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析
作者: 彭青美
[摘 要] 单元作业是一种追求整合性、进阶性、开放性的作业形态,与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文章尝试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对单元作业的内涵、特征、设计思路进行梳理,并从“立足学习任务,确定作业目标;创设作业情境,统揽单元内容;明晰作业思路,整合单元资源;设计作业内容,关注内外衔接;加强作业反馈,完善评价机制”五个维度进行作业设计探析。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单元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为例,尝试探析“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
一、“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单元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单元作业的内涵
单元作业设计,是指教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依据一定的学习目的,选择重组、改编完善或自主开发等多种形式形成作业的过程。[1]
单元作业设计的难点是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及怎样统整单元作业目标。对此,“学习任务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单元作业是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统整单元教学资源和学习活动,将素养目标、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等围绕主题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转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从而更好地发挥作业的价值与功能。
(二)“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单元作业的特征
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该视角下的单元作业,也应具备以上特征。[2]
1.情境性。“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单元作业应基于学科课程,注重作业情境的创设,甚至作业情境与单元学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具有一致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使作业变得有趣且高效。
2.实践性。传统语文作业设计,以背诵、抄写为主,虽然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但长期的机械训练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单元作业更注重实践性,倡导体验式作业,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3.综合性。以课时为单位的作业设计,内容零散孤立,不利于知识习得和问题解决。单元作业若能依据相关单元要素,将单元内零散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按照学习主题进行统整,能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统整性、关联性和递进性。同时,设计者要同步思考如何发挥作业与教学、评价等的协同促进作用。
4.差异性。作业设计要因班而异、因生而异、因文而异。首先,要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作业要有针对性,题量分配合理。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层级的作业,并在有必要的地方通过“温馨提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此外,根据文本内容、语文要素的差异,作业设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体现。
二、“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师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前,需要对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难度、时长等进行整体规划。单元作业目标是否科学,决定了作业设计的起点是否正确。“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单元作业目标,应当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一致,互相补充与促进。
作业内容是学习主题之下学习任务的具体呈现,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差异性的特征。其中,作业形式提倡打破课内外壁垒,综合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要突破传统作业过于关注知识技能巩固的模式,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多类型、多角度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可选择性。在作业难度、作业时长方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准分析学情,科学预估时间,增加差异化选择。
作业评价上,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兴趣、效率及学生作业结果,及时总结亮点、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评价”是一个循环与完善的过程,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因果、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三、“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一)立足学习任务,确定作业目标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将几篇神话故事编组为一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习作是“我和 过一天”。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课后习题进行分析,提炼出本单元的双线结构目标:(1)领略神话魅力;(2)讲述神话故事。
对学生而言,讲述神话故事,核心并不止于讲故事本身和习得讲故事的方法,而是要通过讲述神话故事去了解一个民族、传承一种文化。基于此,确定了本单元学习主题——“争当神话传讲使者”,让学生在传讲神话故事的过程中逐步领略神话故事的魅力,萌发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从语言运用走向文化自信。
立足此学习主题,根据语文核心素养、课标要求、部编版教材编写特点、年段特点、单元内容承载的学科任务,确定本单元作业目标为:(1)能夯实基础知识;(2)能借助起因、经过、结果的情节图等支架梳理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3)能感受神话故事中想象的神奇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对神话的认识;(4)能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述,通过想象、以他人口吻说故事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复述;(5)能产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和世界经典神话故事的兴趣,乐于分享阅读所得,了解中外神话故事的异同,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6)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人物或童话人物,围绕“我和 过一天”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二)创设作业情境,统揽单元内容
笔者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结合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为学生打造了一台时空穿梭机——“山海号”,以神话主题动画片中的经典人物“小太极”为引路人,带领学生在“神话”的情境中学神话、讲神话、领略神话的魅力,搭建神话学习与素养提升的桥梁。单元作业设计框架如下:
(三)明晰作业思路,整合单元资源
1.出发前的准备。第一关:寻找家乡神话——从书本走向生活,激励学生了解家乡地域文化,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感,萌发出传讲故事的动力。第二关:阅读世界神话——将“快乐读书吧”内容前置,先自主阅读、自由分享;待学完本单元后,再有目的地重读。第三关:分享最爱神话——在阅读中体会乐趣、自由分享。待习得多种复述方法后,再尝试有方法地复述,见证素养的提升。
2.神话环游之旅。第一站:盘古开天地——通过梳理时间线和主要情节,说清楚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并感知盘古无私奉献的形象。第二站:精卫填海——通过抓关键动词,结合注释,说清故事。通过补白想象、借他人口吻等进行创造性复述,感知精卫的坚韧和执着。第三站:普罗米修斯——学习抓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故事内容,感知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不屈。第四站:女娲补天——运用抓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复述故事,并进行想象,创造性复述炼五彩石的过程,感知女娲的勇敢、善良。
3.建神话博物馆。其一是英雄人物展,“赞英雄”部分是回顾单元学习,梳理对神话人物的认识。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共同品质:勇敢无畏、无私奉献。“说英雄”部分是运用本单元习得的多种复述故事的方法,讲述自己喜爱的神话故事。“画英雄”部分是将印象最深的场景画下来,和美术跨学科融合,增强趣味性,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其二是太空科技展,为“前世”神话找今生环节,和科学跨学科融合,再次激发阅读兴趣,让中国神话的民族精神、文化创造力等在心目中生根发芽。制作“中国太空科技名片”环节,以现代科技发明为联结点,激发学生再次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实现“一篇”向“整本书”的拓展。
4.与“ta”共相约。聚焦习作“我和 过一天”,创设时空穿梭情境,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情境、梳理事件,搭建写作支架,再充分发挥想象,写好作文。
(四)设计作业内容,关注内外衔接
本单元设计的作业,有夯实基础的课前预学作业,有匹配教学需要的课堂研学作业,有指向教学延伸的课后作业;有的是对教材课后习题的改编,有的是基于语文要素的创编;还有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等。这些作业内容变“单一书面作业”为“多元化作业”,变“指向知识与技能巩固”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由枯燥走向有趣,由课堂走向生活,由独立走向合作,体现了作业设计的高度、广度、梯度。
以本单元作业设计的重点板块——四篇课文的作业设计为例,每篇课文的作业设计都以“值机安检(课前预学)—时空穿梭(课中研学)—情景再现(课后延学)”三部分构成。聚焦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的位置、类型等分别进行如下设计。
《盘古开天地》:借助插图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请将“值机安检”里的三句话填入对应的方框内(填序号),再照样子填写对应的时间和情节。
《精卫填海》:请尝试按照事情的发展,抓住文中关键的动词,填写示意图,并在括号里填写动词的意思。
《普罗米修斯》:按照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句子排序,并照样子将示意图填写完整。
《女娲补天》: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女娲都到过哪些地方,是怎么找到五彩石的?请大胆发挥想象,把女娲找到其中一种五彩石的情景描写出来。
(五)加强作业反馈,完善评价机制
根据新课标要求,单元作业要加强作业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自我评价、教师面批、生生互评等方式来了解作业实施效果,并不断调整、优化作业设计。
本单元作业设计中,有针对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自我评价,如笔者在“分享最爱神话”“情景再现说神话”等传讲神话的作业中,都会设计“神话传讲使者自评表”,细化讲故事评价标准,让学生有迹可循。
笔者认为,“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实践才是检验单元作业是否科学的最佳方式,设计得再理想的作业,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验证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持续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直到使之成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造性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2019(13):33-35.
[2]杨君.“大概念”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析——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2(Z1):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