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学习

【编者按】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发展开辟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本栏目将以《重构教育图景——AIGC助力教育变革与思维创新》等书籍为指导用书,邀请老师就书中重要文段进行讨论和回应,旨在了解和探索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及其重塑教育的巨大潜力。

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AIGC已成为当前数字化时代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从早期的简单文本和图像生成到现在的创作复杂音乐、编写高质量代码,甚至生成逼真视频的Sora模型,AIGC的发展轨迹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自我,逐步向着更高的智能水平迈进。ChatGPT的问世,不仅改变了我们与机器的交流方式,还为未来的人机交互设定了新的标准。而DALL·E系列模型的成功,更是将AIGC的应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们不仅能够根据文本生成图像,还能够理解和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的艺术作品。Sora模型的发布,更是将AIGC的应用潜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领域——生成逼真视频。这一突破不仅为内容创作、娱乐产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让我们对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有了新的认识。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可以预见,未来的世界将会更加多元化、互动化和智能化。

——《重构教育图景》P6-7

汪旭(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近年来,得益于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和算法创新(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奔逸绝尘。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拓展着人们技术想象力的边界。一方面,技术创新促进了应用的广延。从早期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向了智能家居、金融分析,甚至迈向了智能仿真创造,极大改变了生产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用户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争端、“成都大规模拆迁”“张文宏深夜直播带货”等运用AI生成的虚假信息也给社会的正常信息传播秩序与用户合法权益造成了负面影响。因而,我们对AIGC的技术前景应当包容乐观,对AIGC的滥用现象应理性审慎,及时通过制定法规、行业规范与素养教育为AIGC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邱磊(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这段话我想起一个新闻:人类第一部人工智能制作的电影《Our T2 Remake》,是由50位AIGC创作者,历时数月制作的。这部90分钟的、与商业电影画质没有多少差异的惊艳之作,是不是预示着将颠覆娱乐业的未来呢?

目光重新回落教育。AIGC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和学习体验,必将带来新鲜血液,冲击程度可能并不小于娱乐业。Sora模型生成的逼真视频,可以帮助教师创建模拟对话场景,学生则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这大大提高了口语练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AIGC技术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计算机课中,理解和编写代码,提升传统教学的效率。DALL·E可以在美术课上大显神威——通过文本到图像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视觉启发、思维碰撞。显然,这样的教育前景,让人充满期待的。

据我所知,北京已经有一些教育科技公司,开始尝试将AIGC技术融入课程开发中。就像开发新电影一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全新的、定制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像名著多元解读、科学史探秘等,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因材施教。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孩子,不必像过去那样觊觎于京、上、广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个生成式的虚拟世界,正逐步缓解着现实世界中的教育公平、个性化发展等传统难题。

内地的高校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的态度是积极而谨慎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带来很多潜在的好处,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高校在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相关的风险。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强调,我们需要批判性地审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变革,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能为教育带来积极的改进,但学者不应盲目接受技术驱动的效率。此外,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将为未来教育带来诸如人机冲突、知识操纵、数字鸿沟和超越现实等挑战。在社交媒体中,公众对“ChatGPT+教育”的整体态度也比较积极。研究显示,公众对“ChatGPT+教育”的认识中,占比最高的是“ChatGPT能够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助手”。

——《重构教育图景》p40

汪旭:纵观人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每当科技迎来飞跃创新之时,势必掀起教育革新浪潮。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无疑对教学、育人、实践、创新、评价等教育全过程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未来学家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中曾提出技术认知的“30年法则”:一项重要的新技术运用于社会时,在第一个十年会广受好评,让相当一部分人憧憬其美好的前景;第二个十年会饱受诟病,让人觉得它一无是处,毫无前途;只有到了第三个十年,它才会被公允地评价,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当下急遽变革的时代或许将“30年”的尺度大大压缩,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是敞怀拥抱还是谨慎防范的观点不断碰撞。作为教学科研工作者,我们应当秉持辩证的态度,人工智能既非“万能法宝”,也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科学机制与全面视角推动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系统赋能。

无论技术工具如何革新,其背后的主体力量仍回归于人。曾经我们批评电视让童年消逝;曾经我们惊惶网络对教育的侵蚀;面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认识理应全面,探讨力求多元,而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始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或许才是那把解开技术迷思的关键钥匙。

邱磊:这种表述并不多见,现在一边倒的赞同态度居多,大有不谈AI就不能做教育的样子。比如,有关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已经是个很大的问题了。知识操纵带来的信息混乱、认知错位,都带来很大的麻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有一位女高中生在维基百科用中文凭空编造了几乎整个古俄史。她创建了206个词条,修改了4800次,撰写了上百万字的古代罗斯史。且这一过程持续十年,骗过了无数人,只到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才被人发现。所以,上述问题只是目前还在水面之下,没有充分暴露出来。

进一步说,从历史的规律来看,技术的演进,的确会对现有的教育认知与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比如竹简的发明,使先秦思想得以系统、广泛的传播与推广,影响至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结合,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也要看到,以AI为代表的下一波教育革命浪潮,并不全是鼓舞人心的。AI强大的生成能力,一旦超出人类理性认知的范围,那将是可怕的。到时候,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甚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可能一是失去了度量衡,二是即使有,也掌握在机器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