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向考研”引深思: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育人才还是筛选人才?
作者: 谢宇日前,各高校陆续公示2024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逆向考研”已成为不少考生的选择。
十年前,研究生是备受瞩目的“精英群体”,他们承载着深入学术研究、为社会贡献更多价值的期望。选择读研意味着深造,自然要去往更高层次的院校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那时的研究生教育,既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也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今天,研究生教育的筛选作用日益凸显。
面对大量应聘者,用人单位难以考察如真实能力等方面的软性指标,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就是用硬指标进行筛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历。因此,硕士学历逐渐被公认为求职市场的敲门砖。
留心近几年的应届生就业市场,不难发现优质岗位对学历要求愈发严苛。读研日渐成为主流趋势,既推迟了本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又提升了学历方便未来找工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硕士再打工”。然而,考研之路并非坦途,竞争愈发激烈,涌入的不仅有应届毕业生,还有没“上岸”的往届生,以及参加了工作的打工人,每年的分数线也随着考研大军的“增援”水涨船高。
令考研人都很无奈的一个事实是,考上本校都很难,更遑论比母校层次更高的院校了,纷纷感叹:早知道考研这么难,还不如回高中复读,考个更好的学校。然而就业市场很残酷,即使本科背景优秀,往往也难逃考研的命运。经历过考研磨难的同学,如果过了国家线而没能过院校线,大部分也都愿意选择调剂去稍逊一筹的学校——“只要能有个书读就行了,毕竟单位先看是不是研究生,再看是什么学校的研究生。”甚至在投报学校时就主动降低难度,提高“上岸”成功率,让这场考试更具性价比。
不解其中味的看客听闻他们“逆向考研”的操作,忍不住指点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没有追求,没有上进心,不去更好的学校深造,枉费国家辛苦培养,考不上就应该二战!”然而,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合适的选择。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去更好的院校深造。那些能跃升到更高层次院校深造的才子自然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而逆向考研的同学达到入职门槛找到了工作,同样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值得我们深思的不应该是“为什么要逆向考研”,而是 “为什么非要考研”,以及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育人才还是筛选人才?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高等教育应回归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本质。当所有人都要读研时,和所有人都不读研的效果是一样的,大家不过是在学历竞赛的泥潭中无意义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