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絮语

作者: 李铮铮

“老师,我辞职了。”

小白这条留言让我放下了手中的书。我的目光转向窗外,又是一个初秋的午后,阳光让南国的香樟叶蒙上了一层金黄的滤镜,干燥的空气里带着点疏朗的草木清香。很多年没有见过我的这个课代表了,想起记忆里她目光中的坚定与从容,我又觉得,她的这个决定似乎有天然的合理性。

我和小白相识于一个同样温煦清透的初秋午后,那时的她站在教室走廊的尽头,阳光洒在她白中泛粉的皮肤上,透露出这个年纪的女生该有的青春活力。可是,双眼微眯的她手里却捧着一本和她年龄不太相符的旧书,书的封面是带有岁月感的陈旧绿色,一条弯弯曲曲的银色河流贯穿了整个封面。

“你在看什么?”

“《额尔古纳河右岸》。”

她没抬头。只是说完这句话后,她大概意识到了自己有些无礼,所以匆匆把书本合上,本能地俯身朝我致意:“老师好!”

那时,我还不认识这个个子不高、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也不清楚她就是我即将接任班级的学生,以及日后,她将有一小段时间成为我的同行。

“迟子建的作品,对吧,我很喜欢她。”

听我这么说起,她眼神中仿佛一下子有了光。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与孤独……”

小白对着我滔滔不绝,言语间有不太符合她这个年纪的成熟与

深沉。

“一直到我成为她”

第一次看到有学生那么郑重其事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写着“一直到我成为她”时,我充满了感动,甚至带点骄傲。那时我还年轻,拥有所有年轻教师该有的青春激情,觉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高要义就是让学生认可“你”,以及想成为“你”。只是现在再次看到时,除了感动外,内心却平添了许多不安。

那时,我所任教的高中还是湿地边的一所远离城市喧闹的宁静校园。百年前,朱自清先生在这里写下了“英奇匡国,作圣启蒙”的校训,勉励后学者成为人才栋梁,以匡复国家为己任;成为有贤德之人,行启蒙之事。

然而,“启蒙”有时候会变成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随时有掉落的风险。那时,在遇见新班级的孩子们之前,我制作了一些小书签,分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作为见面礼。书签是我自己设计的,主图案是一个由许多书籍封面组成的矩形,矩形下面是用中文、德语、葡萄牙语三种语言写着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以为,每一种语言背后,所站立的不仅是不同的文化,更是一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它能为我们打开更宽广的世界。这几行字的下面写着“世界的另一种模样”,左下角是两个硕大的“新知”。“乐莫乐兮新相知”,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次久别重逢,而十六七岁的孩子身上应有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最动人的元素,我乐于这样的重逢。这些即将迈向成年的孩子所面对的未来的世界很大很大,他们可以体会到获得新知后由衷的快乐。当我把这份开学小礼物交到小白手上时,我看到她眼神中的惊讶。

课后,小白一直追着我直到走廊尽头,香樟叶顺着栏杆的镂空处挤进走廊来,小白在一片香樟树的光影下,怯生生地问我:“老师,你高中时期的梦想是什么?”我想了想,认真地说:“我的梦想就是现在的生活呀。”

“恭喜你梦想成真”

“老师,我考上中文系了!”早在小白向我报喜前,我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她是应该读中文系的,我一直这么觉得,也确信她可以梦想成真。

高中时期的小白是个特别用功的孩子。她常常语出惊人,比如,她会说“我切身体会到‘无聊’是多么让人难受的事情。同时感受到学习一整天,晚上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满腔的充实与快乐。多奇怪啊。比起‘无聊到死’,我竟然更享受‘忙到死’呢。”又比如,她原本是个安静的内向的孩子,但她会和我说“让我上台发言吧,我要挑战自己。”于是,我总会看到她抱着一摞厚厚的书,行走在自修室的路上;我看到她会利用一切机会,到教室的讲台上发言,虽然,离开讲台之后,她又成为那个安静读书的姑娘。

“我不想当我年老时才想起未实现的童年梦想。所以,趁年少,去用力地追梦,跌倒、苦累、受嘲都无所谓。只要我不后悔,那就怎么样都没有关系。”那天,她捧着厚厚的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这样的文字,有些是从别的笔记本上裁剪下来粘贴上去的,横七竖八,剪剪贴贴,拼凑成厚厚一本“奔向梦想生活的日常”。我是知道她有一段时间“被孤立”的,因为她太不一样了,她比一般的学生更敏感,也比一般的学生更成熟。讲台上滔滔不绝的她赢得了很多同学的钦佩,但是也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嫉妒。她好像不那么在意这些,只顾埋头苦学。直到高三,她也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她会花一节班会课的时间,和同学聊里尔克《秋日》中那个“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背后的孤独深沉的男子;也会在我的办公室里,谈自己读到“你的名字是漫长的国境线”时内心的震撼……

她真的是天生属于中文系的,无论在哪个城市。所以,那天,当她给我留言时,我忍不住对她说:“恭喜你梦想成真,以后做我的同行吧!”

“不能再做你的同行了”

“老师,我辞职了,不能再做你的同行了!”

毕业后的小白因为“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顺利在省城谋得了一份语文老师的教职。在这个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能毫不费力地在那个她一直心心念念的美丽城市扎根,又干着一份她以为自己钟情的职业,那时的她一定是满足的。

可是,现实很快就打碎了她的梦。她心目中那满腔的对于文字的热爱在面对教学现实的时候,产生了根本性的断裂,这是她始料未及的。当她疲于成为学生的“保姆”而非学生的“语文教师”时,她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当她长期处于“697”的工作状态中、几乎中断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时……她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但她始终是那种积极刻苦、努力向上的中国孩子,我看见她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研讨活动,她确实在非常认真地做一名中学教师。但那天,她对我说出“一生不得休息的中国孩子决定休息一下”时,我明白她是准备做出改变了。可是,我内心依然充满忧思。抛弃了毕业生的身份,贸然辞职的她要何以为生呢?她显然看出了我的忧虑。“老师,我可以通过写文章养活自己啦。”是呀,她不是那种莽撞冲动的小孩,她始终是谨慎且从容的。想起她初为人师的那几年里,我也时常能看到她的文字出现在各种阅读终端上。

现在,我对自己最初的那种“不安”更加了然于心了。曾经,我确实知道教师是一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工作。但是我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力”背后的重量。因为,你从来不知道你的某句话,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的某天,在哪个孩子的生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完全改变他今后生活的轨迹。可是,现在,我反而慢慢开始释然,因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在他所遇见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情中慢慢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那条独属于他的路。作为教师,你所需要做的,便是善待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这些十几岁人生刚刚开始的孩子。

初秋的午后,南国明晃晃的阳光洒在教学楼通往学校大门的林荫小道上。我起身往外走去,阳光在我背后,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我刚刚考上师范学校,趁着假期的空档,我回到了熟悉的校园,迎面走来了我的语文老师,她看到我,满脸灿笑:“以后来这里和我做同行吧!”

那天也是初秋吧,阳光就像今天一样,洒在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温暖。唯一区别的是,这几株大香樟的背后,那些曾经就一人高的榕树,如今早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