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巴胺”到“内啡肽”

作者: 朱华华

“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神经传导物质,均能让人产生愉悦感,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多巴胺”属于易得的、浅层次的兴奋和快乐,它往往与即时的满足和短暂的快乐相关联;而“内啡肽”则属于深层次的幸福与成就感,它需要付出努力和长期积累才能获得,代表持久的满足。从追求“多巴胺”的即时满足到探寻“内啡肽”的深度成就,我们可以透视教师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奥秘。

一、追求“多巴胺”的短期满足:应对职业初期的挑战

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新教师们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适应教学环境、管理学生、设计有效教学等。在这个阶段,追求“多巴胺”带来的即时满足和快乐成为一种自然动力。通过完成一些短期的教学任务、获得学生的认可或是达到一些初步的教学效果,新教师们可以体验到职业带来的兴奋和快乐。为了充分利用这一阶段的职业新鲜感,新教师应珍惜这份即时快乐,并积极转变认知和思维,尽可能多地开放自己,勇于实践,大胆尝试。

转变认知意识,变“工作需要我”为“我需要工作”。踏上教师这一职业道路,每个人的初衷或许不尽相同。有人因热爱而选择,也有人因外界压力,如就业形势、家庭期望或工作稳定性等因素,而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然而,不论初衷如何,杜威的箴言犹在耳:“选择了一种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在这份职业中谋求生活的基石,更是在追求职业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尤其是那些由点滴成就激发的“多巴胺”式的快乐。正如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言:“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在这个纷繁喧嚣的时代,若缺乏“我需要工作”的内在动力,就很难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全心投入。因此,转变认知,将工作视为自我实现与成长的途径,是应对职业初期挑战、追求“多巴胺”式满足的关键。

其次,转变思维方式,变“固定思维”为“成长型思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深入剖析了面对困难时人们的两种不同应对态度,即“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的核心区别在于:固定型思维者往往自我设限,惧怕挑战,总是安于熟知的舒适区;而成长型思维者则坚信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努力都可以改变,能力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与挑战中得到提升。对于教师而言,在职业初期,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比如,当级长请你写一篇通讯稿,或科长安排你上一节公开课时,你可能会犹豫甚至感到恐惧。但请记住,这正是成长的机会。你可以选择接受这些挑战,将其视为一种认可和信任,以及难得的锻炼机会。俗话说“能者多劳”,但反向推理则是“劳者多能”,能力正是在不断的挑战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趁着新领域新职业带来的新鲜感,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带来“多巴胺”式的快乐与满足。

为应对职业初期的挑战,新教师尤其需要转变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勇于接受挑战,视每次尝试为成长的机会,主动承担额外任务,扩展经验和技能,并设定短期目标,如每学期上公开课、做课例分享等,以实现快速成长。这是追求“多巴胺”短期满足的重要途径。

二、探寻“内啡肽”的长期滋养:构建专业持续成就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探寻“内啡肽”的长期滋养,核心在于构建专业持续成就感,这首先要求教师确定适合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经过职业初期的体验,教师应已形成一定的职业认知,此时可以借助SWOT分析法进行更为清晰的自我分析。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它通过评估个体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帮助教师更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从而寻得持久的职业幸福感。

在自我评估过程中,“知己知彼”显得尤为重要。知己,意味着充分挖掘内在优势,明确自己擅长的方向。例如,擅长口头表达的教师可以公开课为主轴发展自己的优势;擅长书面表达的教师则可选择论文写作、教育叙事作为主攻方向;具备管理能力的教师可以班主任、社团活动等为能力发展的主赛道;而善于创新设计的教师则可以通过课例开发、课程研究等渠道实现自我提升。知彼,则需要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包括科组、级组环境、学校文化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等。如同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我们与学校、与时代同频共振,密切关注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或者积极融入学校的研究项目、学科组的研究课题之中,在集体的洪流中不断淬炼自己,无疑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充分分析内因和外因,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长期职业发展计划,明确专业方向和成长目标,教师方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探寻“内啡肽”的长期滋养,构建专业持续成就感。

