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学生思维型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陈燕

[摘 要]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调节、引导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感悟,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型课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积极的社会文化情境,以便吸引学生进行文化对话、文化交往。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教师能有效构建思维型课堂,发展学生的英语交往意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生成学生的英语交际素养。

[关键词] 小学英语;社会文化理论;思维型教学;教学模式

社会文化理论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主要包括“最近发展区理论”“调节理论”“互动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英语还是一门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应用社会文化理论能有效地指导英语教学,帮助教师建构思维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顺畅地沟通,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力、认知力、探究力、实践力,帮助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往,从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往意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生成学生的英语交际素养等。

一、引导调节——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础

建构思维型英语课堂,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会调节,使其英语认知和英语思维从“现实水平”过渡到“可能水平”。这种调节,不仅仅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磨合,更是指学生与他者的磨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调节意识,提升学生的调节能力。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与人们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促进学生的英语言语输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转变,让学生形成一种跨文化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等。可以这样说,转变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理论视野下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例如,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 8 Chinese New Year”,首先让学生自由交谈中外的节日,结果发现学生对外国的节日知之甚少。为此,笔者适时调节学生的认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介绍外国节日的微视频,包括外国有哪些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习俗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外国节日的认知,并引导学生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做一份“节日报刊”,专门来介绍中外的一些节日。微视频不仅以声色光影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而且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调节。这样的一种教学,能让学生在掌握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逐步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和认知方式等。

调节是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的基础,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语法、语汇,还要理解相关的文化,包括社会文化、历史文化、语言文化等。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的根基。从文化的视角来开展英语教学,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丰富、更深刻。

二、引导互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关键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个体的调节,更要引导学生群体的互动,包括师生的互动、生本的互动(学生与英语文本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等。互动是多元的,既可以是群体性的互动,也可以是个体性的互动,还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引导学生互动,是思维型课堂教学构建的关键。

在互动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输入,还要注重学生的输出。如果说语言的输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那么语言的输出则是一个表达、外化的过程。通过语言的输入、输出,教师、学生能把握英语的思维脉搏。当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相关的障碍、问题、困惑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跟进,主动介入,不仅引导学生调节,更引导学生互动。同时,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脚手架”,助推学生的英语言语表达。

比如“some”“any”这两个单词都表示“一些”,但我们知道它们的用法是不同的。教学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时,笔者发现“some”和“any”同时出现在故事板块中。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两个单词的用法呢?笔者没有机械盲目地说教,而是呈现教材文本中的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小组研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纷纷表示肯定句应该用“some”,疑问句应该用“any”。接着,笔者深层次地追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些”的意思,却用不同的词呢?两者在语法上有什么区别?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补充了相关的英语文化内容,引导学生继续猜想在否定句中如何使用,并出示一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学生的对错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积极地思维,大胆地质疑,并能从文化的视角、层面来理解。这样的互动是一种高品质的互动,能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形成。

互动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也是一个人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在课堂上实施互动教学,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更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交往意识、交往能力。互动往往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彼此对问题的看法、思考等融入其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互动,维护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调节,在互动中不断更新自我的“最新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断进阶,发展学生的英语认知、英语思维。

三、引导感悟——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核心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对一门语言的掌握,关键是对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英语文化是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调节、互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的英语知识,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悟。

所谓“跨文化意识”,是“对不同国家、民族、信仰、区域人们交流的语言的一种领悟”。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语言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具体而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乃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真正内化。内化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词汇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理解。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一种语言,说到底就是学习该语言背后的文化。

比如,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的Unit 1 In class这一课中,有一些关于男士、女士等的称呼。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当对相关的英语文化做一定的介绍,让学生懂得在英语国家男女如何称呼。比如英语中称呼男士为“Mr”,女士未婚称“Miss”,已婚称“Mrs”,如果不清楚是否已婚可以用“Ms”,等等。教师补充这样的一些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礼仪习俗、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

引导学生感悟英语文化,是构建英语思维型课堂的核心。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积极的社会文化情境,或者创设一种准社会文化情境,以便吸引学生进行文化对话、文化交往、文化性的意义协商。只有当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更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化,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跨文化交往。

参考文献

[1]卜玉华.“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英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钱满秋.“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6):145-146.

[3]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37-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