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勒我的乡土教育者精神画像
作者: 黄浩森据说我出生时五行缺水和木,所以长辈们在给我起名字的时候颇费心思:先取一个“浩”字,意思是“水势大”;再取了一个“森”字,意思是“树木多”。长辈们希望我由此能五行兼备,以后能够过得顺畅一些。似乎也因了这个缘故,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身边一直伴随着许多的江河湖海和山林树木。20岁之前,我主要在惠州的山区成长,生活在东江边和罗浮山下,这是一片客家人勤劳朴实的山水;20到30岁之间,我先是在潮州读书,生活在韩江边和笔架山下,这是潮汕人爱拼才会赢的山水;后来我去长沙读书,生活在湘江边和岳麓山下,感受的是湖南人火辣热情的山水;如今我在佛山南海工作,生活在西江、北江之间和西樵山下,感受的是广府人内敛务实的山水。这是怎样的一种缘分?冥冥中使得我跟山水之间有了别样的情怀。所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乡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的血脉。
萌动:朴素的乡土情谊
1998年9月22日,傍晚大约六点半。至今我脑海里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时间节点。那时候绯红的落霞漫天铺开,映照在波光粼粼的韩江之上,颇有一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可是彼时的我却无意观赏美景。因为在坐了一整天的长途汽车后,我带着满身的风尘到达潮州车站,然后转乘三轮车,摇摇晃晃地驶过湘子桥,在雾色迷茫中走进韩山师范学院的大门。
提着寒酸的行李,看着陌生的环境,内心正焦虑着如何安顿?一个女学生打量了我一下,先是用普通话问:“你是来报到的新生吗?从哪里来啊?”我老老实实地回答:“是的,从惠州龙门来的。”她很惊喜地“啊”了一声,换了客家话欢快地说:“我们是同乡啊,我是博罗的。”虽然乡音很亲切,但我却很是莫名其妙,虽然以前学习地理知识知道博罗县和龙门县同属惠州市管辖,都在罗浮山下,但我从来没有去过博罗县;而且之前我一直没有联系和接触过这里的人。此刻,在薄雾中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站该到哪里去,只是看着她明亮的眼神,听着她熟悉的口音,心里竟有了盈盈的温暖。很快她打电话叫来了几个同乡师兄师姐。他们非常热情,用自己的饭卡带我去饭堂吃晚饭。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了解到了学校里的同乡会。在我之前整个龙门县在这里求学的只有3个人,还不能组成一个像样的同乡会,于是他们就和附近博罗县的同学一起组成同乡会,大概有40人。同乡会平时举办一些迎新和聚餐活动,帮助新同学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于是就有了开头我进校门时的一幕。在吃饭过程中,陆续又来了几个博罗的师兄师姐。他们热情地打招呼,说着客家的方言,告诉我明天要先去哪里报到、缴费,再去哪里领生活用品等等。语言间流露出浓浓的关切之情,驱散了我一个异乡学子的离愁别绪。
那一晚我就借住在师兄的宿舍里。这是我第一次从内心里深切地感受到乡土情怀这个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地缘关系;虽然我们素未谋面,只因为从共同的一片山水里走来,天然就带有一种朴素而美好的情感。
体验:古风遗韵寄深情
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在这所古老的师范院校里面,作为扩招前的最后一届免费师范生,我们一边享受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一边体验着美好的校园生活。因为人数不太多,似乎毕业之后就业也还有保障,所以大家都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闲暇时就走出校门口,跨过记录着历史沧桑的湘子桥,施施然来到对岸老城墙根边,花上两元钱,叫一碗芝麻茶和一碟潮州春卷,面对碧绿的韩江水和湛蓝的天空,可以悠哉悠哉地过上小半天。自由自在地度过了大一上学期,功课并没有什么压力,成绩也平平。就在我以为会这样子安稳地度过四年学习生涯的时候,一位老师的出现,不经意地改变了我人生的发展轨迹。
大一下学期开了一门练习教学基本功的课程叫《演讲学》。还记得授课的是陈萍老师。她个子小小的,举手投足间尽显知性优雅,但却留着板寸的发型,像个男孩子一样。她的普通话非常标准,据说达到了国家一级甲等的水平。她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吐字清晰,声韵柔美,让人听了非常舒服。由于演讲学没有专门的教材,所以上课的方式较为自由,或是朗诵,或是赏析,或是讲述。而陈老师考试的方式也很特别,就是每个人上台就指定的主题进行演讲。
这种考试方法有点像辩论赛,正反双方针对一个话题的正反两面来进行演讲。记得那次老师出的题目是“潮州城恢复古貌好还是建设现代化好?”陈老师让我们先自由准备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讲考试;按照学号划分,单号是正方,双号是反方。因为我的学号是9号,所以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潮州城恢复古貌好”。由于我从山区来,普通话不太好,人又不太自信,所以看着前面的同学落落大方地展示的时候,我心里极为紧张,暗想:水平不够,汗水来凑,我要先做最充分的准备。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我一头扎进图书馆,在古籍部里面把有关潮州古城的介绍资料,比如“潮州八景”、潮州名人、潮州历史等有关材料全部整理出来,做了厚厚的笔记,吃饭时看,睡觉前看,甚至走路也在背。又花了十二分的心思,字斟句酌,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演讲稿。临上场前,还在宿舍里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子试讲,一个字一个词地读准字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地反复设计,从开头问好到结尾致谢我都认真地进行模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接下来的课堂考试上爆发了我的小宇宙。由于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的底气充足,按照之前准备好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展开,时而立论反证,时而旁征博引,时而侃侃而谈;配合着手势、表情和眼神,听得全班同学目瞪口呆。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里面的内容:
潮州城恢复古貌好。请看:古井、古台、古祠、古城楼、古书院、古学宫,可谓古色古香。这里有湘桥春涨的烟波,凤凰时雨的朦胧;还有北阁佛灯的照耀,鳄渡秋风的帆影……
我在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演讲,由于用力过猛,心情激动,头脑晕乎乎的,没有听清楚老师具体是怎样点评的。我只听到陈老师说了一句:“这才叫做演讲,要有肢体语言,还要有目光之交流。”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不料学期末公布成绩的时候,我竟然拿了全年级的最高分90分。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因为这一次经历,我对自己的学习变得自觉和自信了起来,同时也开始对潮州城里面一切古老的事物都感兴趣起来了。
