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沙龙:读懂我们的课堂

作者: 朱金茹 保沁沁 周芷雯 顾烨慧 郭育婕

主持人朱金茹: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探究、反思、表达,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启发、交流、分享,也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状态。课堂变革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思想的变革,课堂革命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读懂课堂。教师要保持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优秀的课堂、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今天我们就这一主题,结合假期阅读,一起走进课堂,读懂课堂。

板块一:读他人的课堂

主持人:首先,我们来读“他人的课堂”,请老师们和大家交流自己阅读的书籍,简要介绍书中的内容与观点。

保沁沁(以下简称“保”):

我阅读的是南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一间辽阔的教室》。这本书共6辑82篇随笔,书中文章多为周老师的教学实践故事,以及她对教育教学和教师职业的深刻反思。周老师认为教师就像一颗火种,在点燃学生的梦想、点亮学生未来的同时,也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教师是一个造梦者,我们要安静读书,思考,引导学生透过教室的屋顶发现灿烂的星空;用独一无二的课堂,让教室的四壁消失,带领学生走向一个辽阔的世界。

周芷雯(以下简称“周”):

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书的前半部分写给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在抛开自己的身份职能与权力后,该如何面对学生。后半部分则针对学校的管理者,如何让学校的老师们百花齐放,如何打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根基。对于课堂,书中提到: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郭育婕(以下简称“郭”):

最近,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吴老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了以下问题:教师为什么要教?怎么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他看来,课堂要有高度,教师要有在课堂上为学生幸福人生“打底子”的意识。课堂要有温度,想学生所想,与学生共欢喜,做心中有“人”的教师。课堂还应有深度和厚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思考,成就学生,成长自己。书中的一条条建议、一句句告诫、一篇篇真实的教育教学故事构成一幅美丽的教育画卷,读罢带给我无穷的思考。

顾烨慧(以下简称“顾”):

我阅读的是《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这本书收录了窦老师的12次讲课实录及专家点评,集中体现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由探索到成熟再到改革的变化。窦老师用她扎实的文学底蕴、精巧的教学设计为我们展现了一堂堂生动精彩的语文课。窦老师经常说一句话:“什么样的文本,就还它什么样的味道。”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窦老师将其确定为朗读课。《祖父的园子》是作家在经历生活、情感、病重多重折磨时,回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而写下的一篇美文,而朗读就是学习这篇课文最朴素、最有用的方法。通过朗读,再现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花园”,也是“我”童年的“乐园”,更是“我”精神的“家园”。

朱金茹(以下简称“朱”):

我阅读的是冯卫东教授《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这本书。什么样的课堂是美的?冯卫东教授这样说:激起对话、注重质量的课堂是美的;面向全体、提优补差的课堂是美的;靶向精准、因材施教的课堂是美的;引爆思维、情智共生的课堂也是美的……这本书共有三大板块,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真学是什么,假学是什么以及如何真学。这是一本能够帮助教师明辨课堂真伪,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的书。面对“为什么而教”的价值追问,作者提出了“为真学而教”的理念。书中的18条建议直击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说这是一本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实用手册。

板块二:读自己的课堂

主持人:通过阅读,我们走进了一位位专家学者的课堂,采撷着优秀课堂的先进理念,掩卷思索,对照自己的课堂,我们有了对课堂更多的理解与感悟。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个板块:读自己的课堂,结合所阅读的书籍,来谈一谈对自己的课堂有什么样的启发、触动,或是反思。

保:

《红色的蛇在飞翔》中,周老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体验黑暗的感觉。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这就是童心,是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

在执教《在牛肚子里旅行》中,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当一回在牛肚历险的红头。当讲到红头在牛肚子里一动不动时,我问道:“你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你是准备放弃了吗?”小红头们纷纷表示不会放弃。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小陆同学回答说:“我准备放弃了,我太累了”。电光火石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接着问小陆同学:“如果你现在放弃了,意味着什么?”小陆同学思索片刻:“我会被牛咀嚼,粉身碎骨……”“是啊,此时放弃,意味着你放弃了生的希望啊,所以,小红头,你准备放弃了吗?”小陆同学眼神坚定地望向我:“不会!”孩子们的想法都是单纯又直接的,我没有直接否定小陆同学的想法,而是让他自己理解放弃后便面临着死亡,而生命只有一次,怎么能如此轻易地放弃宝贵的生命呢?在与他的问答中开阔他的思维,让他明白生命的重要。

