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作者: 卓汉雄

所有事情的生发之源,都是遇见。因为遇见,我在一群潮州孩子的心中植入了属于我的独特元素。因为遇见,我和当地老师逾越语言、地域和习俗的界线融为一体;因为遇见,我在阡陌纵横的潮州大地上留下串串脚印;因为遇见,街边猪肉档的“老爷保号”、市场里自种自卖青菜的大哥、学校拐角处粿条店的阿叔……都在我的潮州印记中留下或浓或淡的一笔。正是这些遇见,重新定义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深化了我对教学的认知,同时也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从而在我的生命里,多了一段色彩斑斓、足以品味半生的时光。

遇见纯真孩子·相悦相纳

我对口帮扶的学校是潮安区的枫溪瓷都实验小学。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一出校门便是热闹的街道,生活很便利,交通也很便捷,几公里的路程便能到市中心。所以,跟很多人的支教经历不同,我的支教故事可能底色比较明丽一些,基调比较欢快一点。

支教期间,我负责501班的语文和五年级5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虽然我耕耘杏坛已逾三十载,可说是阅人无数,但跟当地学生接触之后,中山和潮州两地孩子的差别之大还是令我感到惊诧。从性格上来说,较之中山的孩子,潮州娃的性格旷然天真、不事雕琢,心怀善意也不失调皮,童心未泯又棱角分明。

不知是何种归因,或许是我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异质元素,或许是我本真的性格契合了他们的欣赏角度,仅仅两周时间,我便受到了五年级几乎所有孩子的热捧。每到上课时,只要看见我在窗外出现,他们便如举办嘉年华般开始狂欢,有的高声大叫,有的捶打桌子,还有的手舞足蹈……待到下课顺着走廊依次走过五年级的教室时,也经常会受到他们的夹道欢迎,各种亲昵的问好,故作姿态的撒娇,无中生有的搭讪……无不表达着他们对我毫不掩饰的喜欢,让我感受到童心的纯洁和教育的美好。

他们纯真的性格不但表现在对我的尊敬上,也表现在对我的不满和抗争上。记得一天早上,经常欠交作业的小炫来到我办公室,说他周日的读书笔记忘带了。我只是轻嗔一声:“没写就没写,总是找借口。”他立即暴跳如雷地吼叫:“我本来想跟你好好说说的,你就是不相信我……”然后一直不停不歇,直至被数学老师劝回教室。下课后,他还跑到我的跟前,摸着喉咙大声叫着:“跟你吵架喉咙都疼死了,疼死了……”直到上课才回到教室,谁知到了下午,他却满脸诚意向我道歉,并恭恭敬敬地把他的作业交给我,叫我惊诧不已。像这般“逸事”,我经常碰到。他们率直地表达情绪的方式,常让人哭笑不得。

随着支教生活的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两地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山孩子要接受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辅导,这里的孩子更顺从天性,自主、自由、自发地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两者的区别可作这样的比拟:潮州的孩子是散落在山间田野里自由生长的树木,枝叶旁逸斜出,姿态自然舒展,而中山的孩子从小就在园林里接受园丁的修枝剪叶、施肥喷药,雕琢成培育者期许的样态。古语既有“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的说法,也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训诫,在培育孩子时如何在“自然成长”和“精心雕琢”之间取得平衡,我不作深究。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支教老师,我应该做的是在孩子原有成长的模式上,指引一条能让他们获得更多阳光和汲取更多养料的发展路径,而不是把他们移植到园林里再次培育,支教工作并不是全盘否定后的重新再造。

遇见传统教学·相教相长

为给当地孩子一条能获得更多养料和阳光的路径,我在支教学校做了两项革新,一是改革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二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

