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劳动资源,让劳动与作文共进
作者: 方芳[摘 要] 新的劳动课程的实施,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来说可谓天赐良机。抓住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劳动课程提供的丰富资源,对两者进行恰当的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一方面能增进习作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体会劳动的光荣。
[关键词] 劳动资源;劳动实践;写作能力
最近,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开始,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独立出来,多种劳动技能被纳入课程。新的劳动课课程内容更为全面,与时俱进,丰富多样,覆盖了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清洁卫生、整理收纳、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传统工艺……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进入了课程,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切合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生活、体验生活和创造生活。新的劳动课程符合中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需求,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传“识”——知晓劳动意义,体悟劳动之美,明晓劳动之理;培“技”——掌握生存必需的劳动技能;塑“性”——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新的劳动课程的实施,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如果我们能抓住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劳动课程提供的丰富资源,对两者进行恰当的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方面提高习作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体会劳动的光荣。
对于如何利用劳动资源推进习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利用劳动资源,提取写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而在劳动课程中,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以及打扫卫生、洗菜做饭等家务劳动,都能为学生观察世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劳动资源呢?
(一)精心筛选内容,激发写作兴趣
并非所有的劳动都适合纳入习作教学。习作教学的内容和作文的素材需要教师事先精心筛选。首先,该项劳动要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受和体验,并且方便学生观察。其次,该项劳动不要太繁复,便于教师组织和指导。
(二)加强家校合作,丰富写作素材
除了在劳动课上传授劳动技能,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让学生成为家庭的小主人,尝试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家长将学生劳动的场景拍下来,发到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里,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学生随时回忆劳动的过程,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拓展写作资源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而劳动课程中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能够让学生在习得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悟和体认劳动的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一)时令劳动,享受传统文化之美
农业生产劳动与时令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劳动,融入习作教学。如写一写春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夏至包馄饨、霜降时节收割水稻……将劳动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之美形诸笔墨。
(二)家务劳动,增强家庭责任感
家务,就是家庭事务,是所有家庭成员应该共同承担的。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劳动课程中,要指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教师要深化对学生习作教学的指导,突出对家人的感恩、对自我责任的认同。
(三)公益劳动,在做中感悟人生准则
结合劳动课程,学生在校园参与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活动,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公共卫生维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逐步具备社会责任感。
将劳动课程与习作课程有机融合,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生爱表达,善表达,乐表达,从而提升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三、结合劳动实践,提升写作能力
在劳动课程中,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教师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养成留心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并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愿意将发现的美表达出来,传递出去。
(一)劳动课程的多角度感受,提升观察想象能力
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事物的细微之处、生动之处、特别之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眼看、鼻闻、手摸、口尝等方式感受事物的特点,边思考,边发现,边想象。
比如,在农业种植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形状,察颜色,闻气味,尝滋味。如学校的“小菜园行动”之种黄瓜活动,教师除了带领学生种植黄瓜,给黄瓜秧浇水、施肥、除草,还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叶的形状、特点,花的颜色、样子,研究藤蔓是如何抓住支架攀爬的,结出的黄瓜表面有什么特点,尝一尝黄瓜的滋味,研究黄瓜内部的结构。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才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二)劳动课程的躬身实践,提升思维能力
注重手脑并用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手脑并用”即“在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思”,学做结合,思行合一,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开始劳动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并将劳动的过程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指导学生有序表达。除了写自然笔记、观察日记,还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劳动的过程,捕捉关键动作,从而达到有序表达的目的。公益劳动则侧重活动后的感悟,注重情感的表达。
如在包馄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一边包一边说,用“慢镜头”的形式捕捉每一个动作细节,形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忆,厘清写作脉络,确定写作顺序,安排写作重点,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有序而严谨的表达。
(三)劳动课程的个性体验,提升创意表达能力
劳动课程有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真实的劳动过程。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习作课堂,学生要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学生在习作中珍视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象结合起来,不拘于固定的形式。
例如,学习包书皮后,学生以第一人称讲一讲小主人是如何为“我”穿上新衣裳的,趣味盎然地表述包书皮的过程。学生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这样的表达方式轻松活泼、有情有趣,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表达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洪波,徐晓静.劳动实践,为习作教学注入源头活水[J].学苑教育,2022(35):87-88,91.
[2]张娟娟.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教育界,2022(25):47-49.
[3]刘林.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运用探究[J].好家长,2022(2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