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淡淡的”
作者: 古北“淡淡的”作为一种对生活热情消减的表述,突然变得火热起来,不过,无论它多少次滚动于人们的唇边,都没有带来当事人表情太大的起伏,亦不会为当下的交流加温。“淡淡的”更多是一种自我标榜,传达自己对一切有些漠然的态度,并不太期望得到交谈者的认可,而流行只是表明这种“症状”的多发。在短短的时间里,很多网友纷纷以“淡淡的”造句,从人生大事到日常琐事,似乎找不到一桩事情不可以“淡淡的”冠之。“淡淡的”影子越变越大,覆盖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令人联想“妾心古井水,誓不起波澜”的诗句,不过静滞的古井之心会在得到心上人的消息时重新活泛过来,而“淡淡的”已谢却任何敏感和兴奋、动荡和光彩。
“淡淡的”,是对周遭熟稔而意图抽离,未弃责任却有点力不从心,未至无视却已抬不起沉重的眼睑。“淡淡的”持有者,有人是沦陷于高消耗的“卷”后身心疲惫萌生退意,有人是未经世事就有看淡的本领。无论是奋斗受挫,还是个性散淡,都将人生整个儿冷处理,就连希望,也变得淡淡的。在“淡淡的”没有燃点的生活之中,缓缓地抹除曾经有过的活跃的心象,于是就连孤独,也变得“淡淡的”。“淡淡的”,会自我复制、扩散,使生活的近处和远处都发白。“淡淡的”人生,激情在万物上褪去,世界没有呼喊,只有漫游的轻渺的情绪。
在加缪的《局外人》中,主角默尔索也是一个“淡淡的”人,安分守己,对一切无有所谓,但他又是一个友好的人,总能淡然地顺从身边的朋友,因为很多事在他看来实在无关痛痒,成人之美亦是随心的善意。他不是没有主见,而是对荒谬人生的洞穿,甚至在遭遇司法系统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他并以极刑处决他时,他的人生跋涉还是“淡淡的”。对读者来说,一个如此无害的“淡淡的”的人竟要被可怕的集体意识这样残忍灭杀,于是就带来了久久难以平息的心灵震撼。萨特的《恶心》也有这种“淡淡的”人生状态的描写,但主角罗冈丹是从对世界的固化判断中突然滑落,通过这种对周围物质的熟悉感的叛离,而置身陌生眩晕的恶心之中。可以说,“恶心”就是他对社会正轨的摆脱,而“淡淡的”,其实就是一种脱离原本的约束,拒绝与主流同步的状态。
“淡淡的”本来除了现代性中对人世荒诞所采取的态度,也有古典视野里淡泊无争的风骨显现。但是网友的“淡淡的”,少见人淡如菊的性情,不像是确证了自我的一番安顿,倒像是一种深深的厌倦,一种“反高潮”的笔法。每一笔似乎都像在拒绝外界任何道理和意义的灌输,都在努力躲避剥削和自我剥削的危险,但因此可能留出来的精力也似乎没有回流到自己身上去。不较劲、半退出、次“摆烂”,兴趣的空位迟迟没有填补,青春的集市已经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