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三百首

作者: 李鑫

从五岁到九岁,从一首到三百首,儿子的成长伴随着诗词。我先后给他编写了四本诗词集,翘起的边角有岁月的痕迹,有往昔的记忆,也有我们对诗词的理解。

“爸爸,我能读懂这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位有钱人啊,家里都住燕子了。他们死了,钱也都没了,鸟啊,燕子啊,都飞到百姓家里。”儿子一边解说,一边做出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最后还不忘做个鬼脸——这是我们一起读诗聊诗时留下的小视频。

翻阅手机相册,有几百个儿子读诗的小视频。春夏秋冬,不管到哪里,我们都带着诗词集,每天朗读,偶尔探讨,坚持打卡。班级群里,语文老师布置的每日朗读打卡,我们从未缺过,来来回回读的都是诗词。

在中国传统的典籍六经中,最有活力、对人影响最大的是诗和诗教。“诗的审美,包括个人的感受这样一些东西,无形之中参与、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我们如何生活,灵魂长成什么模样,都受了诗的影响。”(谢有顺语)

儒家经典中,对诗词作用解说最直接也最透彻的话莫过于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的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与儿子一同诵读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孔子言语的当代意义以及诗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暑假里,刚和孩子读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可当我和孩子在柳州大龙潭公园泛舟的时候,小舟穿过侗族风雨桥的桥洞,儿子便吟咏出“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我一愣,儿子接着说,“爸爸,过了桥两边景色又不同了,你看天边的云,低沉沉的,都贴着山尖了,快下雨了吧。”我忽然明白,这就是诗词中的“观”,换句话说,诗词教会了孩子看世界的方式。

“爸爸,黄河在哪里?”

“在中国的北方,从青海发源,一直奔流入渤海。”

“爸爸,我现在特别想见到黄河,我感觉黄河特别壮阔,我一激动就会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为什么激动时会念这个?”

“就会把心中的激动发泄出来啊!”

“儿子,这就是诗歌中的‘兴’。”

有段时间,儿子特别喜欢《将进酒》这首诗,一口气背下来,每天还反复背好几遍。诗歌的学习,真的要乘兴而学,随兴而咏,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在诗中。

疫情期间,每天和儿子学习一首诗。有些诗不仅朗朗上口,还颇具画面感,于是我就和儿子充当诗歌里的角色,一起“演”起了诗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儿子故意把头发揉乱,拿着个小鱼竿,侧身坐在沙发上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在三步之外刚想开口询问,儿子连忙摆手,目光盯着钓竿,一副焦急的神情。我俩惟妙惟肖的表演,把妻子逗乐了。

“好诗,真是一首好诗啊!”每个诗歌表演小视频的末尾,我和儿子都会一同说出这句话并且笑着“点赞”。

当我们尝试着把视频发到朋友圈,好友们纷纷点赞。老师还把视频转发到班级群,其他同学也开始尝试录制古诗小视频,一时间群里热闹起来,各种欢乐的表情驱散了疫情的阴霾。诗歌可以团结人心,“群”的真谛在于心心相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当儿子用感叹的语气读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和妻子就知道这是抱怨作业多了,是抗议我俩给他额外加作业了。这两句诗能这样用,也是儿子的小创造。

“春风吹又生”中的“生”、“缘愁似个长”中的“长”,他读得特别重。作业的“无中生有”让他“长叹不已”,其中的“怨念”可见一斑。

“兴观群怨”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是其中不小的收获。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是什么花?“子规”是什么鸟?于是乎一边讲解,一边看小视频,图文并茂地去了解。“子规啼血”又是一个怎样的传说,顺着“子规”,又开始探究上古的传说。

见多才能识广,诵读一首首诗词,仿佛打开一个个宝盒,看见世间万物,看见穿越时空的花草鱼虫。

给儿子编写家庭诗词读本的时候,我按照一诗、一画、一解读来编排,诗画互相参照,解说力求浅显,让孩子能看得明,读得懂。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孩子除了要有情感,也要有方法。

作为一位父亲、一位语文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提炼出“坚持”与“得法”两个词,我认为这是学好语文,同时也是学好各个学科的不二法门。

坚持培养的是习惯。晨诵暮读,每天早晚各读六首诗,每隔一天学一首新的诗,每个周末抽背十首诗,遇到具体的情境选取诗歌进行讨论。

寒暑假,旅行中我们也带着诗词选本。到了锡林郭勒草原,我们一起吟咏《敕勒歌》;在沈阳遇到茫茫白雪,我们在雪中朗读起《沁园春·雪》;回到故乡柳州,登上东门城楼,我把《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教给孩子,并告诉他柳宗元在柳州的故事。

诗歌就像一汪清泉,孩子好似泉边的一株小树,浸润中,心灵的丰盈好似小树发芽。

得法找寻的是路径。在陪伴孩子诵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也看了许多诗词选本,了解不同选本的编排方式,筛选出适合孩子读且题材尽量多样的诗词,一首首编入属于我们父子的诗词集中。并且一边编一边思考,我该如何带着孩子学这首诗。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大量诗教的资源可供选用,有些诗词讲解的动画和微视频很适合孩子观看学习。我需要做的,就是精心筛选,精准“投喂”。

当今时代,不缺乏学习资源,缺乏的是学习行动。长期且有效的学习行动,会进一步形成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如今,读读诗,谈谈诗,玩玩飞花令,是父子间颇有默契的交流方式。

教学相长,随着积累的增加,生活中有些诗句就会脱口而出,自己也更习惯、更喜欢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感受。

那夜,在学校加班后,伴着细密的春雨回到家中。开门,儿子抱着小猫在窗前看雨,我随口吟了句:“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儿子便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对罢,我俩都笑了。

一首一首的诗词,读进岁月的年轮里;一点一滴的领悟,融入成长的脚步中。

中华诗词永不老,炎黄子孙当传承。

我们的三百首,属于我们这个小家庭,更属于这个大时代。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海湾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上一篇: 我教母亲学拼音
下一篇: 读写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