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邀请
作者: 陈鑫颖悠长假期,终于有完整的时间可以和久违的书相处了。
我的假期从阅读这本《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开始,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陈赛。每到暑假,我都会把陈赛的这本书拿出来一读再读。书的扉页上用铅笔写着购入日期,这是我第七次阅读这本书了。
在封面的折页上,有一句加粗的黑体字我很喜欢:隔着二三十年的时光,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重聚。这是它发出的共赴童年的邀请。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世界上最经典的童书作家们》,介绍了圣埃克苏佩里、波特小姐、罗尔德·达尔、桑达克、林格伦等著名作家和他们的童书故事;第二章《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来自童书》多为采访童书作家的手记;第三章《打开孩子的脑洞》则把目光投向童书中蕴含的儿童思维的理解和探究,比如提问和观察的方法、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想象;第四章从不同角度整理了一些书单,光看标题就很吸引人——《50度伤心——那些令成年人落泪的童书》《哦,去他的,该死的大扫除——给成年人的一份童书书单》《为什么孩子要读经典?如何读?——一位耶鲁文学教授的童书清单》《极客精神,从宝宝开始?——看〈连线〉杂志的编辑老爹们如何为自己的孩子挑选童书》……我推测这些是陈赛在做三联杂志期间为六一儿童节或者国际读书日做的一些专题书单,它们一改书单一本正经的端庄模样,用这些诙谐幽默的标题向小读者展示神奇的童书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宽容,如此辽阔,帮助孩子们打破许多或明或暗的边界和禁忌。
一
全书最精彩,也是陈赛写得最投入的是第一章。
开篇介绍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小王子》,可以看出陈赛自己对这本书的偏爱。《小王子》的故事太脍炙人口了,因此阅读时,我更关注陈赛如何读作品,如何读作家,如何理解作家和作品的关系。
陈赛阅读多个版本的传记,把圣·埃克苏佩里的创作放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把圣·埃克苏佩里二战期间在战争灾难中感受到的种种耻辱与困惑,以及多年的婚姻与情感的纠缠这样的个人遭际与小王子作品中的情节相互照应,探讨小王子、玫瑰、狐狸这些形象的隐喻意义,她并不是单纯在人物形象上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而是尝试透过作品的描述,挖掘作家内心深处的精神成长图谱。在陈赛眼中,童书绝不是清新浅显的、过滤掉一切人世间不美好元素的提纯品,而是饱含着作家对人生深刻的理解。童书的力量既包含对世界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也包含着在生命中屡屡遭遇的困境以及人们面对困境时不屈挣扎、艰难探索的精神。
这一篇文章是典型的对童书的深度解读,透露出“专业读者”与一般读者不一样的阅读品质。陈赛,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多年来担任《三联生活周刊》编辑,她的语言精确、灵动,视野广阔,作家的生平逸闻她都信手拈来,娓娓讲述,而这样的讲述始终与作品相融、交织,指明每一本童书的来路去处,让它们都焕发独特的魅力。在她的引导下,读者不由得一再沉入画面,捕捉其中的线条、色彩、情调、意蕴,仿佛她就是我们的向导,是美学陪伴。有时她还会“邀请”文学家、哲学家、批评家一起加入鉴赏导览的阵营,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发现容易忽略的细节,体验平静文字下的暗流涌动,从而触摸到作家真正想要表达的深意。比如她引用意大利学者安伯托·艾柯对《花生屋》的评价:
《花生》中成人式的生存困境并非纯粹成人式的,而是由孩子的天真过滤过的……这些怪物孩子突如其来的天真与诚意会滤出成人世界的碎屑,还我们一个宁静、甜美、柔软的世界,带着奶香和干净的味道。因此在一个故事或两个故事之内,我们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摇摆,不知应该是绝望,还是一声乐观的叹息。
