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的可能”的小学语文课程文化建设
作者: 吴姣[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核心素养”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丰富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让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文化与语文不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是相互融合的整体。文章基于“学生的可能”,依托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词] 发展;语文;课程;文化
一、课程理念的萌芽
学校未来的发展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学校立足长远发展,离不开发展愿景的科学规划。校园文化是学校规划的核心元素,离不开“学生的可能”的基点。因此,笔者在对学校现状分析、问题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可能”理念,将教育的根本使命定位于促使学生寻求可能的生活之路。以学生的未来生活为目的,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让学生实现各种可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语文学习是知识积累和延伸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过程,也是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逐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文积累、思维品质、道德修养、审美趣味、个性、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技能、情感等。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学生的可能”的语文课程内容
学校的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学生在语文课程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运用语言,在自由的表达中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一,具备基础的语文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语言知识,就会直接影响各种技能或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或低估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第二,提高语文学习的技能。任何能力的学习都应该是熟能生巧,学习技能应该尽可能转化为一种本能。语文学习技能的关键在于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背诵默写,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能够形成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养成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三,具备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素养。学生要学会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或书本中的文字来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美,存在于语文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以及文学作品,发现大美语文,涵养高雅情趣。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应提升学生的气质,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在日常语言行为中表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观点,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地采纳他人的做法。总而言之,在发现自己闪光之处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倾听和反思,学会正确的社交方式。
三、基于“学生的可能”的小学语文课程文化建设
(一)文化的耳濡目染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和语文课程一直存在着割裂现象,语文学习缺少生活感。因此,为了让语文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需要利用校园资源,将校园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让校园文化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让课程更具有生活感与文化感。
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多元化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文化知识的整体。因此,教师要重视构建语文学习环境,将语文教科书、语文课堂、校园内外形成一个完美闭环,拓宽语文的范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或开发可用的课程资源,逐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学生身处于一个语言文化浓郁的氛围里,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校园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校园文化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成果展示的舞台,还是语文教学的横向发展。
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吸引学生的目光。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占地面积比较小的学校,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和学生运用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校设有天空之城阅读空间,包含天空之城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拉普达开放式阅读空间(学校大厅)、矿山列车读书角(班级内部)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能够将整个学校变成一个梦幻的开放式阅读空间。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导游社成员选拔秀”“与楠溪对话”征文比赛,开展“秋之美”活动,组织“校园的美,不止于此”活动,让学生建言献策,让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参与感。
校园活动为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开辟了新的途径。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激发思想感情,陶冶道德情操,锤炼意志品格,提高审美能力。笔者所在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的命名都是交给学生来完成的,让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感悟文字的博大精深。每周四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主持、入学仪式主持、入队仪式主持、成长仪式主持都能看到学生落落大方的展示,学生的声音响彻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活动都是学生主动报名,用自己的实际能力争取。
除此之外,校园的制度文化,可以对教师、学生产生规范约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塑造他们健康和谐的人格。
要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依托于语文课堂,还得利用其他资源。校训、普通话宣传标语、建筑名称都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文字的深厚感情和崇尚求真创新的品质,涵养高雅的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二)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育资源有多种,不仅仅是在课本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隐性资源,利用校园的电子屏、展示板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文章、作品或观点在校园内相应主题的墙报上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作品的创作,鼓励学生评论不同的作品;把学生了解到的新事物刊登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平台和展示舞台。
此外,我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以“春日”为主题,开展“寻春”“访春”“探春”“绘春”的跨学科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拓宽学生的课堂学习领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我们在一年级将语文和科学进行融合,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分辨 “春天”开放的花朵,尝试制作“贴花卡”,利用文字简单组织语言介绍相关植物。在三年级,让学生借助“春日诗歌”,通过读、背、诵、唱、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旺盛的生命力,培养学生活泼、勇敢的性格。在五年级,让学生结合“春季”的重点节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了解历史沿革,并在实践中尝试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学生能从历史沿革中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心有阳光,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六年级,教师结合教材中“春”的元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春”,并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记录“春”,在电脑上绘制“春之图”或写一写“春之颂”, 表达“春之美”;让学生感受春天生命的勃发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并愿意脚踏实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革命文化这个主题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如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制作海报;运用科学学科知识,梳理红色研学旅行路线图;结合劳动教育,完成“忆苦思甜饭”的菜单制作,并制作视频;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开展专题讲座、话剧表演和课题研究;依托互联网进行实时评价,完成小组量化评比。在这样的系统学习下,我们会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革命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历史不再遥远,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仿佛跨越了山河的阻隔、跨越了时间的洪流,虔诚地站在前辈面前,瞻仰伟人、缅怀历史。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在跨学科任务群学习中,革新了学习观和教学观,创新了学习方式,刷新了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无穷动力。
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人的思想碰撞,领悟出正确的道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利于教师探索有效、直接的育人方法,丰富校园文化,让语文课程呈现浓浓的文化味。
四、结语
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言语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从实际行动上立德树人、以身作则。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创建文化校园,让校园文化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语文素养能够在校园文化中呈现时,学生就会流连其中,沉迷其中。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间接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将继续在研究的路上前行,大力打造校园文化,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素养成为学生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