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儿童做哲学"理念下幼儿偶剧剧本创编路径探索
作者: 谢丽娟《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明确指出,要重点关注保育教育过程质量,关注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近年来,我园基于园所的“偶文化”底蕴,结合戏剧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探索“以偶为媒”的幼儿偶剧课程,该课程实施以“悦—浸—嘻—意”四大阶段为起承转合点,串起儿童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表演活动常常由“导演式”的排练模式牵引,往往由教师设定剧本,幼儿按照剧本内容及教师要求进行排练,活动的落脚点和关注点都落在“表演效果”上,因成人“演出至上”的评价理念偏差而走入“重结果、轻过程”的误
区[1],这与“发挥幼儿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儿童观背道而驰,更与《评估指南》强调的关注过程质量大相径庭。我园以《评估指南》为依据,着力打破过去“导演式”的排练,从关注“操偶”技能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幼儿智慧的激发,努力实践“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成性的偶剧创编活动。在探索过程中,“与儿童做哲学”的理念为课程实践提供了指引。
一、幼儿偶剧剧本创编应坚持的双重原则:童真的守护与智慧的激发
(一)“与儿童做哲学”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经历了由“教儿童哲学”到“儿童有哲学”再到“与儿童做哲学”的迭代发展[2],其内涵从原先关注儿童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延展到现今关注儿童对周边生活的独立思考与好奇心,强调倾听儿童的声音,重视儿童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整合内外部经验的能力。
“与儿童做哲学”的理念既强调哲学性,也强调儿童性;既包括哲学由外而内转化为儿童思维的内化过程,也包括儿童将自己的思想由内而外转化为更具合理性的语言和行为的外化过程[3]。在“与儿童做哲学”的理念引领下,儿童哲学课程凸显了儿童性,反对抽象化与成人化,认为“哲学是由儿童在游戏中、在对话中、在与所有生物和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同时也强调哲学性,注重对儿童“智慧”的激发,反对流于娱乐化和庸俗化[4]。
(二)“与儿童做哲学”理念的启发与指引
幼儿偶剧剧本创编是幼儿偶剧课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幼儿偶剧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没有浸润到幼儿心灵的木偶戏表演活动,无法唤醒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无法激发儿童思维和发展儿童智慧。
“与儿童做哲学”理念强调兼容哲学性与儿童性,为幼儿偶剧剧本创编活动提供新指引。该理念倡导打破“导演式”排练和“技能式”操偶的传统模式,鼓励幼儿在游戏、对话及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思维,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助力其成长为具有鲜活思维与生命力的人。
二、“与儿童做哲学”理念下幼儿偶剧剧本创编的三重路径
在偶剧创编活动中,我园在幼儿偶剧课程的实践探索中融入了教育戏剧的形式。有研究者通过深入剖析戏剧与哲学两者的耦合性认为,教育戏剧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幼儿进入哲学的智慧世界的手段,它们之间共有的元素使得儿童的主体性和智慧性得以激发出
来[5]。其中教育戏剧与儿童哲学所共有的问题激发、对话牵引及游戏化体验的元素为幼儿偶剧剧本创编开辟了三条路径。
(一)路径一:问题激发
问题是儿童哲学与教育戏剧在课程设计上的基本遵循点。教育戏剧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以问题为中心”,而哲学探究则是提问的艺术,它并不关注最终的答案。从儿童的心理成长角度来讲,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儿童心智成长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技能,也是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和“与儿童做哲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适宜有趣的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其在偶剧创编活动中围绕问题发散思维。
(二)路径二:对话牵引
对话是儿童哲学与教育戏剧在活动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器。儿童哲学的典型特征是非书面和情境性,对话是其最基本的实践样态。苏格拉底对话法是儿童哲学的核心教学法。同时,肢体、表情和语言是教育戏剧最基础的表现与表达元素,也是教育戏剧中多种对话形式的关键元素。一方面,儿童通过“入戏”对话“成为他者”,在虚构的戏剧情境中深入体验和理解角色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儿童通过“出戏”对话“反观自我”,在回归现实的思考和讨论中,聚焦虚构情境中的问题,将戏剧情境中的他者智慧转化为儿童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智慧。偶剧创编活动中的对话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也强调人与角色、人与自我之间的多重属性的对话。
(三)路径三:游戏贯穿