让孩子从第一视角去体验、理解人物的行动,从他们的思维逻辑出发,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也让孩子更好地体会了青头和红头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

在课堂上,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激起他们不断挑战的勇气、深入探寻的激情以及持久研究的趣味,这样的课堂才是辽阔的。

周:

保老师的课堂故事也让我很有共鸣。我想起阅读时,书中一个章节的标题,引发了我的思考——“给孩子选择思想成长的土壤”。记得刚工作的那会儿,我自认为美术专业知识过硬,常常以所谓的“美术规则”来要求学生:“颜色涂得太潦草”“画面主体不突出”……渐渐地,我发现当学生兴冲冲地把作品递给我时,这些评价不仅没有让他们的水平提高多少,反而让他们眼里闪烁的光彩暗淡了。于是,我扪心自问,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绘画水平真的比绘画热情更重要吗?

在创作《彩色的田野》这幅画时,一位同学刚画没多久,便举手说完成了。我一看,他果然只草草地涂了两三块。但这次,我没有要求他涂满,而是叹了口气说:“太可惜了,这么多块好地,看来都要变成荒地了。要是给我,我要种满西瓜、葡萄、玉米,这些我最爱吃的。”他一听好像也觉得有些可惜,接过画纸继续创作。

不一会儿,一位小丫头举着手说:“老师,我选了最大的一大块地种葡萄,全留给你吃!”这下孩子们纷纷邀请我参观他们的田野。我知道那一刻,他们心中想着不是如何完成这幅作业,而是感觉自己变成一只自由的小鸟,在思想成长的土壤上快乐地飞翔着、播种着。

郭:

周老师谈到了“思想的土壤”,我不禁想到吴非老师在书中强调的“最重要的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点,我想联系我执教的《跳水》一课来谈一谈。在让学生剖析“孩子求生的另一可能性”这一环节时,我抛出问题:“如果你是船长,你会用什么办法?”这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让孩子原路返回,派水手往上爬接应孩子。”另一个学生还没等举手,便脱口而出:“他的腿都已经抖到控制不住了,别说走了,就是转身都很难。孩子现在一定不能动,等人来救吧。”“原地不动,时间一长,腿软了也会掉到甲板上没命的。”另一个学生边举手边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甲板上铺垫子吧,就是掉下来也能减轻伤害。”我们班的小淘气因为想到了办法,一脸自豪地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认可。“来不及,时间就是生命,而且气垫要从哪儿找呢?”咱班的“小博士”否定了他。

就在这一次次的“创生——否定——肯定”中,学生们发现其他办法都不可行。这时,一个学生示意我,他说:“我们刚刚想出来的方法都不可行,难道船长逼孩子跳水这个方法就没有漏洞吗?为什么会是最好的办法呢?”这一问,又让我心中一喜,确实这是我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让学生讨论“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选这个方法的理由”,帮船长“发散思维”。但我深刻地明白,这个问题由学生问出来,和由老师直接提问的意义是绝对不同的。顺理成章,学生们开始小组讨论,又是一场头脑风暴,不论是小组的交流还是全班的汇报,此刻,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在和同伴的交流中,慢慢地从浅层走向深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多元。我想:这样的“跳水”不仅跳出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跳出了学生的思考、突破和挑战。

正如吴老师所说:如果在小学、中学的12年中只会唯唯诺诺,能有什么“个性”?换个角度,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运用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那教学又有何意义何乐趣?

