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联盟

作为教师,我最大的不安,便是无论从教多少年,这一年的课堂似乎总在复刻前一年,哪怕学生更换了一届又一

届……失去了对课堂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可怖的事情。杰克逊对课堂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论述,犹如一颗颗石子落入湖心,让我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唤起我新的思考,让我再次审视、聚焦“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陈迟)

《课堂生活》以教室为背景,却远远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将教育的广阔天地一一呈现。杰克逊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课堂图景,不仅展现了知识传授的严谨与乐趣,更深入挖掘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成长的轨迹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传统课堂生活的记录与反思,更是一次对教育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深刻探讨。(广东廉江市第三中学 梁冬青)

课堂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我们每天都身在其中,课堂里面有黑板、有多媒体设备、有讲台、有课桌椅、有书本、有教师和学生,课堂中这些元素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真的熟悉它们吗?在读到杰克逊《课堂生活》这本书之前,我还是挺有信心做出肯定回答的。但是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其实对于真实的课堂有很多想当然的“认识”,可能更多是用头脑凭着经验去看待课堂,而没有真正用心去了解真实的课堂样态。真实的课堂生活是复杂的,需要用心观察和理解。(广东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 郭艳彪)

《课堂生活》描绘了优秀教师即时性、非程式性、自主性和个别性的四个特性,引领我们寻找课堂生活的新视角,用发展和成长的眼光去看待课堂生活中每一个灵动的个体,那里氤氲着青春的气息,跳跃着活泼的脉动,呈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于是,当再次踏上班主任的岗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与学生朝夕相处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规避当年“体操比赛事件”中的莽撞与粗粝,理解学生在拥挤的人群中对表扬的追求与希冀,打通彼此平等对话的通道,成为学生行为的宽容理解者、平等慈爱的人文关怀者、健康高尚的精神引领者。这样,课堂生活才能朝向人格独立自由、身份普遍平等、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称的境界。(广东中山市桂山中学 罗 诚)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忙于传授知识、管理纪律,却忽略了课堂这个小小社会中的微妙互动和潜在影响。杰克逊教授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多样面貌:他们或热情洋溢,积极参与;或沉默寡言,暗自努力;或偶尔调皮,寻求关注。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情感和需求走进课堂,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支持他们。(河南新蔡县思源实验学校  曹 瑞)

《课堂生活》虽然成书于几十年前,但其观点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时刻持有“学生意识”,要带着“火眼金睛”时刻应对课堂生活里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对课堂产生全新的、多维度的认识的同时,我也学会更谨慎更敏感地面对课堂和课堂里的学生。课堂生活的复杂性和教育的重要性必然会带来压力。当然,在努力中,我们会看见蕴含在“不可控”的课堂之中的资源和力量。正如书中所说的,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资源,对于规则的自由开放的态度,都可以减少这种压力。这样,教师就会穿越教育生活的“习以为常”和“例行公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枷锁。

(广东怀集县桥头镇初级中学 邝金山)

让我们“循其本”,冷静思考一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学校,甚至要逃离学校?仅仅是因为被成人“强迫到场”?如果我们仔细审视现在的学校设计和管理,不难发现,学校再也不是学生的“乐园”,对有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地狱”。很多学校对外都有一套冠冕堂皇的所谓的“教育理念”,那些华丽的、虚空的大词,掩盖不住单纯追求升学率的目的。当一切都朝着“分数”的GDP迈进时,教育学、心理学所构建的一套套理论通通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拿分”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要“短平快”地消耗时间去训练。当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活得暗无天日时,他们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对这样的场所又怎么“喜欢”得起来?(安徽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黄维舟)

《课堂生活》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堆砌之作,而是充满了鲜活案例和真实观察的教育名著。杰克逊深入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捕捉到了师生之间微妙的互动、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种种细节。这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交流的社会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需求和期望,每一次互动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轨迹。(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雨花中学 王黎)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尽管有各种量表、问卷提供的数字,但他仍旧觉得自己并不真正了解学生,所以他决定“亲自到教室里去,在教室里研究学生,而不是躲在问卷、量表后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教室是师生生活的地方,每一天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室中展开的,这里才是真实的教育研究现场,这里发生的一切很琐碎,但是很有意义。(浙江长兴县第二小学 王 欢)