乔恩·戈登在《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变得卓越的秘诀在于多做10%。这意味着,我们不应将每项工作视为短跑,急于完成并画上句号,而应将其视为马拉松长跑中的一个阶段,这是长期获得“内啡肽”滋养的一个途径。在每完成一项任务后,如果我们能再加10%的努力,进行回顾总结、提炼并撰写文章,这便是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有效路径。以我曾执教的一节《红楼梦》公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题是《从抄检大观园看“元迎探惜”》。为了准备这节课,我投入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参阅了大量文献,并做了近200页的读书笔记。由于准备充分,课后反响不错,我原本可以享受完成一项大任务的轻松,但我没有停下脚步,及时了追加10%的努力,向这一个多月的付出追要更多的价值。在之后的两周内,我整理出了课堂实录,又撰写了一篇教学随笔。这两篇文章不仅都得以发表,还让我收获了市优课一等奖以及省级优课等奖项,并且成为我后来研究课题《指向思辨素养的比较阅读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在每项任务完成后,我们都可以再追加10%的努力,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正如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所言,“写下就是永恒”,写作无疑是探寻并发挥“内啡肽”永恒价值的有效通道。

我想,在每一份“多巴胺”快乐之后都能再加10%,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这一个一个的10%就能缀点成线,成功通向“内啡肽”。

三、平衡“多巴胺”与“内啡肽”:在事业追求上永葆少年感

在教师的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规划中,平衡“多巴胺”带来的即时满足与“内啡肽”所代表的深度成就则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会在追求短期目标的同时,也不忘长远规划,既要享受教学带来的即时快乐,也要持续努力,追求更深层次的职业成就,在教育事业追求上永葆“少年感”。

培养反思习惯,以实现短期满足与长期成就的和谐平衡。叶澜教授曾言:“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若只是日复一日地沉浸于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出题、阅卷、讲解试卷等常规事务,便容易丧失工作的乐趣,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对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让教师的劳动充满乐趣,使每日的教学不沦为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引领每位教师踏上研究之路,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而教研的核心环节正是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的视角可以是宏观的,如成果提炼、课程开发,这些如同远方的“内啡肽”,给予教师长远的成就感;同时,教研也可以是微观的,渗透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课堂的瞬间灵感、教学的启示、课前的困惑、课后的反思、师生的互动等,都可以成为教研的源泉,这些则是一个个小小的“多巴胺”,带给教师即时的快乐。因此,让“多巴胺”与“内啡肽”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持续反思,有效对抗职业倦怠,使教师在事业追求上永葆少年感。

提升人生境界,超越“多巴胺”与“内啡肽”的局限。钱梦龙老师提出的教师成长四重境界,为我们揭示了超越即时满足与长远成就的路径。第一境界,“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强调教师的勤勉与实践,这是实践操作层面的基础;第二境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关注教师经验的积累与回顾,属于经验层面的提升;第三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鼓励教师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这是理论层面的飞跃;第四境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代表着对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这四重境界的提升,实质上是教师不断超越“多巴胺”带来的即时满足、超越“内啡肽”带来的长远成就,甚至超越功利与自我限制的过程。

传统上,“教师”被解读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在新时代,这个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是教会学生孝(品德)、攵(文化)、刂(思辨)、帀(价值)这四种东西的人。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教书,更应关注人的全面成长,以不断发现和实现人的价值为终极目标。通过这样的角色定位,教师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永葆少年感,不断追求事业的新高度,真正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超越“多巴胺”与“内啡肽”的局限。

从“多巴胺”的满足到“内啡肽”的成就,这不仅是一段职业发展的旅程,更是一场自我生命的修行。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当你致力于教育别人时,不论是在教育活动的范围以内或在它的范围以外,同时要努力于自我教育。”因此,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追求个体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永葆对教育事业的那份初心与少年感,勇往直前,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与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