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载科创风雨路
作者: 黄伟胜2023年,我已在科创之路上走过三十个寒暑。
我1993年参加工作,某天,教导主任把我叫住,塞过来一份文件,内容是关于县将举行的科技创新大赛。当时青少年创新作品简称为“三小”作品,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这份文件开启了我的科创之路。
我的上班之路要经过一个小市场,经常能见到一种像狐狸的小动物,鼻梁上有一道白线,土话叫它“白鼻梁”,样子很可爱。当时,我灵光一闪:就做个动物标本吧。
此项工程最大的难点是要购买防腐的砒霜。这毒物是严格管控的。后由学校出具证明,经一位主任在公安局工作的同学一番周旋,终于也落实了。
剥皮是最考验耐心的,要用解剖刀将皮毛与肌肉一点一点剥离,尤其在指(趾)间、眼眶处,皮肤特别薄,容不得半点急躁。单单“这波”操作,就耗了一整天。弓着腰站一天下来,腰酸背疼。
上防腐药要异常小心。第一次接触剧毒砒霜,我心里很害怕,甚至有几分“悲壮”的感觉。当时戴着帽子、眼罩、口罩、手套,穿着防护服、防护鞋,全副武装,现在想起那样子,觉得挺好笑的。
那时,标本义眼没有现卖的,只能自己烧制。没有高温喷灯,就借。将一块碎玻璃放在熊熊烈焰上,不久就熔成一颗圆圆的小珠,趁小珠冷却前,插进一根铁线,一只动物标本义眼就烧成了。
取样、处死、剥皮、防腐、支架、填充、缝合、装眼、固定……经一通繁杂操作,一只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就呈现在眼前。我当天穿了一件白大褂实验服,塞文件给我的那位主任说了一句:“伟胜干什么都有模有样。”那甜蜜的感觉,至今犹存。
标本制作完成后,给它粘上标签:山獾。
送评前,“山獾”在学校展示了一段时间,师生赞美之声如潮。“山獾”荣获了当年创新大赛的县级一等奖,后听说送市、省参赛了,接着就没有下文了,“山獾”也不知所踪。因当时没有要求拍像做展板,所以“山獾”连一张相片都没留下,只余一张三十年前发黄的证书。
1998年,我才首次有机会亲临市赛现场,带着指导学生的创新项目《雉(标本)》参赛。那时是不要求学生到现场的,作品也没有展板。每个县区展位约十来平方米,上头有个门楣,写着县区名称,里面放着几张长桌,盖着薄绒红布,作品就放在上面展出。场馆内及周边没见到气球、标语、摆件、宣传画之类的东西,与现在的规格相比,算是十分简陋了。
我们属于乡镇学校,早期辅导学生进行“三小”创作,思路与制作都很简单,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一位学生在雨后闻到学校户外垃圾桶散发难闻的气味,该学生通过观察得知,臭味是雨水与垃圾混合发酵引起的。据此灵感,学生创新了作品《改良垃圾桶》。改进方法:在垃圾桶内加装一块滤网,让垃圾与液体分离,产生臭气的问题就解决了。又如,2015年的雨水特别充沛,关于山泥倾泻引起灾难的新闻很多。一天,有位学生带了个自制模型过来找我,说她的模型能够在发生山泥倾泻时发出警报,模型是用小木条拼凑而成,很简陋。经我进一步辅导,该同学的作品《山泥倾泻报警装置》获得了惠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不过后来,这种原生态的创新模式就慢慢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工程技术、数控、AI技术等高大尚元素和豪华的外观设计。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十月中下旬。九月开学不久,我们就会将往届的一些作品展板在学校的小广场展出,以此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创新大赛的内容随着时间发生着变化。从2010年第九届惠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增加了科技实践活动、科教制作和科技教育方案三个竞赛项目,后来又陆续增加了辅导员发明项目和科幻绘画。大大丰富了科创竞赛内容、提高了师生的参与度。
科技实践活动让我感到很新奇,却不知从何下手。因当时正值盛夏,夜间房外的青蛙“呱呱”地欢歌,声音各异,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听声而辨,应该是不同种类。我灵机一动,何不组织学生调查一下家乡蛙类的种类呢?我与班主任李老师成立了一个科技探究小分队。组织学生通过查阅文献、采样鉴定、走访参观等方式,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该科技实践活动《龙门县两栖动物种类调查》荣获当年县级一等奖。经多年努力,科技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这是我和李老师合作的第一件科技实践类作品。李老师因家庭变故,生活很不如意,离岗休养了,我每翻看旧作,心仍觉戚戚。
2012年,我入选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师从佛山教育大家刘志伟老师,刘导师执教于佛山九江镇初级中学,该校校园文化颇具特色:以科技创新统领全局,雕塑、墙报、横幅皆与科技相关,就连厕所通道、厕所内部,也全是与厕所有关的科技宣传内容。校道两旁的草坪上,放置了很多精美的牌子,展示师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课间,很多师生驻足牌子前指指点点、议论评述: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刘导师经常对我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果要与团队成员分享;对家乡有用的研究才具有强大生命力……跟岗3年,刘导师的创新思想、团队意识、本土化方向对我影响甚大。
