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做那股不被定义的清风

作者: 周世恩

翻阅朋友圈,看到《快乐作文》杂志的编辑白雅娟晒出了一封信,是一位初中女孩写给另一个女孩的,信很长,且截取两句:“你要做你自己,做那一股不被定义的清风,去看这世间最美丽的花,最漂亮的风景,无忧无虑。请不要逃避,要勇敢地去面对并反击他们,要学着热爱生活,去享受这个世界……”

白雅娟写道:“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瞬间泪目。少女的悲伤、朋友的温暖、正在经历的蜕变,都是必不可少的成长,愿你们都能做那一股不被定义的清风,拂过重重山岗,到达你们梦想的彼岸!”

我在内心暗自揣测:信中的这位女孩,应该经历过一段晦暗的青春时光。她优秀而敏感,独立而富有个性,在集体之中鹤立鸡群,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也许,她喜欢深邃的哲学书,可同学们议论的是《灌篮高手》;她喜欢旅游,喜欢集邮,可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她简单直爽,却总是无意中得罪人而不自知……于是,她自然而然地“单”了下来,谈不上被孤立,但实际上陷入了“孤立”的境地。这些青春的经历让人迷惘,让人沮丧,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甚而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从快乐滑向沮丧、忧郁——她不明白,为什么做真实的自己这么难,得不到认同、理解,也得不到快乐和幸福;难道只有曲意奉承、小心翼翼,才能得到融于集体的入场券,才能得到所谓的友谊、快乐么?

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没有像白编辑一样几欲落泪,但是也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有一位初中的女儿,而我的女儿,也一样经历着友情的烦恼,人际关系的焦虑。她没有被孤立,但是也有着被“边缘化”的忧虑、无助。此时,我也想跟这位初中女孩一样,送给女儿一句话——做一股不被定义的清风!

独立不是取悦别人,而是做强大的自己

2022年9月,女儿小学毕业,面临初中择校。读附近的初中,还是读远一点的市立初中?征询孩子意见之后,我们决定将孩子送到稍远的市立初中就读。那是一所百年名校,无论师资还是教学质量,均在市区屈指可数。但这样就不得不面临住校的问题。我们并不担心条件艰苦,只是为女儿住校之后的集体生活而忐忑——女儿单纯、直率,她能处理好和舍友之间的关系么?把人际关系、友情放置在青春期这段时光内,无疑是一件大事: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孩子舒缓压力、滋润生活的润滑剂,不仅会左右孩子的心绪,也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刚开始,我们认为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每个周末回家,女儿都很高兴,叽叽喳喳地讲述着班级里发生的趣事。我们也乐于倾听,在一旁认真听着女儿的分享。可是,一个月之后,孩子回来,满脸落寞,明显没了笑容。问她缘由,她说,感觉自己融不进班集体,因为他们聊的话题她接不上,他们讲的话她听不懂。在宿舍里,她也感觉自己被“单”了,舍友们每天都会闲聊十几分钟,而她却插不进任何话题,这样一天天过去,舍友们渐渐不愿意跟她说话了,而她也不知能说些什么。最难受的是,刚开始去食堂吃饭,她还有“饭搭子”,后来,这位唯一的饭搭子也被别人抢走了,连在食堂吃饭,都是一个人。仔细追问下去,才知道其他同学聊的话题重点以“嗑CP”为主,点评班级男生和女生朦朦胧胧的情愫和好感,讨论漫画和游戏,畅谈影视八卦和二次元,聊聊喜欢的歌曲和影星……

听了女儿的话,我和妻子都沉默了。这么多年来,我们给孩子的一直都是比较“正统”的教育。面对孩子升初中后的失落,我们都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真的做错了?教育的方向出了偏差?在女儿的小学阶段,我们一直引导她阅读,她也热爱阅读,但一直以读儿童文学、科幻小说为主;我们并没有约束过女儿接触网络,但是她对游戏天生不感兴趣;我们也给孩子做过青春期的教育,也进行过情感教育的探讨,但是她比较晚熟,对男孩女孩之间的事情不感兴趣,也很少谈议;她也喜欢听歌,也喜欢明星,和妈妈一起看江苏卫视和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但她的喜欢也就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不追星,也不会主动去了解明星背后的八卦和是非……我们的教育好像并没有脱离社会实际,但是,女儿所接触和了解的为什么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呢?为什么她不能融入同龄人群体呢?