这些深邃又精准的评价往往使人心头一动,带来拨开云雾的清明之感。陈赛无疑是非常成熟的读者,她从书中读到了作家们对童年、人性、人生、生命的解读。跟随她的解读,我们不仅有了知识上的收获,更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优秀读者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态度。
童年的邀请,是丰富的精神奔赴,真正的阅读,从来都是灵魂的相遇。
二
有许多童书作家是饱受争议的,因为真正的启蒙与先锋,永远走在时代思潮的前面。伟大如谢尔·希尔弗斯坦、E.B.怀特都经历过书籍遭禁、下架的命运,然而作家们仍然捍卫自己的观点,绝不屈服。罗尔德·达尔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受争议者。指责他的人认为他作品中有各种暧昧的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爱他的人却深深着迷于那些夸张、荒诞、给人带来无穷乐趣的情节。
陈赛一针见血地指出:争议的源头在于大人与儿童存在视角与立场的巨大差异。她罗列了罗尔德对“坏人”的外貌描述——林场主海泽尔先生“巨大的、闪光的啤酒肚”,海绵球姨妈“像一颗巨大的煮过头的卷心菜”,坏脾气的姥姥“牙齿发黄,小嘴缩起来像个狗屁股”,恶心的蠢特先生“整个脸上,除了前额、眼睛和鼻子之外,全都被浓密的毛覆盖着,他的鼻孔里和耳朵眼儿里甚至都冒出了一撮一撮的毛”……她发现罗尔德·达尔用一道黑白分明的沟壑划开了成人与儿童的世界,在罗尔德·达尔的价值观里,外表的丑陋常常与心灵的丑陋相互关联。在罗尔德的作品里,还常常出现学校里的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对小男孩的体罚和霸凌,那是因为罗尔德在寄宿学校饱受伤害,他记忆里的冷酷的女校长手中的拐杖“不仅仅是打人的工具,还是伤人的武器”。罗尔德正是借由对暴力的细致描写,释放童年时代淤积的伤痛,这是自我疗愈,也是对幼小读者的抚慰。
罗尔德的成年生活历经坎坷,子女的疾病与早夭、妻子的几度中风,神奇的是,这一切的遭际竟如水一般磨去罗尔德身上那些粗粝的部分,让他的作品在后期呈现出温情和甜蜜,这倒又是故事的另一个走向了。
陈赛为讲述罗尔德·达尔的这篇文章取题为《尝遍了世间所有糖果的滋味》。我想,这既是因为罗尔德·达尔的书里有关于美丑善恶的百般滋味,也有了解完他的生平后送上的安慰和敬意。
读完这篇,我在思考,童书作家的写作初心是什么?那些智慧和勇气,那些温情和甜蜜,或许生长的土壤却是贫瘠与黑暗,疾病与灾难,刻薄与残暴。我们需要童书,需要它们营造的幻梦世界,这个世界是支撑俗世之人生活下去的勇气,也是支撑每一个必将长大成人的儿童一生的勇气。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成人在经历了种种生活的鞭打后,带着一身疲惫窝在沙发里,就着一盏温暖的台灯一遍遍重温这些故事。就像我现在这样。难怪书商常常在书封上写下这样的推广词——童书适合0-99岁的读者。
三
因为工作的缘故,陈赛有机会采访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童书作家和画家,这本书的第二章就向我们展现了许多采访时鲜活生动的细节,我们看到那些作家自己就是独特的鲜明的人,很多时候会有出乎意料脑洞大开的回答,就像儿童。比如她采访《小熊和最好的爸爸》作者阿兰德·丹姆谈起一个话题:为什么童书里那些卡通妈妈都死了,是因为美国男性社会对母亲的恶意与嫉妒,还是现代社会对父亲角色期待的转变?阿兰德“抚掌大笑:‘不不,天哪,我们忘了妈妈!’”读到这样的细节,我每次都不禁也跟着大笑,有多少人长大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儿童?那些伟大的童书作家就是一辈子都怀揣着童心,用儿童的澄澈之眼看世界的人啊。陈赛又问他为什么要生孩子,他的回答同样出乎人意料:“你出生,然后死了,你不好奇中间可以做些什么吗?我很好奇我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好奇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父亲。”还有比这更新奇更任性的回答吗?
