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技巧探析

作者: 刘燕

[摘 要] 音乐欣赏要建立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上,要突出美育功能,引领学生在音乐本身的韵律美、内容美中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要把握音乐欣赏教学技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审美教育

中职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自由地放松身心,而且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与此同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音乐欣赏又超越了基本的声乐或器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一种更为完整的音乐情境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当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音乐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只给学生放自认为经典的音乐,而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实际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音乐知识进行渗透,还要通过音乐欣赏课,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放音乐为主,让学生聆听音乐,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赏析,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欣赏的意识。因此,从音乐美育视角,教师要让学生从中感受音乐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想象力。要想把握住音乐现场教学的技巧,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学生感知音乐欣赏知识、获得音乐欣赏兴趣、生成相对系统的理解等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兴趣引领,让学生真切感受音乐欣赏的趣味价值

音乐欣赏教学要从兴趣激发来优化课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只有从音乐欣赏中感受到快乐,体会音乐的独特美,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以往教师在音乐欣赏中过多地融入音乐知识,口头上讲解音乐有多优美、美在哪里,却未能让学生主动发现、感知。音乐欣赏课堂要让学生主动感受音乐的美妙,要通过音乐来传达趣味,让学生从欣赏中理解和认知音乐。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整合音乐、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音乐欣赏课堂充满活力。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教师要借助微视频欣赏,让学生从听觉与视觉结合中感受古典音乐的典雅。

例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教师放音乐后,讲述音乐故事:琴师伯牙在山水之间弹琴,樵夫钟子期路过,听闻琴声后,发出慨叹“琴声如山峦叠嶂,又如浩瀚江河”。伯牙听后,对樵夫的回答予以认同,两人之间的友谊便建立起来。后来,钟子期过世,伯牙失去了知音,摔琴绝弦,不再弹琴。学生在听到这个故事后,再聆听《高山流水》一曲,想象故事中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体会琴声的幽妙,加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对中职学生而言,音乐欣赏过程是一个接受知识与音乐欣赏并存的过程。如果纯粹地欣赏音乐,那就很难收到期待中的教学效果,毕竟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认知,然后将音乐欣赏与这些认知结合起来。有了这一基础,音乐欣赏才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情境展开,指导学生体验音乐魅力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式教学环境,活跃学生的音乐思维,改变音乐欣赏的被动、单一模式。因此,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良好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来说,情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营造一个与所欣赏的音乐相匹配的情境,学生就能够迅速进入音乐欣赏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之前,借助讲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十面埋伏”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即使是在两军对垒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段音乐让军心涣散。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展开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开展音乐演讲活动,在聆听一首音乐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并从欣赏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音乐欣赏不只是被动聆听,还可以是主动编排舞蹈。学生主动参与舞蹈编排,展现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在欣赏《新贵妃醉酒》之后,教师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传统音乐元素与RB流行曲风进行讨论,让课堂充满现代感。传统音乐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带给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展现了音乐的丰富魅力。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拓展音乐课堂,还可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欣赏《秋日的私语》钢琴曲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聆听中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结合题目,发挥想象,感受秋日的唯美。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把握对音乐欣赏的学习技巧,提升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是听觉艺术,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从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音高、音色、速度等方面,把握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内涵,体验音乐的丰富魅力。

三、构建多样化音乐欣赏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看中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发现该教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最初的时候,教师的主导性是非常明显的,学生的音乐欣赏过程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的。但是随着音乐欣赏教学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重心发生偏移,学生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主体。判断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是不是居于主体地位,关键就看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被激发。

中职音乐欣赏课堂,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是学生自主、自觉参与,由师生共同搭建音乐欣赏交流平台。但事实上,很多音乐欣赏教学,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学生被动欣赏,甚至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导致欣赏课堂沉闷、无趣。教师通过引入多元化欣赏音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音乐赏析。

例如,在欣赏《康定情歌》时,从民族音乐视角,教师带领学生感知音乐的思想与意义;接着,引出帕格尼尼的“魔鬼的颤音”,再让学生从中感受两种音乐的差别。对这两种音乐类型的感知,让学生认识东西方音乐的各自特色,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奇妙。很多中职生喜欢流行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导入一些流行音乐或者融入网络音乐,激活学生的音乐体验情感,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对比赏析。如欣赏流行音乐后,再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延伸民族传统乐器与现代流行乐器的音乐风格,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内涵。

当学生从民族音乐视角欣赏《康定情歌》的时候,他们能够感知音乐的思想与意义;而随着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换,学生的参与度和欣赏结果都会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当学生内心的音乐体验情感被激活后,他们就能够将对音乐的认识,将自己所积累的音乐材料提取出来,使之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组成部分。这种变化过程,意味着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将音乐欣赏作为载体,通过审美教育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知,发展音乐审美素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评价,从不同音乐作品赏析中,对学生的欣赏认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欣赏、多聆听、多思考、多感受,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意义,提高音乐感悟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