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教育的认知偏差与矫正策略

作者: 孙建云

[摘 要] 当前要想实施好劳动教育,首先要纠正关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偏差,而这也就意味着要对劳动教育中的一些情形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相应的矫正策略。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梳理好劳动教育的价值,并且在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形成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共鸣;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认识成人劳动”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幼儿的劳动教育亟须消除认知偏差,要让幼儿在劳动教育中有体验感和获得感,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 幼儿劳动教育;认知偏差;矫正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应当说,这一要求非常细致且直接,明确以幼儿“手的动作”为抓手来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而且特别指出相关的例子,也就是“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无论是前面的宏观要求,还是后面所举的例子,都在强调对幼儿实施劳动教育。

应当说,从小开始抓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教育相较于其他的教育而言有所淡化,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很难形成关于劳动教育的合力,家长对劳动教育往往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认知偏差;甚至幼儿园本身在具体实施劳动教育的时候,也会因为认识的原因而出现劳动教育只有其形而无其质的情况。因此,当前要想实施好劳动教育,首先要纠正关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偏差,而这也就意味着要对劳动教育中的一些情形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认知偏差

从字面上来看,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这样的理解又极容易引起认知上的偏差,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劳动就是干体力活。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教育也会渐渐淡化,劳动教育就变成了劳动,劳动就变成了干体力活。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偏差,家长或是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开发智力更为重要;或是认为小时不必劳动,长大自然会劳动;或是认为幼儿不会劳动,幼儿劳动是添乱、破坏……甚至在很多幼儿教师看来,让幼儿去进行枯燥无味的劳动,不如在课堂上学习、在区角玩游戏那么有趣。家长与幼儿园的这种认知偏差,阻碍了幼儿劳动教育的发展。

然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换一个角度来审视现实。笔者以为,所有这些认知偏差,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其中的“合理性”,只有先接受其合理性再去加以分析和引导,尤其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引导,才能够让最终总结出来的劳动教育理念为幼儿和家长所认同——尤其是为家长所认同,应当说这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家长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智育。就教育本身而言,德、智、体、美、劳五育虽然分开阐述,但五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事实正好相反,德、智、体、美、劳五者密不可分。将这五者截然分开去实施所谓的教育,那一定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拿智育与劳育来说,并不存在不需要劳动付出的智力培养过程,也不存在没有智力元素的纯粹劳动过程。通过劳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智力活动中,也有劳动教育的契机。认识到这种联系的普遍存在,面向幼儿的劳动教育才有广阔的实施空间。

二、幼儿劳动教育的矫正策略

关于幼儿劳动教育认知偏差的矫正,具体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来进行。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梳理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形成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共鸣。前面已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而要让理论变得更具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结合实例来对家长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在幼儿园教师之间形成共识。幼儿园教师如果真正关注自己的教育生活,就会发现很多聪明的幼儿都有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喜欢动手。动手是劳动的基本属性。劳动与干体力活看起来一样,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关键就在于劳动有创造性,如果能够让幼儿在“干体力活”的过程中加入创造元素,那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而且能让劳动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真正面向幼儿的劳动教育,不可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更多的是让幼儿形成一些基本认识,比如:只有经过劳动才能有收获,劳动可以锻炼自己的双手,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思考机会。这样的认识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形成理论上的共识,从而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础。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认识成人劳动”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认识成人劳动,就是认识成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付出的劳动。认识成人劳动对于幼儿而言是间接获得劳动经验的过程,同时给幼儿直接参与劳动增加动力。认识成人劳动,既离不开幼儿对成人劳动的观察与思考,又离不开幼儿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中的体验。这两者相辅相成,可以矫正关于幼儿劳动的认知偏差,促进幼儿参与劳动并形成劳动意识与基本劳动能力。

例如,在幼儿园内开辟种植园,让幼儿在种植园内劳动,是一个系统性较强、劳动教育目的明确的设计。从走近种植园的那一刻开始,幼儿就是作为劳动者而存在的。首先要将种植园分成多个小块,确保一班一块。这一工作就可以让幼儿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根据幼儿园班级的个数将其分成若干个图形,一边分一边数,再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于区分,这本身也是一个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还渗透着智育与美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脑力劳动付出,幼儿有动机参与种植园劳动。这个动机还可以传递给家长,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应当与幼儿一起思考,当幼儿遇到困难时稍加点拨即可。这期间必然会有相应的话题,如:在种植园种上什么植物呢?幼儿当然希望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那教师和家长就要引导幼儿注意,不仅要考虑自己喜欢与否,也要看同学喜欢与否(这实际上是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到了种植植物的时候,幼儿在家长的支持之下将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幼儿园来,并且带上相应的种植工具(考虑到安全因素,可以带钝口或塑料工具),然后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劳动。幼儿园要提前做的工作是松土、除虫,确保幼儿的劳动环境是安全的。实际上,有了这样的设计,幼儿参与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劳动教育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反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面向幼儿实施劳动教育,不只是布置一个劳动任务让幼儿去完成那么简单,而要从理论上进行梳理,确保家长能够认同;还要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动机,让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有所收获。

应当说,幼儿对劳动教育大都是不排斥的。幼儿关于劳动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教育。所以,真正有效的劳动教育,一定是从幼儿的家庭开始的,是从幼儿的父母乃至更长一辈的家人开始的——在实践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反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常常是幼儿的父母,幼儿的爷爷奶奶反而多持支持态度。在实施劳动教育的时候,要充分争取后者的支持,要用合乎逻辑的理论与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来引导前者。同时在设计劳动活动的时候,要开发更多的与其他四育相关的元素,这样幼儿的收获才更加系统与完整,劳动教育的意义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顾夏颖.劳动教育理念下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师博览,2023(3):83-84.

[2]徐晶晶.基于德育视野的大班幼儿劳动教育实践理路[J].新课程研究,2023(3):89-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