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书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的新书《时代与逻辑》,是其学术表达之外“随性”的作品,专栏、访谈、演讲和序言等多种文体的辑入,使这本教育随笔充满更多活泼的情境性,也使读者感受到这位教育学“专业人”教育行走的热忱。通览全书,其选篇无不贯彻着书名的旨意,即以教育专业性努力呼应时代发展,使教育转型紧随国家转型逻辑。这种逻辑即是破解国家最主要矛盾必须遵循的底层逻辑,当教育发展也从“温饱逻辑”转化为“小康逻辑”,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人才培养的超越性需求便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作者认为面向时代的教育之思,回避不了如何培养拥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而文篇也随着这种问题视野的展开,把我们带到对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缺失的认识和探究上来。

首先,智育不健全,“扼杀记忆力之外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发展的可能”;其次,德育、体育、美育在教育现实生活的边缘化也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最后,存在“实质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健全公民人格的缺失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而无论是全面发展上的欠缺,还是自由、个性的气质的缺乏,都反映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片面和短视。如何穿透这种狭隘和麻木,需要教育工作者厘清德智体美劳五育与教育的关系,并以努力培养“科学、理性、批判性思维等公民素养”为新责,使公民教育成为渗入教育生活的新“血液”。

书中对德育专业化、美育之用的论述占比尤重,其分析深入浅出,从容不迫,绝无缠绕含混的地方,读来使人明朗,特别是从直接、间接和隐性的教育课程诸方面进行的耐心的解析,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形成关于教育的清晰图式。作者提到,如果德育窄化为道法课和班主任工作,“德育的时空就会非常有限”,而且也不符合育人工作的本然性要求——“全部教育都存在教育性”,言传身教间,“都会对儿童的品德成长有生动而深刻的影响”。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低迷的问题,教师应该具备德育专业伦理以及德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力争从“经验型”转化为“专业型”。教师在这种专业化过程中,要积极观照自身职龄、所面对不同学段等年岁问题,确保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自主和恰切。我们目前普遍谈到的教师专业化,多集中在学科专业化的讨论,实际上为了不断回应优质教育需求的增长,教育专业性要求的比重应不断增加,维度上也应更为全面和完整。每位教师除了传授教学科知识,也要有育人的担当,既要主动“教人做好人”,还要不断积累“教做好人”的专业本领。

读完此书,不由联想到,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德育二字上生硬的介壳已封闭了它,使其面目模糊或可憎。如何使德育的面貌变得丰富和柔和,需要我们为其注入丰沛的人性。在德育全实践过程中,应以教师自身道德提升为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师生互动等方面跨出个人真实性的一步,即应体现出教师真实、学生真实。而目前校园之中,存在的种种虚假,使师生迷失在套语、惯语所操纵的学校语境中。以固化板结的语言来为青少年宣讲道德,其效果可想而知。没有真善美在具体语境中的“融化”,没有教师“生命在场”,以人生真切之体验启发和滋养课堂,说教不能起到任何预期效果,甚至使学生反感。

关于美育如何落实的问题,作者也给出了自己扎实的回答,他从美育、学科之美和教育之美进行诠释,提出“教师对于生活美学的自觉与应用最为重要”,令人不仅对拥有审美态度和气质的课堂充满了想象和向往。笔者曾撰文谈从日常审美的维度,审视和培育诗性的教育生活,在读到檀教授有关“兼顾教学技术与境界之美”的论述时,不觉产生很深的共鸣,故他的下一本著作便在期待之列了。

(撰稿人:北 熹)

上一篇: 读写联盟
下一篇: 第二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