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信仰和传承:我们仨的育人故事

作者: 夏雨璇

转眼间,我已步入教师生涯的第三个年头。每逢过节回家都会有亲朋好友说:“你们一家都是老师哦!”我听了心里特别自豪。是呀,我们一家三口都是教师,从教年龄分别是33年、31年以及2年,我们一家人与时代同行,叙写着各自的育人故事。

我的父亲:“我希望孩子们通过竹编记住家乡的美”

我的父亲毕业于从化县师范学校,在1992加入从化龙潭官庄小学并任乡村美术教师一职,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31年。小镇上大部分人都认识他,大家口中的“美术老师”便是他。直至现在,校园里鲜少会听到“夏老师”的称呼,孩子们大多会称呼我的父亲为“美术老师”,因为他长期以来都承担着整个学校六个年级的美术课程,“美术老师”是他最为光荣的称号。

在从前,乡村的美术课程资源极其匮乏,没有多彩的画笔,也没有高科技的设施设备,如何让乡村的儿童去感受美并创造美?父亲一直努力思考这个问题。所以,父亲常常会带着学校的孩子们走进乡间田野,到处采风,去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没有丰富的美工材料,父亲便带着学生就地取材。树枝、落叶、石头,都成了他上课的重要资源,学生们也在他的引导下,以自然为师、以大地为纸,尽情感受乡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而通过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家庭以及社区资源后,父亲发现学校旁边的潖江河边遍布竹林,当地村民曾经以售卖竹编制品维持生计,大部分学生家庭的祖辈也会制作一些实用的竹编工具,比如竹筐、竹篮等,竹编技术精湛。每逢墟市墟集,竹编竹器一条街依然相当热闹。基于这些乡土文化资源,从2014年起,父亲逐步将竹编引入到课堂中,希望通过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劳动与审美素养。一开始,学生们的家长很费解,“我们不想孩子又做这个来维生啊”“学做竹编还不如多读几本书”……父亲都耐心解释道:“过去的竹编作品强调实用性,现在更注重艺术和创造,能支持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于是,他开始研究传统竹编技法,同时到其他盛产竹制品的地方进行研修,逐步研发“始于竹编但不止竹编”的美术课程,比如编织竹编风铃,竹编发髻。学生们开始对小小的篾片产生兴趣,于是,以高年级为试点,父亲与学生共同开发一些富有创意的竹编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非遗的传承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于是,父亲开始尝试带领学生到镇里、区里甚至市里展开竹编实践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也对这群心灵手巧的孩子感到惊讶,指尖下的传承开始走出大山,学生们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展示中从胆怯变得自信,能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以及学校课程,有的低年级学生甚至能做参观游客的小老师。

目前,父亲所在的学校也以竹编为起点,结合竹文化、劳动课程、美术课程特点开发竹编校本课程,竹编制作课程已在三至六年级全面铺开,每周都有一节特色竹编课,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到竹编活动中。同时,父亲在下班时间还会送课下乡,把竹编公益课带到从化的各个乡村社区中去,家长们也逐渐理解竹编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学识的增进,父亲与学生共创的竹编工作室的竹编项目也被评为区级和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而当这位乡村美术教师面对镜头时,他坚定地说:“我希望学生能通过竹编记住家乡的美,长大后愿意回到家乡做贡献。”

教育对于父亲而言,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激励着他履行文化艺术育人使命,让乡村孩子记住乡愁,树立文化自信。

我的母亲:“我得回幼儿园看看”

我的母亲是一名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师范学校,曾任教乡村小学近10年。2000年,因镇里教育发展需要,镇上开始筹办第一所公办幼儿园,我的母亲被委以重任——借调作为该幼儿园的园长,母亲一直牢记党员使命工作至今。回想起来,在我的童年时代,无论是下班时间还是节假日,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得回幼儿园看看。”幼儿园就像是母亲的另一个孩子,总是放心不下,园所里的大事小事,母亲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事无巨细地操心着。记得有一次家乡发大水,好多地方都发生了山泥倾泻,母亲焦急地看着天气预报和天气预警,同时时刻关注手机的信息,望着外面倾盆的大雨,母亲还是非常担心,整宿没有入睡,时刻等待工作安排,同时陆续打电话给园所的老师们,提醒他们注意家里房屋的安全。在确定雨势减弱后,母亲立刻动身赶回幼儿园查看受灾情况。

