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探析
作者: 孙克坚[摘 要] 合理搭建信息技术支架,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情境性支架、任务性支架、工具性支架以及创新性支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需求,缩小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跨度,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质量,优化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形式。基于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习支架搭建,能助推学生把握信息技术学习重点、攻克信息技术学习难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大概念;支架式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师在实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打破课时局限,以“大概念”统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立足“大概念”,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自主权利,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搭建支架。借助支架,充分发挥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搭建情境性支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内在动机。为此,教师可以搭建情境性支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搭建情境性支架,一方面要求情境能蕴含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现信息技术的相关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情境能切入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支架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例如,教学苏科版八年级《设计和制作主题网站》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进行项目化的主题设计,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有依托且不枯燥。因为,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往往会采用“假想”或者“规定”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任务的紧迫性,没有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学校体艺节为抓手,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体艺节万花筒”的主题网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任务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制作网站的积极性。为了助推学生的主题网站制作,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网站整体设计:学校体艺节有哪些主要的活动安排?每一个项目活动中有哪些精彩的瞬间?有哪些感动你的场景?有哪些感动你的人物?这些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为制作主题网站积累素材和资源提供指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的网页制作软件,如Dream weaver、Front page等,并重点介绍Dream weaver如何使用。然后围绕“站点的建立”“首页的设计”“编辑和浏览主页”等任务引导学生展开项目化的学习活动。由于有了现实的任务驱动,学生投入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网页设计制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探索、思考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主题网站制作经验,提升了信息技术技能。
情境性支架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背景性、支撑性的支架。在情境性支架中,主题就是“大概念”,即教师搭建支架的目标。情境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
二、搭建任务性支架,降低学生自主学习难度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是教师要求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规约之下展开的。为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任务性支架。和情境相同,任务也是一种驱动性的引擎,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驱动性任务,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任务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多样性的任务,有条件时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如此,学生的学习任务才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教师设计任务性支架有两种:其一是主导型、核心型、关键型的任务;其二是任务串、任务链、任务群等。相比较而言,核心性的任务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任务群则能有效地降低信息技术学习的难度。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相关的任务。借助任务,驱动学生展开富有深度的信息技术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不仅要能助推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启发性。例如,教学苏科版七年级《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聚焦于“高级功能”这一大概念,设计了主导型任务:(1)按照总分的高低对期中考试各年级排名前一百的学生进行排序;(2)将户籍为乡镇和户籍为城市的学生的成绩筛选出来;(3)按照年级进行分类汇总;(4)根据平均分、总分等指标对成绩表进行评价。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建构、信息技术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任务性支架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的兴趣。每一个任务都是对学生的挑战,都是学生迈向信息技术学习新阶段的阶梯。任务性支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将信息技术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搭建工具性支架,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质量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搭建情境性支架、任务性支架,还可以搭建工具性支架。相较于情境性支架、任务性支架,工具性支架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工具性支架的内容和形式是很丰富的,如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搭建工具性支架,能让学生变信息技术学习的抽象为形象。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工具性支架能清除学习障碍,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具性支架能引导学生实现从信息技术学习的“现实发展区”到“可能发展区”的跨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教师的讲解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适得其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视频等,就能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明显的改善。例如,教学苏科版九年级《物联网识别技术》章中的《图形码识别技术》时,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图码识别”这种技术,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而“图码识别”就构成了师生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大概念”。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微视频向学生介绍“条形码”和“二维码”识读技术,收效甚好。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观看微视频,认识识别对象相对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的“条形码识读技术”。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猜测机器识读条形码的原理。有学生说,条形码可能是借助于“条”来进行识读的;也有学生说,条形码可能是借助于黑白相间的条来识读的;还有学生说,条形码可能是将黑白条转化为二进制数字“0”和“1”来进行识读的;等等。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笔者播放了微视频,向学生介绍条形码识读技术以及条形码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进而理解了条形码的组成、转译、功能和应用等。接着,在学生理解条形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二维码的识读技术。有学生说,条形码在一个方向上存储信息,而二维码在两个方向上存储信息,可能比条形码的识读速度更快、更准;有学生甚至想设计一种包含自己个人信息的二维码。显然,学生已经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向了主动的建构者、创造者。作为教师,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二维码,而且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二维码名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更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激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支架犹如阶梯,能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拾级而上。需要强调的是,在搭建工具性支架时,如果台阶过多,则难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如果台阶过少,则又会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难度增加。搭建工具性支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工具性支架契合授课内容并且具有动态性。以上述《图形码识别技术》教学为例,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观看微视频,或者将“条形码”和“二维码”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始终把握支架搭建的量、质、效、度,充分发挥支架的育人功能。
四、搭建创新性支架,让学生优化自主学习品质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成效,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搭建创新性支架,从而优化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环境。过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往往被动、单一,学生的很多创意无法变为现实。搭建创新性支架,能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的项目化学习。从确定问题到探究问题,从设计作品到制作作品再到分享成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技术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程。通过实践,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得到充分的确证和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互动性、合作性的信息技术学习。例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主题性任务——“制作介绍班级的PPT”。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会主动研究并确定演示文稿的主题,选择模板编辑艺术字体,并积极探索插入图片、背景音乐等创意表现形式。主题任务的笼统反而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创新空间,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对班集体的理解和体验,创作演示文稿。这种创造性活动显然不是外力驱使,而是学生自身内驱力的外化。创新性支架能够使学习过程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设计创新性支架时,教师不仅要观照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和任务目标等方面,更要观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特征等方面。创新性支架是一种弹性支架,它能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有效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率。
五、结语
学习支架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媒介,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长期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往往会让学生形成“支架”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搭建支架,还要善于拆除支架,如此才能真正地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遵循“渐退性原则”,将“支架”逐步拆除,让学生摆脱“支架”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支架式教学的优势,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自主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支架、合理搭建支架,以便充分发挥支架在助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作用。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采用多种策略搭建支架,进而借助支架来引导、启发和助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实施支架式教学要以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为依据,并且当学生借助支架达成学习目标之后,教师还要善于拆除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伟东.例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序设计教学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5):33-35.
[2]丁飞.指向设计思维培养的程序设计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Z1):84-86.
[3]赵明阳.思维方法的迁移与程序设计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7):56-58.
[4]李秋燕.网络学习社区下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3(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