还有对《月亮,你好吗》的作者安德烈·德昂的采访,有这样一个情景特别有意思:作家一边向陈赛讲述书里“月亮因为鼻子太长,经过好多次尝试都进不了屋”的画面,一边翻着书,自己被自己那个画中刁钻古怪月亮的鼻子逗得哈哈大笑,然后就旁若无人地沉浸到自己创造的“不可能的世界”里去了。在这个章节里,那些隐藏在童书背后的作家和画家纷纷走出书卷,陈赛用自己高超的记者素养提问、交流、观察、记录,于是我们知道了是生活中什么样的经历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他们又是如何将对人生的观察和理解揉碎,融进童书的线条、色彩和文字里,化为孩子们每个温馨静谧夜晚的甜蜜期待。
作为记者,陈赛非常可贵的地方还在于,她始终怀着对童书作家们的“同情的理解”,她静静倾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共情、去理解,从而揭开作家们创作的秘密,也揭示童书与人生的关系。我想分享一则采访凯蒂·克劳泽手记里的一段话(摘自陈赛《愿你心中有一个广阔宇宙》)。凯蒂·克劳泽是比利时国宝级童书作家,2010年获得国际儿童文学大奖——林格伦纪念奖。她从小听力障碍,因为父亲的喜怒无常而随时生活在不安和暴力中。陈赛这样写道:
一个不能倚仗听力的孩子,必须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来解读一个人发出的信号。林格伦纪念奖的授奖词里说她是“线条与气氛的大师”。她对角色的面部表情、姿势或者气氛的描摹极其精确。身体小小的变动,抬高的眉毛,手指微动,整个场景的气氛就变了。读者几乎能感觉到图像的呼吸与心跳,这显然与她从小在静默中养成的观察力有关。这种观察的习惯给予她一种与众不同的打量世界的目光以及对于人脆弱之处的特殊的同情。
这段文字非常好地展现了陈赛惊人的审美力和共情力,也是她最吸引我的地方。
四
这本书还有一则非常精彩的后记,你可以把它当作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论文来读。在后记中,陈赛追溯了人类童书故事的起源,从安徒生童话中的“沙人”到人类童年的发现,睡前故事在人类历史进程的漫长黑夜中发出的文明的、人性的光。
陈赛总有一些角度新奇的发现,比如,她发现童话描写了超脱凡尘的美,里面的人物没有具体的面貌,只有抽象的美好概念,往往借助对万众沉迷的侧面描写引发后世读者的无限想象,也给万千小读者的梦境增添了玫瑰的色彩。美往往与善一体两面,童话里的美是抽象的,而“恐怖”则常常是具体而生动的。童话让人直面人生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对儿童屏蔽的,我们总以为呈现给儿童的必须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乌托邦的世界,可是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焦虑、恐惧,那些真实存在的暴力、死亡、复仇和惩罚,往往是会冷不丁地从黑暗处冲出来。然而童话自有消解的方法,因为在童话里,砍断的手可以用魔法复原,被惩罚的诅咒可以用善意的举动破解,那些包裹在驴皮、青蛙皮以及大雁身体里的公主和王子终有一天会赢得爱情,重回故园。因此,面对绝境后的重生才是童话蕴含的真正的甜蜜吧。
《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那么,“我”在童书里知道了些什么呢?有很多主题:温柔、亲情、友谊、孤独、幸福、幽默,完美与缺陷,幸运与倒霉,战争与伤痛……童书里涵盖了整个人生,甚至整个宇宙。有趣的是,陈赛的第二本书题目就叫《愿你心中有一个广阔宇宙》,不知是否是这本书思绪的延续?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