每次谈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母亲的眼里就会闪烁着光。每一届近300名孩子,母亲都能一一喊出他们的名字,因为她总能在每天清晨坚守在门口迎接每一位幼儿。母亲一直坚持她朴素而真诚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园里的每一位幼儿,母亲都能一视同仁。记得当时幼儿园有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凌凌,皮肤黑黢黢的,胆子非常小,总是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我的母亲轻轻拉过他的小手,带他从洗手擦脸开始熟悉班里的一日生活,牵着他的手,走遍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经了解,凌凌是单亲家庭,只有父亲靠捡纸皮为生。我的母亲非常心疼,于是每天早上入园的时候,总是专门等待凌凌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在班里凌凌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说话时,母亲便拉着他去找喜欢的玩具,然后再找一个角落静静地陪他玩玩具。渐渐地,凌凌开始建立起对母亲的信任,每天早上入园都会在人群里寻找母亲的身影,见到她就会安心地走进幼儿园。凌凌开始变得活泼,主动分享他喜欢的玩具和最爱吃的棒棒糖。后来,我的母亲还用自己的工资给凌凌购买了一些衣物,过节的时候拉着老师们到凌凌家进行家访和慰问。凌凌大班毕业时,他的父亲向我的母亲以及班级教师表达了最真诚的感谢,并表示这三年来是凌凌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而我最敬佩的还是母亲的家园沟通工作能力。自母亲任职园长以来,园所的家长评价都非常高,基本没有投诉事件。每次有家长对老师或是孩子在园生活有不满意时,都会被邀请到园长室和母亲进行面谈。母亲总能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把家长当作幼儿教育肩并肩的朋友,以谦逊平和的态度跟他们讨论幼儿的学习发展情况,跟他们商量育儿的良方。母亲时常说:“有好的班主任就会有好的家长。”日常工作中引导教师们学会与家长沟通,为家长排忧解难。幼儿园里总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多生气的家长,只要去过园长室,总能心平气和,笑眯眯地走出来。”所以,幼儿园的家长都能够建立起对我母亲的信任。

教育对于母亲而言,是一种温暖的信仰,总能用爱去滋养每一位幼儿,用生命化育生命、用心灵点亮心灵、用灵魂唤醒灵魂。

我:“我希望成为小朋友的大朋友”

也许是因为父母都是老师的缘故,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这份职业中的获得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对这份职业的向往和憧憬。童年时和小伙伴的扮演游戏里,我也大都是那个“小老师”的角色。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的专业方向便是师范专业。相比起高龄学段的孩子,我认为低龄段的孩子更具有可塑性和无限的潜能,于是我选择了传说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有五花八门的课程,包括跳舞、钢琴、绘画、营养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等,其他专业的同学往往会对我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并给我们贴上“多才多艺”的标签。但我们深知,要成为幼儿的启蒙老师,不仅要求艺术技艺精湛,更要给幼儿带来多方面的启蒙,比起训练幼儿的艺术技能,更要专注于让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

通过到幼儿园实习,我开始深刻感受到学前教育需要能够真正听见儿童,看见儿童的幼儿教师。记得当时班上有一名爱闯祸的孩子程程,班里总能够听见其他孩子告状的声音,“老师,程程又踢翻我的杯子”“老师,程程在厕所捣

乱”……经过了解,程程的爸妈经常外出工作,主要由奶奶照顾,在家里也总是喜欢通过闯祸来获得别人的关注。于是我跟班主任商量对程程进行观察。这天程程回到班里比较早,他躲在角落里玩玩具。于是我对他说:“程程,不然你帮老师把毛巾和杯子分下去吧。”他一开始有点惊讶,而后点点头完成了任务。等孩子们都回到班里时,我和班主任特意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他,“今天呀,我们要感谢一位小朋友,他最早到班里,帮助大家把值日任务都完成了,大家给他一点掌声。”程程开心得小脸通红。有了这次被表扬的经历,接下来我与班主任就经常发掘他的闪光点,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们马上给予肯定并且当众表扬他。渐渐地,程程发现他的进步和改变会被老师看见,还会得到大家的关注认可,于是,闯祸的行为开始变少了,程程开始愿意跟班主任和我说话了,当他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时,我们也鼓励他大胆地在班里面分享。后来程程的奶奶也反馈说程程变化很大,不再闯祸了。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感受到肯定和鼓励幼儿的重要性。实际上,对于幼儿的问题行为,在批评教育之前,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心理变化,以此才能支持孩子全面发展。而本科的实习经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个专业中深造的决心,于是我继续攻读研究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我决定再回到教育一线工作中去。每次我的朋友们不解为何读完研究生还要回到幼儿园时,我都会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想成为小朋友的大朋友,为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对我而言,是一种坚贞的信仰,促使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思考和践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命题;教育对我而言,更是一种浪漫的传承,在父母的职业影响下,我愿意继承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教书育人中享受诗意的栖居。

未来,我们仨将在不同的教师岗位,在充满未知的生命旅程中,继续默默书写着为学生提灯引路的育人故事。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北城幼儿园)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