习作教学是我的专业优势,在此之前我花了足足三年的时间把统编版教材三至六年级共59篇单元习作都做了教学设计,并开发了配套的课件、学习单和范文,因此我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作为革新的突破口。听了当地学校几个老师的作文课后,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普遍存在习作与兴趣、习作与生活、习作与阅读割裂的问题,习作成了为写而写、缺乏真情的编造。面对此况,我把我班当做实验班,用真实的写作任务驱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既解决他们“为何写”的问题,也提供“怎样写”的方法。正如詹姆斯·伍德所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内心的小说家和诗人。”当表达欲望被激发之后,孩子蓦然发现自己心中也有一池浩渺的湖水,当科学有效的写作方法助力他们突破各种梗阻时,湖水开始从心中向笔尖潺潺流动,文字便如一条欢乐的小溪在他们的笔下流淌,开始是几行,接着是几段,再接着是完整的篇章。在习作课堂上,聆听他们写字时的沙沙声,我常常感到自己如一介农夫,走在田间听着庄稼拔节生长的声音。那感觉无限美好……但是,写作动力是需要维系的,于是我把教室后面的整面墙都变成“优秀习作展示栏”,还不断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的作文比赛,频频向《潮州日报》《新作文》等报刊投稿。习作教学模式的转换,为他们插上了一双自由的翅膀。

但我比谁都清楚,技法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要获得可持续生长的写作能力,阅读才是王道。况且,阅读并不单单提高写作水平,它对提升人的整体素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已历时四年,但因为各种原因,我支教的学校还没有开展这个任务群的学习。面对此种困境,我决心以一己之力,先从我班做起。于是,我在寒假建了一个微信群,极力“撺掇”了20多个学生参加读书打卡活动,并用“共读一本好书”的形式阅读名著《水浒传》。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我在整个寒假和他们一起阅读打卡,因为有了老师的同行,有了同伴的竞争,学生的热情如同汩汩的泉水喷涌而出,以至于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还有很多学生坚持上传阅读打卡。一个假期下来,大部分学生完成了《水浒传》整本书的阅读。以此为契机,第二学期我在全班推行“整本书阅读”活动,把20分钟的午写改成固定的阅读时间,再以读书笔记作为阅读的抓手,贯彻落实“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随着我班阅读活动的不断推进,我惊喜地发现,很多班级正在悄然间跟风而行,并呈延展壮大之势……

遇见潮安教育·相融相生

在支教初期,我就发现两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相差甚远。当地的老师用开放的胸襟包容并接纳了我这个“异质”的到来,他们乐于学习和勇于改变的精神让我心生敬佩。以局外人的目光来审视他们的教学生态,我自然看得更加分明一些。他们的课堂大多还是把学生当作是知识容器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偏重于让学生接受结论性的知识,而淡化了知识形成的建构过程。为此,我在支教学校多次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示范课,还开设了习作教学专题讲座,努力从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两方面展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老师们也积极和我切磋教学技巧,主动要求观摩我的课堂教学,也常邀请我诊断他们的课例。正是日常教学的互学共鉴,让我和当地老师碰撞出更多的教育思想火花,从而构筑了一条双向奔赴、携手共进的友谊桥梁。

支教期间,本着“立足一个点,带动一批人,影响一群人”的支教理念,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枫溪、古巷、沙溪等镇开设了多场习作专题讲座和送教活动,努力做好区域辐射的引领工作,也曾多次陪同组团老师参加送课助学活动。细数下来,我在支教期间拜访了近30所学校,从城区到镇区,从镇区到山区,都留下了我的足迹。这些走访让我目睹了潮安的真实教育生态。很多地处偏僻山区的学校,办学条件的艰难程度让我心有戚戚。印象最深是赤凤镇的峙溪中心学校,前是巍巍群山,后是浩荡韩江,幼儿园、小学、初中10个年级共有58人,很多学科还是采用复合班教学。很多媒体大力宣传支教教师的动人事迹,也有很多善心人士为学生送去各种援助,但我觉得,坚守大山的当地教师才是那里“最可爱的人”。那天我和音乐老师到这个学校送课,在送课老师动情地拉起手风琴时,一位年约50的本校老师突然跑出教室,在外面泣不成声。原来是那优美的琴声勾起了他年轻时的回忆,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拉琴奏曲,而他的好时光,却在大山深处悄悄流逝了。思及自己的锦瑟华年,他不觉悲从中来……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们,在一江之隔的对岸,还有一个叫松水小学的学校,学校只有2个学生、3个老师。听后我百感交集,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也不掉队”的初心从未走样变调。可以说,那些孩子是幸运的,虽然他们生在大山深处,不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他们并没有因大山之隔而孤立无助,隔绝于世。

