学的评价信息。当前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必要时,要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性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感知。教师要利用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小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解、交流的机会。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经历不同,在阅读过程中当这些体验与经历被有效唤起时,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及感知世界的视角也将显现;也只有在审视文本的过程中分享彼此、打通隔阂,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自我,教师才能发现生生差异,明了学生的思维逻辑与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谈、随意发挥,并不能代表学生具有主体性。当学生的质疑,以及生生交流的评价结果有明显偏差时,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还是要发挥导向作用,及时纠正或否定。另外,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中发现更精彩的问题,加以引导,学生思维才能得到纵深发展。
合理定位语文课堂过程性评价,需要持续研究适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在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培养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积极创设育人评价的环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虹.评价任务如何呈现才利于学——《认识面积》课堂观察报告[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2):22-24.
[2]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