我是了解自己孩子的。问题的出现肯定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来说,孩子做事比较马虎,与人打交道喜欢直来直去,没有心计,这应该是她融不进集体的部分原因;客观来说,孩子对青少年中流行的文化了解比较少,缺少与同龄人谈话的“素材”,这也导致孩子难以与他们交流。另外,在现代家庭,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也很少在聊天和谈话中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也是整体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不仅存在于成人之间,也存在于孩子之间。怎么去引导孩子?和妻子商量后,我们决定从两个方面去改变她:

第一,试着让孩子去接触一下以前她不了解的一些事物,譬如同学们爱看的漫画《灌篮高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让孩子追追同学们喜欢的电影、电视剧。虽然我们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很乐于让孩子尝试一下,即使是一种试错。

第二,引导孩子活出自我的风采,人与人本来不同,你的兴趣点和别人不可能一样,你可以融入别人的话题之中,也可以尝试引导别人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

女儿初一上学期就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了。我们给她配备了手机,让她每个星期刷刷视频,了解一下综艺八卦;她自己向同学借来了《灌篮高手》的漫画,经常翻看一下;也尝试着去加入同学之间的话题,去聆听去分享……好像这样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她对于学校的集体生活仍旧缺少一份热切和期盼,少了一丝热情和希冀。同学关系不好不坏,依旧若即若离,处理得不咸不淡。有一次和女儿交流,她说:“这样也挺好。孤独也挺好!周末回到寝室,没有人说话,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书对话、交流,感觉也不错……”听着,我有些心酸。我不知道怎么帮她逃离这种少年的孤独感,但我知道,有些时候,对抗这个世界的疏离,是需要学会适应孤独的,甚至要学会享受孤独,只有内心强大、精神丰富的人才能做到。而这些,似乎也是为人父母者不能替代,也无法提供帮助的。努力去学会强大,学会面对,可能是针对这一切的良方,这是少年成长的烦恼,又何尝不是一种喜悦——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这样想来,这些心酸有时也令人欣慰。

友谊不是讨好迎合,而是相互吸引

女儿迎来了她13岁的生日。她早早地计划好了,在附近的大型商超请寝室的两位同学聚餐,庆祝上初中的第一个生日。而她的两位室友——她心目中的朋友,也答应了她的邀请。

周六下午,女儿提前写完了作业,早早地跑到了聚餐的地点,去等她的同学。可是,约莫一个小时后,她就提着两大袋打包回来的意面、鸡腿、沙拉回家了。我和妻子都很吃惊,不明缘由。起先,她不肯告诉我们原因,只是说,菜点得很多,大家吃不完,然后大家都有事,所以聚会了半个小时,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女儿,怎么会不了解?我们自然知道她在掩饰——没过几分钟,就在我们的旁敲侧击之下,她告诉了我们真正的缘由:两位室友一个都没有来。话音刚落,她就哇哇大哭起来。这是她从小到大哭得最伤心的一次,梨花带雨,伤心欲绝。

如果这是事实,这两位室友的所作所为是有些过分了。我平生第一次联系女儿同学的家长,了解背后的原因:一位同学的母亲说孩子是出去参加聚会了,后来打电话确认,她不是去参加女儿的生日会,而是去了另外一群孩子的聚会;一位同学说带了手机出门,结果手机没有电,来过聚会的地方,没有看到女儿,然后自己走了。