2013年,县教育局组织了“科技创新进校园”活动。我作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员,身负重任,热血沸腾,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心得全部传授给孩子们。尚记得我在辅导课上常举的一个案例:住宿生经常要提水上楼,一般的水桶是没有桶盖的,水常常会晃出,溅在学生的裤管或鞋上,造成很多不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徐新同学想到用不透水的雨伞布,裁剪成水桶盖的形状,边缘套上橡皮筋,利用其伸缩特性,能适用于大小不一的水桶。这样就成了创新作品《防溢水水桶盖》,用料仅一布一筋,作品荣获了当年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辅导课的尾段,我在讲台上摆出一个凳子,提出问题:这个凳子有什么不完善的结构,你有什么改良的方案?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思维一下迸发,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辅导课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很多学生围在讲台边,久久不愿离去。辅导课题目叫《创新之路你我同行》,在县里连续开了16场。
2019年,我工作室的研究课题《龙门县小型观赏鱼资源开发及其教学应用》开展得如火如荼,经多年探索,摸索出一套拍摄鱼的方法,在很多场合做学术报告,都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有老师提议,不如组建拍摄家乡鱼兴趣班,将这项技术传授给学生。尚记得,学生用黑油漆喷涂摄影缸时,个个搞得满脸黑斑,像个花猫;用纸箱裁剪遮光罩时,全部趴在地上,认真地测量、裁剪、粘贴,一副心无旁骛的样子;为了捕捉一个精彩镜头,在黑暗中的鱼缸前目不转睛地守候几个小时。换取的成果是一张张活灵活现、美艳动人的相片、一次次心灵的洗礼。2021年我辅导科技实践活动《拍摄家乡原生小型鱼》荣获市级一等奖。惠州市电视台在《联播访谈(老师好)》中,报道了该项成果。此后,该赛事的科技实践活动竞赛项目取消。想不到,巅峰之作,也成了绝版之作。
经我鼓励,参与科教制作的同事逐渐增多,有一年,翟老师、廖老师、何老师也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县赛前夕,何老师的作品还未完成,面临较大的困难,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和翟老师立马伸出援手:翟老师重设方案、全程指导;我东奔西跑,购买原料……一直忙到深夜。一通操作下来,作品如期完成,大家都乐开了花。我们四项作品均荣获县赛一等奖,获得参加市赛的资格。我们四人携带作品到了惠州市竞赛场馆,布展完毕,站在高高的舞台中央,我们并肩而立,喜笑颜开,伸出铰剪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珍贵一刻。那之后不久,何老师转行了,廖老师荣休了。
儿子读四年级时,一天,他跑到我面前,昂着小脸说:“陈老师(班主任)说你搞小发明很厉害,你也指导我做一个吧。”我一听就知道是学校分配任务了,非常高兴地说:“可以啊,你多观察,看看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接着我举了几个成功的小发明案例。儿子半懂不懂地走开了。过了几天,儿子对我说:“老爸,我觉得课室讲台很凌乱,我想发明一个收拾讲台的东西。”接下来,就是设计、选材、组装、调试……几通操作,创新作品《讲台收纳盒》就成形了。该作品获得当年县赛一等奖,送市参赛。儿子在惠州市的竞赛现场,表现出很强的自立能力,从领取饭票、排队打饭、落座就餐,到现场布展答辩都显得很从容,自然收获了不少点赞。这都得益于他从三年级开始就加入学校的足球队,经常有外出比赛的锻炼机会。经艰苦比赛取得奖牌是儿子最开心的时刻,他把奖牌挂在脖子上,学着电视上颁奖的情景,把奖牌放在嘴上咬着,有时还会模仿鸭子一摇一摆地走路,脸上始终洋溢着甜蜜的笑容。如此情节,连续上演了好几年,直到儿子读初三才暂停。
科教制作的巅峰时刻在2023年。我的作品《人体神经调节PLC演示模型》一路过关斩将,在校、县、市、省级竞赛均获一等奖,并通过了国赛初赛。正赛现场在武汉举行,一路舟车劳顿,三场展示答辩,终于到了公布结果的颁奖环节,获得了一枚铜牌。颁奖晚会相当隆重,开始是话剧表演,展现了我国老一代科学家为了国家和人民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情景,相当感人。颁奖的最后环节是齐唱会歌《祖国不会忘记》,数千名同道中人,忘情高歌“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为青少年科技教育付出的三十载是值得的,奖项已不再重要。
三十载风雨洗礼,大专生磨练成了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校外导师。不怕起点低,心有梦,脚不辍,终有成。这是三十载科创经历给我的一点启示吧。
(作者单位:广东龙门县龙城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