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三个步骤

作者: 杨大忠

从初登讲台的懵懂稚嫩,到成长为在地区、省内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显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曲折而艰辛,但最终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华丽转身,无疑又让人激动和欣喜。我当然不是名师,更不会自认为名师,但从教近三十年的曲折经历和艰辛探索,常常在使我倍感焦虑的同时,又突然给予我柳暗花明般的心灵抚慰。这个过程,既包含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的发愤图强,更体现出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深透感悟。在我看来,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轨迹就如同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层层波纹,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点向外逐渐扩大影响的动态辐射的过程。

一、学校立足的基础:课堂和分数

分数是学校的生命线,对地区名校来说更是如此。一旦高考出不了好成绩,就面临尖子生被其他名校挖走的风险,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本校高考成绩恶性循环下去。身处这种大环境,任何老师都难以避免被分数裹挟的命运。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必须要提前预判并为此做好心理准备。

1995年大学毕业,我进入家乡安徽当涂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任教;在蹉跎了9年岁月后,我考上了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2010年博士毕业,我进入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任教语文。由于学术研究的惯性,我常常在课堂上围绕课文内容的某个切入点向学生讲解一些学术性问题,自认为这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舍本逐末之举将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尴尬。

第一次月考分数出来,我任教的两个班级语文分数都几乎垫底。这让我深感无奈的同时,也深切认识到一个问题:和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完全不同,中小学可不以学术研究为主。你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分数,才能在学校有立足之本,才能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我曾经和北京的几位语文同仁交流,他们不无遗憾地告诉我,就他们所见而言,很多进入北京中小学的硕士博士因为考试分数上不去而妄自菲薄或评上中一职称后选择躺平的不在少数。这实在让人深感震惊。无论博士还是硕士,既然选择了中小学,就只能按照中小学的规则来进行教学。

鉴于我所带班级的糟糕分数,我的指导老师陆炳荣校长坐不住了,他常常在没有事先通知我的情况下悄然进入我的班级,听我的课,然后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批评。记得有一次,我上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围绕文中的“微雨寒村图”,我引导全班同学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兴致都很高,陆校长也坐在下面连连点头。课后,他喜笑颜开地对我说:“通过这节课,我能看出你精深的文本解读能力,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也是最重要的素养。从教学能力来说,你是完全合格的。”我刚刚松了一口气,却不料他眉头一皱,一下子又严肃起来:“但是,你一节课仅仅鉴赏了‘微雨寒村图’,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教学容量还是太小了。中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讲究主次,还要追求一定的教学容量。教学内容未必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过于狭隘,过于狭隘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导致教学成绩的不理想!”然后他又鼓励我:“你的教学能力无可挑剔,只要能够分清主次,一定会取得理想成绩的。”

陆校长的话使我深受鼓舞,更使我明白了中学课堂教学的主次和着重点。教学大环境下,没有人能够置之度外。之后的教学中,我逐渐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追求课堂大容量教学的同时,也按照一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术追求,积极组织课外探讨和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为了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我常常事先和一些语文同事沟通后,积极进门听课,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学习他们精巧的教学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磨练,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在之后的测试中语文成绩一直处于不错的位置,这使我倍感欣喜。对教师而言,学校和家长的认可才是第一位的。

眼下,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进入中小学课堂,这是值得欣喜的事。但是,作为过来人,我必须提醒这些高学历的年轻朋友:就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而言,和师范类本科生相比,硕士博士未必占优势,甚至有时会相形见绌。要想在中小学立足,就必须摆正思想,站稳课堂,获得不错的教学成绩。

二、地区立足的基础:教学展示课

教学成绩和分数,只是在单位获得认可的评判标准。要突破学校,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地区教育中的影响力,教学展示课就成为非常必要的手段。

当下,由于各类教研活动和名师工作室活动日益频繁,在省内或地区开设公开课已经成为常态,这就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种种崭露头角的机会。

想要通过开设公开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教师首先一定要有开设公开课的自我意愿。天上不可能掉馅饼,机会往往需要自己争取和把握,这就是成长为名师的动力体现。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因而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最终失去在地区开设公开课的机会,是非常可惜的。年轻教师不能怕失败,哪怕公开课上得不尽如人意,也要勇敢面对,寻找差距,缩小自己在教学技能上与名师的差距。课堂教学是趋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完美的艺术,我们能做的,只有精益求精,使课堂日益完善,此外没有其他途径。尽善尽美的名师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最知名的名师,开设公开课也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何况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克服首鼠两端的心理障碍,激发挑战自我的勇气,增强开设公开课的内在动力和意愿,也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公开课的成功与失败。