事实究竟怎样,无法确认,也不可能去确认。能确认的是:女儿在外面等两位同学赴约的时候,反复通过QQ、微信、电话去联系两位同学,却没有一人回复。其实,我认识女儿的一位室友。她机灵,聪明,学习好,情商较高。刚到寝室时,她们关系不错,堪称好朋友。后来,这位室友却时时处处让女儿有些难堪:女儿做课代表,而她做副课代表,女儿忙前忙后收作业、忙统计,然后,她却将统计表、作业抢着送到老师的办公室,抢走女儿的“功劳”;女儿有了饭搭子在食堂吃饭,没过几天,饭搭子就会远离女儿,然后跟这位室友在一起吃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作为家长,面对女儿的这些困扰,我的确有些无能为力。同学的这些行为,的确有一些冷暴力的成分在里面,却构不成校园欺凌,没有语言的侮辱和肢体的碰撞,没有实质上的证据,你无法干涉。是的,你无法干涉别人选择朋友的自由,也无法指正别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更无法左右别人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和情感。

女儿依旧哭诉着:“妈妈,是我不好么?我总是为她们着想,有好吃的想着留给她们一份,她们有什么困难,想办法去帮助她们。难道,我真的令她们讨厌么……”妻子把她抱在怀里,没有说话,只是温柔地拍着她的后背。而我,看着女儿,也一直没有说话,心情却沉重起来。是的,女儿哭诉的这几句话,让我警惕和担心,因为同学的爽约,因为别人的错误,女儿竟然给自己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她试图将同学的爽约归因为自己“不好”。我警惕这句话,是因为我知道:一旦一个孩子自己给自己贴上一张负面的标签,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他/她会陷入负面的黑暗里,走不出来,会成为一位讨好型人格的人,否定自己的一切优点。我无法干涉别人,但作为家长,我有责任去引导自己的孩子。

等到女儿情绪稳定下来,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长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首先开宗明义地告诉女儿:她是优秀的,优秀的品性和特长并不会因为生日会同学的爽约而改变。其次,生日会事件并不是她的错,错在同学,无须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接着,我和她讨论了这件事的处理办法:不要去追究同学的责任,但是要告诉两位同学,自己曾等待过她们,她们爽约,没有事先告知,自己十分不高兴。最后,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你不用做别人认可的人,不用迎合任何人的标准,不用去取悦别人,不用活成千篇一律的样子;你只要仰起头来做你自己。撕掉那些被定义的标签,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做一个快乐而豁达的自己,做一朵不被定义的花,迎着清风飞扬,向着阳光绽放。

那个周末,我还给女儿安排了一次特殊的约会——让她和自己小学的一位挚友过了一次愉快的生日。我觉得这是必须的,我要用事实告诉她:她很优秀,她也有朋友,同频的朋友才会相互欣赏、相互吸引,才会相互祝福,让彼此获得幸福和快乐。这,比我口头讲道理、摆事实来得更深切、更直观。

很快,初一的时光眨眼而过。女儿在这一特殊事件之后,变得更加坚韧和豁达,也变得幸福与快乐起来。每次周末回家,再也不是满眼忧郁和阴霾,而是眉飞色舞,笑颜如花。她给我们分享在学校的种种趣事,分享初中生活的酸甜苦乐,她还告诉我们,她在学校也有了自己的朋友,虽然不如小学的朋友那么铁,但也能无话不谈,相互帮助,互相祝福。

回首过往,女儿颇有感触,她说:“当你错过一朵花的时候,不必遗憾,因为你可能遇到一片树林;成为真实而优秀的自己的时候,日久见人心,你总会遇到同频想吸引的朋友。”看着不断告别过去、不断长大的孩子,我们倍感欣慰。是啊!每一个少年的青春都是在患得患失、跌跌撞撞中度过的,这也是成长的代价。

暑假,陪女儿看电影,一部唯美的影片——《海蒂和爷爷》。皑皑白雪、青青草原、绵绵山脉以及海蒂那纯真无邪的笑颜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女儿。看着看着,女儿突然笑了。

我在心里默默祝福她:

内心有阳光的孩子,都会自己给自己能量!

做一股不被定义的清风,你总会遇到飞翔!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上一篇: 『逃跑』的母亲
下一篇: AI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