朱:

郭老师的这段分享,让我深有同感,我也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摸索。冯卫东教授《为“真学”而教》这本书中的第15条建议“设置障碍,撩拨强学欲望”给我很大启发。他指出,“为防思维成止水,不妨投放些鲶鱼”。“鲶鱼”就是“设置的障碍”,创设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需要我们老师摒弃照本宣科,深入钻研教材,寻找激活思维的“鲶鱼”,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鹿腿和鹿角》一课时,我就努力思考寻找激活思维的“鲶鱼”。这是一则寓言,寓意浅显易懂:事物各有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好坏。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而且我也不想简单停留在对寓意的理解背诵上,希望他们能与生活链接,真正理解寓意的内涵。于是我大胆地重构了课时安排,设计了“我也当回小伊索”的任务情境——用寓意创编故事:“《鹿腿和鹿角》一课告诉我们的寓意,在我们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你能不能来当一回‘小伊索’,联系生活,用这个寓意创编出一个新的寓言故事呢?”这一学习任务无疑是有难度的,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眼前一亮,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明明是一次略显困难的学习任务,学生却更开心,更加主动,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挑战具有力量。设置障碍,撩拨学习的欲望,让课堂充满了思考与创造的生命力。这样的设计,也不知不觉带来了课堂教学的转型——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唯有当儿童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展开思考和活动时,才谈得上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成为课堂的思考者、创造者。

顾:

说到教师做课堂的思考者,创造者,窦桂梅老师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窦老师执教的《大脚丫跳芭蕾》绘本阅读课,课堂伊始,窦老师便以“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的问题打开学生对于绘本的思考之门,整堂课以“我发现”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老师与学生一起一页一页地阅读图画书,走走停停中,学生们不断发现、分享、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窦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还有吗?别的同学呢?谁没有发过言?这些话语在学生心灵深处“炸”响。

在课堂上,我也试图让自己成为学生思考的引领者。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小蟋蟀历险的惊心动魄。我借助板贴牛图引出主人公红头和青头,用箭头标出红头所经地点,让学生自己跟着图示讲清楚红头的冒险之旅和青头的营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了解到牛有四个胃和反刍这一科学小知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做到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做到自信表达,我们的课堂又怎会不精彩呢?

板块三:优秀课堂的共同点

主持人:无论是对之前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的展望,其实我们会发现,优秀的课堂都有着一些共同点,下面请各位和我一起来总结一下优秀课堂的共同点,每位老师可以选感触最深的一点来谈一谈。

保:

我觉得能够点燃、唤醒孩子灵性的课堂是优秀的课堂。学生的故事是丰富的、具有无限可能的,而我们是点燃他们的火把,唤醒灵性的引路人。我们可以用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一次实验……让世界在孩子眼前放出光芒。这光芒,照亮了孩子们凭借自身灵性通往世界的那个入口。

周:

保老师提到的点燃、唤醒孩子,这也非常打动我。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到“学生的选择在于老师的正确引导”,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点燃。比如我有时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课上进行小组汇报。在课堂上,为了公平,我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幸运”的小组上台汇报。而读了相关章节后开始思考,这样的抽签选择真的是公平吗?对待认真准备的小组,他们已经分工恰当,表述也流利自如,为什么得不到幸运的眷顾?而仓促准备的小组,却应该获得这样的幸运吗?其实作为老师,应该给他们强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同学,但所有人都值得拥有上台的权利。只有正确的身教,学生们也才会慢慢明白什么是公平。

郭:

我认为能触动学生的、真实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好课堂。给足学生体验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足学生新鲜感,让趣味性的知识与学生相伴;给足学生安全感,让真情与欢笑溢满课堂。只有“真教”,学生才能“真学”。如此,课堂才可能成为学生发现、探索、成长的领地,课堂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课堂。

顾:

好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是自主平等的课堂。在课堂上,老师要多采用一些引导性的话语,让学生们说出真实的想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孩子们敢提问、敢质疑,而不用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心和安全。

朱:

我发现优秀的课堂一定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设置真实而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体验到自主思维、自主探究的快乐。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爱上学习。

结语:

主持人: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课堂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课堂本来就是为学生而开设的,这里应该是他们活动的天地、成长的平台。作为教师的我们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运用我们的爱与智慧去引发、触动、推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作者单位:朱金茹 江苏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保沁沁、周芷雯、顾烨慧 江苏南通市同和小学;郭育婕 江苏南通市三里墩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