游戏是儿童哲学与教育戏剧关照与回归儿童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张金梅认为:剧场表演追求的是舞台效果,是儿童戏剧教育发展的表层肌理中最明显的层面,而游戏才是儿童戏剧教育的核心[6]。游戏是贯穿儿童哲学和教育戏剧实践活动始终的重要元素,它为幼儿自由表达与对话提供了宽松自在的心理环境。
“与儿童做哲学”不仅与教育戏剧在价值诉求上存在一致性,两者都旨在发展儿童素养,帮助儿童成为拥有智慧的人;在实践形式层面也存在耦合性,通过问题激发、对话牵引和游戏贯穿等多重路径,最终可打开儿童通往“爱智慧”的积极自主探究道路。
三、幼儿偶剧剧本创编三重路径的运用与实施:问题·对话·游戏
(一)问题路径:创设驱动问题,发展儿童智慧
在幼儿偶剧剧本创编活动过程中,问题路径的运用应能够促使幼儿探究文本中蕴含的与人类生活“真善美”有关的核心价值。教师应善于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指向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京剧猫之长坂坡》幼儿偶戏活动中,当剧情即将进入高潮时,突然闯入了一个与猫界格格不入的人类。基于这一段情节,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舞台上的京剧猫,发现有人进来了,你会怎么做?”有的幼儿说“躲起来”,有的说“一起吓跑她”,还有的说“躺在地上装死”……如果仅仅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为目的,那么在对话中只要允许各方发表看法即可,但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核心价值,引导幼儿发展个人智慧。在此戏剧情境中,面对人与动物可能发生的冲突,如何巧妙地破解矛盾,实现美好相处的愿景,应是教师提问时引导幼儿关注和探讨的重心。因此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哪种方法可以避免猫咪们和这个无心误闯剧场的人类起冲突呢”,从而引发幼儿再度思考与对话,重新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
(二)对话路径:重视对话价值,激发共享思维
对话环境是促进深度对话的必要要素,在幼儿偶戏工作坊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虚拟的戏剧情境中制造冲突,从中选择二元对立的话题,激发幼儿回归现实世界后的思考和对话,在对话中共享多元思维。
在《两面国》幼儿偶戏工作坊中,主人公徐承志在两面国生活多年,此时他有机会在唐敖和多九公的帮助下逃离两面国。在前有追兵、后是归途的千钧一发时刻,他要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对此,教师在前期通过一系列的戏剧游戏让幼儿体验了徐承志在两个国家的生活经历,最后聚焦“是否要回到原来的国家”的现实两难问题,向幼儿提出“如果你是徐承志,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你会做出什么选择,为什么呢”的问题,让幼儿从戏剧游戏中的“入戏”再回到“出戏”的状态,引发师幼、幼幼、幼儿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中,幼儿得以共享彼此的思维,吸收他者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倾听者和引导者,在不涉及核心价值问题时不对幼儿发言做过多的评判。
(三)游戏路径:尊重游戏精神,积极调动经验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以游戏推进幼儿偶剧剧本的创编,是最能激发儿童主体性,激发幼儿运用个人生活经验、发挥智慧的策略。
在《大战二郎神》偶戏工作坊活动中,戏剧游戏“无限变变变”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打开自己的肢体,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两两合作游戏中,一人扮演孙悟空,一人扮演二郎神,互相联想并演绎出孙悟空与二郎神“相生相克”变身的多种可能;在全体游戏中,师幼可围成圆圈,教师指定一人开始,开始的人想象自己是孙悟空并说:“我变成了小鱼,看你怎么捉到我”,并快速指定另一幼儿,另一幼儿要迅速反应,说出能捉到小鱼的变身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游戏的节奏并记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与表达,把幼儿的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兼具文学性与儿童性。
幼儿偶剧课程剧本创编的过程应指向回归儿童主体性与发展儿童智慧,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凸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这是基于“与儿童做哲学”理念与教育戏剧结合的实践探索,与《评估指南》所传达的“关注过程质量”的精神不谋而合,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实践,为幼儿带来更能激发其主动参与、沉浸体验与自如表达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庄园.故事剧表演活动中保障幼儿自主性地位的策略探
究[J].早期教育,2022,(Z3):23-27.
[2][4][5]张阿赛,谢延龙. 在戏剧中“做哲学”:儿童哲学和教育戏剧的整体性耦合与实践进路[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2):53-60.
[3]刘学良.儿童哲学的基本框架及其对二元论的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2):21-27.
[6]张金梅.儿童戏剧教育迭代发展的内在肌理剖析及其启
示[J].学前教育研究,2023,(03):16-25.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中六幼儿园)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