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绘本阅读提升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探析
作者: 沈静
[摘 要] 基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在小学低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如何在低年级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小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提出,教师应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利用绘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点,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嵌入式表达,将说教讲解转化为体验感受,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沉浸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关键词] 绘本阅读;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虽在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有一些偏远地区学校,在师资水平、心理疏导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难以适应开展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要求。因此,如何在低年级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小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绘本阅读培育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儿童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这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也应成为所有学科教师一同承担的任务。同时也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可以融入课程中的,要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机地渗透于日常教学内容中。
利用绘本在低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教师将其有效运用于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引导儿童对绘本故事进行思考和迁移,既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相应的心理知识,又可以减少儿童对心理辅导活动的抵触情绪,培育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1]
二、利用绘本阅读培育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尝试
教师可精心挑选与心育目标相匹配的绘本作为培养依托,将单向灌输变成嵌入式表达,将说教讲解转化为体验感受,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
(一)精心挑选与心育目标相匹配的绘本
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精心挑选与心育目标相匹配的绘本作为低年级心育活动的载体,选择相关主题的绘本,开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的绘本阅读课程。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低年级的心育目标划分成“学习适应”“社会性适应”“情绪适应”三大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细化成子目标,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心育类绘本书籍。“学习适应”类绘本主要引导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性适应”类绘本包含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最需具备的几种关键能力,培养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情绪适应”类绘本则让儿童学会自我控制,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在绘本阅读时将心育目标融入其中,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育人相结合,那么低年级的儿童就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产生移情现象,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在感悟故事蕴含的真谛,逐步积淀并内化为指导其言行的准则。
(二)探索符合心理健康课规律的绘本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
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自发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周密的规划,逐步引导儿童独立去体会、实践。因此,绘本心理活动课教学更应注重“情感体验”与“实际行动”,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正面的情绪经验,精神品质得到内在强化。融合心育的绘本阅读课,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故事会(在阅读中获得认知)—品评会(走进自我,涵养心智,在行动中体验)—创作会(形成新认知),在知、情、行三部曲中逐步培育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
以绘本《不许碰,这都是我的》一课为例,本书归属于“培养交往能力”类。因此,笔者围绕心育子目标“培养交往能力”,开展以下绘本阅读活动,在实践中实现心育目标。
1.故事会——在阅读中获得认知。①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叫贝贝。贝贝在生活中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不许碰,这都是我的!”你也这样说过吗?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②贝贝为什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就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绘本故事,去看看贝贝身上发生的有趣故事。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儿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再引领儿童走进“故事会”,跟随教师一同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在读故事中获得心理上的认知,从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
(2)品评会——在行动中体验。①故事读完了,请你来评一评:贝贝的做法对吗?为什么?② “不许碰,这都是我的!”这句话能说吗?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假如你是其他小朋友,当听到贝贝对你说这句话,你是什么感受?
通过“角色体验”使儿童在游戏中按照绘本中的情节来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角色的需要,思考、体验角色的思想、心理,逐步感受到说“不许碰,这都是我的”这句话在交往中是不友好的表现,贝贝错误的“物权意识”会伤害他人,影响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儿童通过“品评会”走进自我,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际交往中“自私自利”的问题,促进“分享”这一优秀品质的形成。
(3)创作会——在创新中形成新认知。①在生活中,你和朋友、同学分享过吗?你是怎么分享的?请你和绘本书一样,用图画记录下那些瞬间。②在班级里举办“可以___,这些是大家的”绘本创作展,请儿童交流分享,评选出“最乐于分享”画作进行表彰。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绘本阅读,不能仅停留于儿童理解绘本故事内涵的层面上,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目的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笔者通过“创作会”环节,促使儿童内心形成“可以玩,这些玩具是大家的”“可以吃,这些零食是大家的”等正确的物权意识,激发儿童内心情感,通过感悟延伸升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形成新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利用绘本阅读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把美好的心理品质带给了儿童,变革了“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促进了儿童健康心理与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品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将心育与智育相融合,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舒畅.绘本打开心世界——浅谈儿童绘本在心理健康课的运用[J].家教世界,2019(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