翻开菲利普·W.杰克逊写的《课堂生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威廉·布莱克的诗:“可是,夏日清晨得去上学,/唉,这带走了所有的快乐;/在冷漠的注视下,/孩子们又在叹息和失望中,/度过一整天。”我猜想,作者把这几句诗放在此处,是为了唤醒人们尤其是教师对于课堂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毕竟,对教师而言,课堂生活太过于熟悉了,以至于忽略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微之处,忽略了孩子们的叹息和失望。(广东湛江市第三十三中学 梁雀屏)

杰克逊在书中提出的“隐形课程”概念,虽说是针对中小学,却也很契合幼儿园的日常。人群、表扬和权力时不时会出现在教师和年幼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构成一个独特的小社会。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从本书中得到的启发之一,是首先要熟悉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日常状况,并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和感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尊重和理解教师的工作,为教师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支持。(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幼儿院 何健玲)

菲利普笔下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情感与思想交流的场所。他敏锐地捕捉到,教育的魔力往往隐藏在日常的细节中。如他所说,“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轻轻的触摸,都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束光。”这些瞬间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火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隐性评价的存在正是如此。这种评价如同课堂中的无形之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它不同于显性评价那么直接与明确,而是隐藏在教师的言语、体态、行为之中,渗透于课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评价的内隐性、渗透性、生成性和情意性,让我重新反思以往课堂中的隐性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或更重要的,对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广东深圳小学  莫钰明)

“教育进步的路径更像是蝴蝶的飞行轨迹,而不是子弹的路径。”这句印在腰封上的话语触动了我。学习具有不可控性,教学是一个机会主义的过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谁都无法准确预见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教师必须学会忍受这种高度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并做出即时性的反应。(广东珠海市第五中学 徐贵芬)

我非常认同《课堂生活》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教育进步的路径更像是蝴蝶的飞行轨迹,而不是子弹的路径。蝴蝶的“舞姿”优美,速度缓慢,飞行轨迹具有不确定性: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更像是注重飞行的过程,而不是飞行的目的地。相反,子弹的飞行路径更具有目标性和精准性。我们的教育不要刻意追求结果,过程比结果更为珍贵。(山东临沂商城实验学校幼儿园 汤 丽)

“有时候,我们觉得渺小的东西,实际上恰恰是真正重要的,比它看起来的状况、比人们以为的状况要重要得多。”教师是学校机器、社会机器中的一环,如果只看重其中被训练、被程序化的东西,那么生命的本质必然会被忽略。当教师转变关注点,看到自己身上和学生身上的人性,学生的每个行为、课堂生活的每个瞬间,便都生动起来。(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肖 莉)

我们往往认为学校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场所,但事实上,它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在这里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规则,如何面对挑战。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更加关注隐形课程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也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周彤彤)

权力关系的不平等也是课堂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在权威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课堂的基本社会结构。教师的权威既是指导性的,也是限制性的。如何在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同时,维护课堂秩序,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与能力。

(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张慧英)

杰克逊提出,课堂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一个充满社会互动、权力关系、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复杂系统。这一观点颠覆了我对课堂的传统认知。我开始意识到,在课堂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不经意的言语,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口癖,都可能是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和个人情感的交织体现。这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对课堂生活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加审慎地考虑,某个动作、某句话,会不会像蝴蝶不经意扇动的翅膀,在我的学生心中卷起一场飓风。(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徐嘉萱)

合上《课堂生活》的最后一页,我领会到一种深刻的启发。杰克逊的分析不仅挑战了我对学校教育的传统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如何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思考。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提醒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及在评价体系中寻求更加公正和全面的方法。(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王 晨)

书中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唤醒了我:那些日常中被忽略的细节,实际上是教育洞见的源泉。我开始用这种视角审视课堂,它逐渐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让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深邃与复杂,“教育的发展轨迹,犹如蝴蝶翩跹,而非子弹直射”,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去理解、去感受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这些联系背后的深层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育领域的探索者。我们深入这片田野,用心体验、积极发现、不断成长,并在教育的旅途中实现自我变革。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个体。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黄幼珊)

在《课堂生活》出版之前,教育研究往往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课堂生活中其他隐性因素的作用。杰克逊则打破了这一传统研究范式,提出了隐形课堂的概念,强调课堂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因素,如学生之间的互动、赞扬的方式、权力的分配等。这一创新性的观点不仅丰富了教育研究的内涵,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教育哲学对以后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陈显江)

上一篇: 我们的三百首
下一篇: 每月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