我开始每天清晨迎着朝阳,去学校旁边的韩文公祠,在碑刻长廊边背古诗;利用周末节假日到饶平的道韵楼里去探索潮州古建筑;去笔架山后面探寻宋窑留下的陶瓷碎片……在寻幽探古的同时我兴味盎然,信手提笔写下所见所闻,先后在《潮州日报》《潮州》杂志等发表了《漫谈潮州大锣鼓》等一系列反映地方文化的文章。这也给了我更大的信心,让我在乡土文化这条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远……
探索:家国情怀入课来
2002年9月,本科毕业后我来到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海市(2002年12月,撤销县级南海市,设立佛山市南海区,以原县级南海市的行政区域为南海区的行政区域。),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两个班的语文,同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厂林立,商贸发达,生活的节奏跟潮州古城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人们勤劳务实,大人们的工作时间很长,所以学校相应地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学生们早上七点到学校,晚上九点晚修结束才回家。当时我所在的中学附近有四个乡村,分别是儒溪村、岭西村、爱国村和简村,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这四个村子。20多年前社会治安环境还不像现在这么好,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有个传统,就是年轻的班主任在晚修后要送学生回家。你可能想象不到,那时农村的学生们都是骑着自行车来上学的,而老师大部分则是骑着摩托车来上班的。晚上放学时,校门外昏暗的路灯下人潮涌动。我们常常两个老师一组,骑着摩托车护送学生到村口。儒溪的学生要送到江边村路口,爱国村的学生要送到村口的大榕树头……就这样我有了一段奇特的送学生回家的经历。有时我想,我都把学生送到村口了,有机会我也要进村里去看一看。
于是后来在周末的时候,还是年轻单身的我就策划着到附近的村庄去走一走。就这样,我骑着自行车跟着学生到乡村去游览,了解桑基鱼塘的绿色循环生态系统;参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的故居;拜谒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的纪念馆,体验南拳南狮的功夫文化;甚至还去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松塘村,学习传统的翰林遗风;还有其它数不胜数的祠堂、社学、旗杆石等古老的建筑遗物……我被这一方神奇的水土深深地吸引了,我停不下来了,一有空就下乡探访,做了几百张卡片资料,这也为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鲜活的资源,由于讲授时增加了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很有代入感,因此深受学生喜欢。这也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除了下乡去参访各类文化遗迹,我的另外一个爱好就是上山。我任职的中学在南粤名山西樵山的西麓,彼时就听老教师提及学校北面山峰上的一座仰辰台,是明代大儒湛若水所建,流传着动人的传说,且颇有些神秘的色彩,值得去看看。想到亭台楼阁历来是文人雅士登临畅咏之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于语文教学大有裨益,我也就欣欣然规划前往。于是,我利用节假日先后去了山上的书院、道观、寺庙以及天湖、翠岩、白云洞等场所参观。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山水的滋养下,慢慢地,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教学也更得心应手了。
我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叫做“四千万工程”:走进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迎来万紫千红。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2006年3月开始,我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和17位老师一起带领着200多位学生投入到乡土教育研究之中。从那时开始,乡土教育正式纳入我的职业研究生涯;也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接触到吴明清教授的观点: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我也是以此为参照,深耕乡土,并肩时代,生长未来。
一路走来,从客家人的乡情,到潮汕人的乡景,再到广府人的乡土,不知不觉间,我在岭南乡土教育的领域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已经进行了长达18年的教育科研探索。期间,我不断实践“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萃取出“乡土育人”理念,凝练出“乡土清风扬美德,家国情怀入课来”的主张,构建了“提灯班会”课例模式,形成了“开发资源,传承文化,守望成长”的教学风格。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师》《中小学德育》等期刊发表乡土研究论文12篇,出版了基于书院文化的专著《强师有道》;乡土资源开发成果获得佛山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开发的地方课程《樵山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乡土课程;成果被推荐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博览会;乡土育人培训课程先后被华南师范大学、佛山市教科所、肇庆市教育局等采用。
曾经有学者把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未知领域充满敬畏,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并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保持空杯心态,这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我想我自己目前应该处在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正在努力向第三层迈进。
从生活上陌生的同乡情谊开始,到学习上到对乡邦人文的认同,再到教学上自觉地开发乡土资源。20多年来,个人的成长路上有着许多瑰丽而动人的故事。我一直把“骏马堂堂出异乡,任儿随处立纲常,年深异境尤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的祖训记在心里,并努力推而广之,致力于“让乡人记住乡愁,让乡音承载乡情,让乡土传承乡史。”我一直认为:乡土里有景,乡土里有爱,乡土里有未来。期待“乡土教育”理念的明灯温暖世道人心,唤起文化自信,照亮更多师生前行之路。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