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例谈
作者: 朱腊梅
[摘 要] 作为学生锻炼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略读课文有着其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妥善处理好略读课文教学内容中“略”与“不略”的关系,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充分的阅读实践,真正在独立阅读中综合、灵动地运用精读课堂所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从而让“略读课文”的教学真正成为架起学生精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桥梁。
[关键词]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任务驱动;综合运用
作为单元组课文的“补充”和“追加”,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尝试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进行自我阅读实践”。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取舍略读课文的内容,在“略”与“不略”中凸显略读课文的应有价值,真正让“可略”与“不可略”的内容了然于心。
一、规划任务内容
根据教材编者意图梳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做到前后关联、有的放矢,这样可以让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更加趋于合理、明确。以《故宫博物院》(六年级上册)一课为例。该略读课文位于“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可以划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1]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编排上看,编者的意图很明晰:通过《竹节人》一课的阅读,培养学生“目的不同,阅读关注点和方法也不同”的意识和策略灵活力;《宇宙生命之谜》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能力;而《故宫博物院》一文作为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则综合了《竹节人》“带着目的读”、《宇宙生命之谜》“带着问题读”这两个能力的检验和展示。面对这样一篇既有说明文体,又有故事、示意图、网页等混合性的新文本,教学目标和内容就要有明确的指向,该略的内容一概略去。
首先,对于本学期新学的快速浏览的速读能力不能略。课上,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梳理繁杂文本信息的时间。只有让学生对文中的四则材料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接下来完成教材布置的两个任务,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才会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
其次,要重视学生盘点筛选材料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一篇文本时,教师需要有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判断、比较、筛选等高阶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运用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阅读问题的能力。《故宫博物院》一文信息多元繁杂,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两大任务有选择地细读和略读,不断提高对材料的甄选能力。
再次,要赋予学生充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应该说,提高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的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有水平的表达与交流,让隐性的能力外显。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可以侧重于他们筛选材料、完成任务过程的讲述,可以让他们分享有目的地阅读后的成果,还可以谈谈他们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情况……分享与质疑共存,请教与追问配合,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与方法逐步显性化,渐趋可感、可见。
最后,要对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实践过程进行有组织、有标准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学生在运用相关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时,其效果如何,需不需要改进自己的方法,这些都需要他们主动反思,并积极打破与重建,让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更优化。
如此,从以上四个方面去规划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组织相关的活动内容板块,可以很好地减去略读课文教学中非必要的任务和内容,简化课堂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指向性,也让学生投入更加真实的阅读过程中去,在有方向、有目标的具体语境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给足实践时间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给足他们阅读的时间,让他们在充分的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
前不久,偶然在网上看到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张艺老师教学《月迹》(五年级上册),她首先让学生读题交流:“看到这个题目,你来预测一下,课文会写什么?”大多数学生认为课文会写月亮变化的过程。这时,张老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验证自己的预测与作家贾平凹所写的是否一致。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求证,自然读得分外仔细。他们在通读课文后,很快发现贾平凹写的“月迹”,其实就是人追随月亮的一个运动轨迹:大家先是在奶奶的提醒下,看到月亮已经升起,爬到了竹窗帘儿上;而后,渐渐升高,投影到家中的穿衣镜上;接着,月亮升到了上空,从窗子里已经看不见,大家来到院子里,看到月亮倒映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然后,我们又一路追随,看到了月亮在河湾里、眼睛里及每个人的心里。
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呈现出课文的整个写作思路,张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他们继续概括。此时的学生大多只关注具体的事物,给出“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河湾里、眼睛里、心里”这些具体的位置。张老师继续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最后得出“屋里、园中、河面、眼里、心里”这些高度概括的信息,明白作者笔下虽写的是“月迹”,但实际上是他本人的心情变化之迹。此时,学生的概括思维和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张老师为了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取的画面更加清晰、唯美,接着又撤换下文字,改成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从而让看似散漫的文字内容一下子变成直观可感的生活场景。“文学源于生活”“习作是对生活现象的记录”等道理不言自明。经过这番“由厚到薄”的阅读,贾平凹笔下月亮的动态变化为每个学生所理解、体验,他们被文字的这种“拍照”功能所折服,深深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这样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2]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阅读语境,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充分的实践探究,这样的略读课堂凸显了主体、弱化了讲授,更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强化能力融合
