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卓行绘人生

作者: 吴铮铮

从民国时代蔡元培主政北大开始,“美育”就成为睁眼看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教育方针之一(见1912年蔡元培之《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可惜未能真正施行。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对之殷殷期待,希冀能另开风气,绽放新颜。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美育润心”行动的文件,美育教育的价值反思与实践探索,一时热议。

美在朱光潜先生的眼里,是人格化了的,“单一的杂多”是他的概括。“美”之诞生,一半在人,一半在物。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每个人都有这部字典,但各凭才情,各美其美,谱写的甘苦乐章,不尽相同。在中学教育阶段,这种“甘苦乐章,不尽相同”体现在情境化、融合式、生成性的教学理解之中。

以中学美术教育来看,它不同于需要创设情境的文学、语言或科学课程,很多情况下,教师因势乘便,引情境之趣、之乐、之妙,自然流淌;发教育之韵彩,点染启慧。在尚不久远的疫情期,面对逆境,很多人将怨气撒于蝙蝠,一夜之间,蝙蝠成了十恶不赦的“过街老鼠”。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福捧寿”一说,即五只蝙蝠代表了五福:长寿、富裕、康宁、宏德、顺遂。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心愿和企盼。中国的瓷器、家具、建筑、服饰,处处能见到蝙蝠的身影。我们的实践 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素描、速写、手工、编织等多种艺术加工,让人文化的蝙蝠驱散莫名戾气,涌现积极、愉悦的福流效应。

以“蝠”映“福”,并非简单的谐音。福流者,或有“福之流淌”之诗韵,但并非出自中华,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开创者之一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概念:“flow”。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首译为“福流”。“福流”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襄助世人悦纳自我、和解世界,获得更多的幸福、价值与成长。易产生福流状态的美术形式,包括绘(赏)画、摄影、雕塑等。

由此想见,美术的“治愈”功能,是对课程伦链条上诸多数术、策略、评价的打破。它的价值定锚是“人”之本身。以高中阶段来看,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剧增。新课改之下,从课标到教材,再到实施、评价,俱在变动、新塑、厘定之中,学生心智未全,若引导不善,环境不良,易产生厌倦、悲观、焦虑和暴躁情绪。简言之,当审美、立美、践美失察失位失效,那么,课改必会遭遇挑战。“美是人生世相的反照”(朱光潜语),只有把“美”还原到生命立场,还原到人生的每一瞬,视其乃“人之为人”的底色、元气,那么——它会让人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对自由(高尔泰先生直呼“美是自由的象征”)、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也让“此岸”的存在与“彼岸”的超越,形成了某种隐秘的联通,人之精神大振,生命随之焕然。这样,“福流”才真正从一种积极、温暖、愉悦的心理体验,嬗变成“福之流动”的哲学愿景。

从学理上说,移情是美的一个重要起源。所谓移情,即将自我的感觉“移植”于某一器物上。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反之,将物品的虚拟精神,反投至人身上。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即把客观的物相,投射于人的内心。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一过程的“复现”。孩子们用线条和色彩建构的二维世界,虽然稚拙、粗陋,却也是能感染、打动甚至共情于他人的。一个人心中多一分美的意象,他的浊念就会少一分;一个人多一分美的愿景,他的妄念就会减一厘。

美术教育正有着如此神奇之功。不过,它的价值实现,不在于夫子论道,而是躬身践行。从现代知识论的角度阐释,知识有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前者关于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可以言语、文字表达,后者关于技能、操作,非言语、文字所能精准传递,需要亲身习练。据此可知,美术研习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这种躬身践行,具有动态性、主观性、稳定性,就好比幼童学习骑自行车,光靠听、看、想是不够的,必定得尝试,在一次次摔倒之后,方才有所进步。而一旦学成,即便多年荒疏,依旧能心随意驱,即刻激活,以应时需。

这正是美术等艺术科目与文化科目的差异性,其终身性的滋养,并不因年岁而迟逝,恰恰相反,当人生之境遇、经验,或辗转峰回,或层层累叠,美育的福流之效,才愈加显明。以故,实践,尤其是科学指导下的系统实践,是美术教育的不二法门。有趣的是,与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实验性学科不同,美术的实践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若再算上创作者的个人秉性,作品则千差万别,参与者常能选择甚至开发新赛道、新舞台、新机遇,一跃而起,令人生迈入另一境界。

以江苏南通来说,此系中国蓝印花布的主产地之一。印染技艺历史悠久,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013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入选“江苏符号”,成为江苏形象的地理性标志。美术老师可以此地缘优势,开发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借助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指导,建设专用的工作坊,在棉布选择、制版、颜料配制、刮浆、印染、晾晒等环节,带领学生研习、模仿、创作、展览。小小蓝印花,集燃料加工、剪纸、刻版、裁剪、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淳朴自然,内藏乾坤,变化无穷。学生可大开想象之门,扇面、书皮、桌布、提包、挂件、服饰,作品无论是繁简、大小,都展现了清丽、淳朴的蓝白雅韵,缔造出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这种生动又实用的创意教学,不仅起到了对蓝印花布的动态保护,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与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学科育人亦在其中。

美术实践的另一个特点,是创新性的“质感”胜于寻常科目。所谓“质”,即外在的组合和内在的兼容。这也是美术教育的张力与魅力所在。比如,在现代信息技术加持下,运动电脑(或手持平板等其他便携式终端)进行水彩画、素描、版画、速写等教学,逐渐普及。学生可“浸”入街头巷尾,“融”于山川草木,进行现场命题创作或主题创作。或利用线上资源与专业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个人作品亦可在线分享、评价、修改,也可打印、复制、装裱、留念。在“小视频”时代,甚至能形成自我风格与品牌建立的关键渠道,使艺术与生活,与未来的人生定位、志趣成就,形成隐秘而坚实的联结。

当课堂转换到云端,黑板转变成窗口,美术教师与社团变成“主播”,相比线下,其更能让学生放得开,并勇于交流互动,极大地激发其主观能动。更重要的是,个体的知识、创意与智慧被群体共享。弹幕、语音、视频,丰富了课堂体验,这些都是积极、轻松、富有乐趣的人生体验,有助收获满满的情绪价值。

再说说“感”。“感”即观感、领悟。美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聚焦性,强调视觉表达和审美体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美术就是一种极致的淋漓感悟,并巧妙译成人间言、世上语,惠以天下。绘画、雕塑、版画、摄影等,其共性皆在于此。上述形式以色彩感、形态感、构图感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际上,美术实践中也有“静”的一面:带领众人参观博物馆、书画馆、文化馆,联结东西,汇合古今,以无言之声,感怀生命。毋庸讳言,一路走来的学生,以种种观感的“历险”与“体味”,在具象与抽象间穿梭,在明亮与灰暗间切换,在浓艳与淡雅间调和——情感细腻,精神丰盈,心灵柔美。

由是感喟:何为文化?答曰“以文化人”。何为美术?答曰“以美术(树)人”。两者合流,汇成育人之契。美术之美,在于浸润人生,理解人生,创造人生,使之成为“五育融合”之下的关键一环,绘就教育的未来图景。如此,岂不壮哉?美哉?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