遇见一方热土·相逢相欢

潮州是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邑,也是钟灵毓秀的一方土地。到潮州支教,就必须说说潮州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这样的支教生活才是完整的,因为,没有隔绝生活的教育,也没有只有教育的生活。我们姑且不说潮州的著名景点牌坊街、广济楼、广济桥,也不说韩愈为官八个月、赢得潮州山水皆姓韩的文公祠等系列景点,单是那里的地名,都是可以入诗的,枫溪、凤凰、文祠、溪美、古巷……每个地名都能让人联想起无数美好的意象。

支教期间,我曾三访茶旅小镇凤凰,每一次都让我从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领略到她的魅力,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她的春之容颜。草木蔓发之际,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仿佛在乌岽山巅流动,天池宛如一块天然的翡翠嵌镶在山间,云雾缭绕的高山茶园时隐时现,还有那在蒙蒙细雨中披蓑带笠的采茶女点缀着茶山。这般景致,恍若如一副流动的凤凰山水图。古巷镇是我常去常往的地方,我和古巷的支教老师曾在夜晚,坐着学校门卫的三轮车“轰隆隆”地驰行在古巷的大街小巷,到各姓的祠堂给“老爷”(潮汕人对所有神仙的尊称)放电影,由此知道了“老爷”在民间的声望。在龙湖古寨的古老宅院、寻常巷陌里,我们流连徘徊,凝视着岁月赋予她的斑驳墙壁和生苔石阶,想象着曾经的繁华;我们也曾在彩霞满天的时分,凝望着韩江宽阔的水面,想象着昔时潮州府这条重要水路是怎样的千帆竞发,直抵群山高峻的大埔,再远至梅县、五华……我们也曾在归湖的溪美竹林里品赏土窑烘烤的烧鸡和炭火煨熟的番薯,饭后抬张椅子,悠闲地在溪边洗濯双脚,洗涤蒙尘的心灵……

说起民情风俗,潮州无疑是我生活过的民俗活动传承最为完好的地方。由春节时祭拜祖宗和神灵而逐渐形成的“营老爷”巡游活动,是潮州人最隆重盛大的民俗活动。“营老爷”的巡游活动在正月初一开始,各地各姓的巡游犹如一场热闹非凡的接力赛,此起彼伏,一场接着一场,整个潮州都在鞭炮和锣鼓声中颤抖,红红火火地闹完整个正月为止。青龙庙的“大老爷”全城巡游是潮州最大规模的民俗活动,其巡游路线经过繁华的市中心,队伍逶迤绵亘近十公里,喧天的锣鼓声和“兴啊、顺啊”的呼声响彻全城。

除了民俗活动富有魅力,丰富多样的小吃也是生活在潮州的一种幸福。驰名的牛肉丸、牛肉火锅自不必提,单是那各式各样的粿品,风格独特的粿条汤,江东鲜嫩的竹笋,凤凰神奇的浮豆腐……提及都让人垂涎三尺。因为靠山邻海的独特地理优势,山珍海味也是潮州人家寻常的菜肴。可以说,这方土地的馈赠,可以满足任何一个挑剔“吃货”的所有诉求。

多少美好的遇见,多少美丽的印记,终将归寂于似水华年。作别潮州,我想借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无限情思:“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是的,这片土地所遇见的一切值得我好好告别。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