略读课文教学课堂主要应当指向“能力应用”。这能力,除了指学生从本单元每一篇精读课文中分别习得的能力,还应包括他们前面已具备的各种语文能力。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让他们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策略来开展阅读探究实践,在融会贯通中将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3]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的季海霞老师将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概括为以下五大板块,并凸显出学生综合各能力进行自主阅读探究实践的时机:
季老师还以教学略读课文《扁鹊治病》(四年级上册)为例,谈了课堂教学的设计流程。课堂上,季老师紧紧围绕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问题“有人说蔡桓侯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驱动,让学生再次默读思考,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学生在这一极富思辨性的话题思考中,积极思考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努力寻求文本中的信息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他们在积极收集信息、运用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双方都有责任:蔡桓侯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固然不对,但扁鹊如果医者仁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一点儿耐心的解释和劝告,也不会被蔡桓侯所鄙视。这样的认知,正契合了韩非子对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注解。
如在阅读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这一篇略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培养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目标,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梳理信息,在各种梳理信息的实践中发展分类意识和感悟、思辨能力。在初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梳理题目中将书比作“长生果”这一比喻的用意;通过再读课文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作者读写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读书与写作关系的梳理,悟得模仿、借鉴、创造对提高写作水平的意义。
如此多角度的梳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理解了文题中“长生果”,既可以将其理解为营养丰富的花生,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生命永恒的人参果,因为书既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也让精神生命在文字的记录中成为永恒;在对作者读书经历的梳理中,学生发现了课文与前一课冰心的《忆读书》在写作顺序上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不同阅读阶段的典型事例串联组织起来的。不同的是,《我的“长生果”》一课以“最早、后来、渐渐地、后来”这些词语来表示自己的成长和时间的推移,使得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而《忆读书》则比较模糊。同时,他们通过作者不同时期阅读的不同品种,得出作者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思考越来越深,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科学。通过整篇课文“谈读书”和“说写作”两大内容的信息梳理,他们获得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也更具个性化和实用性:多读,自己积累的语言就变得丰富了,视野也变得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写出新意;多读好的文学作品,还能学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让想象力更加丰富,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不断增强。
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总结、归纳,是对他们思维最好的肯定和激励。在学生积极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以“不错、很好、你真厉害”这类字眼来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而应针对内容,用具体的、肯定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觉得教师是他们的知音,从而生发更多的阅读动力。同时,对学生的表达应适当重复,甚至以板书的方式来记录、呈现,这不仅会让踊跃发言的人有成就感,也会让别的学生加深印象,并受到启发,从中学到相关的阅读和学习的方法。
四、重视独特价值
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除了有与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高度相关的教学价值之外,还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学价值。在组织学生开展略读类课文的阅读时,这些文本的独特性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内容。如在教学《月迹》时,张艺老师就很好地关注了课文文本中“叠词和儿化词”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并将此转换成教学价值。她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寻找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描写,并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这一活动,让学生主动关注课文中这一具有北方语言特色的表达形式,而后在阅读中感受文中接地气的语言。为了加深学生的感知体验,张老师又为他们链接了贾平凹的《冬景》《五味巷》这两篇散文中的片段。这样,学生在互文阅读中不光巩固了课堂学习,还对贾平凹的作品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他们课后去继续关注作家作品的热情。
当然,《月迹》所在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它所承载的应该是对前面关于学习动态静态描写经验的巩固和运用,是学生融合自身经验独立阅读、感悟、交流的练兵场。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出作家贾平凹写月亮行走变化的轨迹,再引导他们去品悟作家是怎样将每一个动态变化自然而然地过渡、连接的,这每一个动态变化的情形又是怎么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对叠词、儿化词的品读,并学着用口语化的表达去描述自己曾经看到的月亮的动态变化。如月亮静悄悄地升起,贾平凹用的是“悄没声儿”,而我们可以用“不吱声不吱气儿的”;在贾平凹的眼里,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而我们可以描述为“到处披上了轻纱,飘着一层轻烟似的”……如此架起学生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桥梁,而不是单纯地认识作品中的北方方言,那么他们表达的兴趣将会非常强烈,语言也会更加新鲜、接地气。或许,这样的小插曲,也会让这节课更有语文味儿,也更能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的学习经验自主阅读,从而有效凸显本单元教学的语用主题。
略读课文不是单元组课文中可有可无的存在,恰恰相反,编者安排该篇目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已经习得的种种阅读能力、策略和素养,是沟通课内外阅读的坚实桥梁。教师要重视略读课文的存在价值,在处理好“略”与“不略”的关系中,让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益不断优化,让学生的阅读素养日趋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涛.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20):53-54.
[2]季海霞.聚焦“精读点”,做好“加减法”——略读课文教学谈[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1):47-52.
[3]王慧敏.略读课文教学“三法”[J].教育视界,2022(2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