2015年浙江省高中语文“疑难问题解决”教学大赛在温州举行。虽然该项赛事不设奖项,但前来观摩的都是全省的名师和教研员。对我来说,参加此次大赛,正是在浙江语文界认识名师、提升自我的机会。于是,我毛遂自荐,在陆校长的帮助下获得了难得的参赛资格。我开设的公开课题目是《学术写作》,新颖的教学内容、精巧的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的热烈氛围,赢得了观摩老师的阵阵掌声。此次大赛过后,浙江很多名师和教研员都记住了我的名字,之后到省内各地参加语文教研活动,总会遇到熟悉我的语文同仁。这不折不扣地说明:在地区或者省内,积极参加教学大赛的确是教师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2017年10月,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我校举行,作为东道主,我校有一个参赛名额。当我知道这个消息后,内心不由得一阵惊喜:这毕竟是全国性的语文权威赛事啊!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力争取到这个参赛机会。当我向陆校长表达了参赛意愿后,陆校长对我说:“这个机会可以给你,但你必须要获得一等奖。有信心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必须的。”但真的获得这个机会后,我却感到阵阵后怕,毕竟对手都是其他各省的教学能手和佼佼者。但既然已经争取到这个机会,就只能一往无前了。为了能够实现目标,我在赛前总共磨课8次,将课堂中能够预设到的种种情况全都预演了一遍,并且还打破教参内容的束缚,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解读了课文中的多处内容。最终的结果如我所愿获得了一等奖,兑现了对陆校长的承诺,也给自己争取到这个今生很可能不会再有的极高荣誉。

所以说,青年教师一定要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意愿,要有在各种场合开设公开课的勇气、决心和自信,要好好把握来之不易的参赛机会,积极准备,多次模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提升自己。如此,无论教学什么内容,都能在不同情境中游刃有余地进行高水平教学。这是青年教师扩大自己在地区甚至省内影响力的极佳方式。

三、全国立足的基础:教学论文

通过公开课在地区甚至省内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那也只是暂时的,毕竟公开课的影响辐射是短期的。公开课比赛具有周期性,一年一届或两年一届,一旦时过境迁,新人出现,之前的获奖者往往就会被逐渐淡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两三年,任何大赛都不可能是某位名师永久的舞台;即便给某位名师很多次机会,他(她)也未必能保证每次都获得一等奖。教师通过公开课在地区甚至省内获得了一定影响力之后,就要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以教研为基点,以论文为依托,争取逐渐在全国获得一定的影响力。

黄厚江、曹勇军、王栋生、余映潮等名师,语文老师为什么对他们耳熟能详?原因不外乎我们经常在各类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他们的名字,并且从杂志的论文中明白了他们教学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当然,这些名师的公开课往往也独辟蹊径,创新迭见,但现场观摩过他们公开课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对这些名师而言,论文是使他们声名远播的最重要的媒介和凭借。

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判断名师教学主张和教学观点最直观、最重要的显性物。当教师的论文经常出现于教学杂志尤其是名刊,教师的名字就会逐渐被本学科的教学同仁所熟知,教师的影响力就会在全国逐渐凸显出来。对此,我感同身受。

2019年,我顺利评上浙江省正高级教师。参评的时候,我的最高荣誉也仅仅是桐乡市学科带头人,连地市级荣誉都没有,和其他参评老师相比,无疑是微不足道的。但我拿出了72篇论文和3部专著,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名刊,且全部都是3500字以上的实打实的论文。这些教研成果打动了评委,弥补了荣誉上的缺憾,成为我评上正高最重要的保证。时至今日,中国知网“发表在期刊的文献”收录我的论文总计156条,其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6篇,北大核心期刊总计23篇。以论文为媒介,我和国内很多语文同仁都成了朋友,大家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教学思想上则碰撞交锋,求同存异。这种良性交流,使大家都得到学术素养上的提升。我坚定地认为从事语文教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在语文圈内交朋友的良性过程。这些年,我受邀前往贵州、海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开设公开课和讲座100余场,和国内很多语文同仁都成为挚友和知己。不仅如此,论文的相继发表,还会给人带来职业成就感,消除职业倦怠,使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学科探索道路上。

一般来说,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以上三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这个动态过程意味着积累、升华和蜕变。当然,如果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三者兼顾,即在学校拿得出分数,在地区能开设高质量的优质课,同时还能在期刊上连续发表论文,这无疑是更为迅捷的成长之路。衷心希望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就做出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有成长为名师的自我意愿,立足校内,面向地区,眺望全国。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