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讲台
“配得感”一词爆红后,不时出现在视频的评论区,网友对视频中能安然、怡然享受幸福的主角常以“配得感”评点之,如“这就是配得感”“配得感具象化了”。虽然“配得感”当红于“评论界”,但对于美好处境的接受心态,“配得感”拥有者恰是最可绕过他人的目光和评价的。它是心理自足的体验,处身幸福的场景中,当事人没有道德的自我审视,亦无有为享受此种幸福可能遭受负面评价的任何担虑。对这种乐事之中怡然自得状态的激赏,表明人们讨论幸福的兴趣重点放在了对幸福接受态的关注上。
幸福本身当然永远会令人艳羡,甚至遭人嫉妒,但公众对自我效能感的留意表明“配得感”本身也成为人们艳羡或嫉妒之所在。视频里,主人公没有心理交战、没有精神内耗的“纯享”表情“过分美丽”,以至于令网友们浮想联翩,甚至有些人如发现新大陆般,惊喜宣称“配得感”就是获取幸福之关键。毕竟幸福的来临令人捉摸不透,而提升“配得感”似乎还是有章可循的。善解人意的网络随后为追寻幸福的人们推出“配得感”培养方略,不过此类指南通常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废”。但“配得感”的难学并没有败坏人们围观的兴致,在一个走红的视频里,小女孩享用妈妈的爱时安心松弛的模样得到了纷纷的祝福,这些祝福除了包含网友们打心眼里的对学不来的“受宠体质”的羡慕,还有公众对广泛存在的自虐式愧疚等心理问题的反省。人们注意到高“配得感”的反面“我不配”中,隐藏着的认知扭曲。无端的自我怀疑、自我控诉不仅使人难以幸福,甚至会令人遭受巨大的人生困境。人们对“配得感”越向往,越体现无处不在的“不配”已经危及生活。这种“不配”感散落在日常,小至对合理消费欲望的自我打压,大至错失合适伴侣、伤害深度关系等等。因为这种“不配”感通常源于成长过程中周围“严实”的塑造,并不易自我挣脱,因此使得“配得感”越发显现为一种特殊的本领。
有分析称女性一生之中往往接受了更多的规训,不被充分支持甚至是常被无由指责的成长环境使得她们在“配得感”上明显低于男性。换言之,在更多条条框框约束下生存的女性,更容易陷入人为拔高的自我道德感中的不自洽,表现为对爱不勇敢或不自在的惶惑和局促的状态,甚至是对人生各种美好事物莫名的回避。这种心理重建殊为不易,特别是当无孔不入的商业拿“配得感”大做文章诱惑消费,释稀“配得感”的讨论中包含的关怀时。“配得感”如何作为正向的驱动力,为人们攒积攀越人生的能量,需要每个人深入意识做出思考与调整。它可能确实有关获得商品的满足,但“高配”人生有着太多与购买无关的内容,只有悦纳自我、积极行动能够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