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儿子的一段对话
作者: 陈超我和8岁的儿子有过这样一次对话。
“你觉得爸爸批评你的时候多吗?”
“多!”回答得干脆,掷地有声。
我猜测他可能不清楚“多”这个概念,于是进一步解释。
“这个多不是与妈妈或者其他人相比,而是在爸爸和你相处的所有时间中,做的所有的事情加在一起,你觉得批评的时间多吗?”
他思考了一会儿。
这让我有点难以相信。我承认我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但我同时也认为自己比较懂孩子,也愿意跟他一起玩,一起读书,一起看电影,一起做很多事情。但是为什么依然被认为批评的时候很多?我要进一步确认。
“你认为的批评指的是什么呢?”
“比如催、打、骂……”
作为东北人,可能耳濡目染形成了习惯,说话不是很注意,自以为是提建议,却被孩子认为是批评指责,是“骂”。经我一番解释之后,儿子似乎认可了我是“建议”而不是“骂”,但他依然很不乐意。可见,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和判断,家长的初衷并不能代替他的体验。
“那你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时候会‘打’‘骂’?”
“我拖延的时候!”回答得也同样干脆,他知道我会在什么时候批评他,却屡教不改。
“那我们约定一下吧。以后你负责安排好你应该做的事,我负责提醒。这样我们都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不是就避免被催了?”
“嗯,好的!”他认真思考了一下,给出了一个让他如释重负的回答。
一段沉默之后,我想对我身为父亲的行为做出解释,期望儿子能更理解我。
“除了这些,你觉得爸爸妈妈和奶奶还有哪些批评你的行为?”
“说别人比我好,比我优秀,拿我跟别人比较。”
这一点让我很震惊,我自认为我们是一个比较愿意鼓励孩子的家庭。印象中,似乎没有刻意拿儿子与别人比较,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感觉呢?我进一步追问,儿子回答:“你们说,别人练琴很认真!”
原来,只是偶尔举一个例子,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被看见,进而对练琴产生了反感,每每练琴的时候,原本能够认真完成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在他的认知里,练琴成了让他受批评的来源,成了父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根源。这是我们所没有料到的。我努力让他理解我们并非不认可他的努力,而是想让他变得更加优秀,但还是能感觉到,作为孩子,他理解不了“鞭策”“榜样”这些概念。
“那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帮助你练琴呢?”
“多加油、鼓励!”
不难看出,8岁的儿子,在逐渐形成自主判断意识的过程中,心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对父母的不信任和不认可。“我为你好”的行为,在他眼中似乎是父母不信任自己的表现。当我跟他聊完之后,我既庆幸,又后怕。如果今天没有聊起这个话题,如果我们一直这样“鞭策”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内心积蓄的情绪会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班级里,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经常出现这种“无心之失”。往往我们意识不到的伤害,在学生心中保留得却很持久。
班里有一名“好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却会因为一次测试结果不理想而号啕大哭。她并不是一拿到结果就爆发了情绪,一开始反而竭力掩饰自己的情绪。当我把她单独留下来,谈起她这次的测试结果时,她再也绷不住了,情绪轰然宣泄出来。问及原因,竟是因为老师在讲解一道题时,随口用了“送分题”这个词。在她看来,这道题既然是送分题,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什么只有自己错了?难道自己真的比别人差吗?那自己该如何面临即将到来的期中测试?
如果没有跟她进一步交流,我绝不会意识到,老师习以为常的“送分题”一词,竟也会成为压垮学生的一根稻草。后来,当她把情绪调整好,也找到自己这次测试不理想的原因之后,在期中测试中取得了满分的成绩。她的故事让我更加相信,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地方是容易被成人忽略的。
我渐渐地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成人与儿童相处时,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警惕以下几点:
不要忽略无意识的批评。最近在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书中提到儿时父亲的批评是蛤蟆对父亲的第一印象,并且这个印象一直盘踞在他心灵深处,成为他长久以来都无法挥去的童年阴影。难道父亲真会觉得自己儿子处处都是问题吗?很多的批评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无意识的,也许只是习惯性地指出孩子们身上的某种缺点,这些在孩子眼中却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他们认为的批评可能仅仅只是成人的一个词语,也可能只是一次敷衍,甚至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大声说话。这些对成人毫无影响的事情,却会在他们的心里掩埋很久。也许他们不会经常拿出来“回味”,但每当触及这种情感时,一定会勾起当时令他们受伤的回忆。现在来看,前文提到的那名“好孩子”也仅仅只是因为老师的一句“送分题”,就让她的心理防线处于崩溃的状态,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可是,有多少老师或家长,都没有把这样的“无心之举”放在心上。
不要忽略可选择的鼓励。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儿童阶段,他们往往无法理解成人的很多教育行为。我们习惯用“迂回”策略让孩子们自己去“参悟”人生的大道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参悟”极大地受个人因素影响。有悟性的可能会领悟,没有悟性的呢?极容易走偏,走向极端。与其用这种不确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如用他们更能听懂的、直接的方式。多加油,多鼓励。
班里有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平时作业很少按时完成。久而久之,长期忽视作业导致她在学业上也存在困难。好在老师平时在班里还会经常督促、提醒。有一节数学课,我在旁边观察她许久。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任务她毫无头绪。当老师巡视两圈之后,再次来到她身旁,俯下身来简单指点几下之后,她恍然大悟,瞬间得出了答案。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整节课她都十分专注。不仅如此,课下她还主动监督另外几个没能按时完成的同学。要知道,在平时她只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已经很吃力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同学。但仅仅只是老师短短几句鼓励,就能让她有这么大的变化,可见那些有可能被忽视的鼓励会让我们错失多少帮助孩子进步的机会呢?
谨慎处理三种自我状态。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演变的,它们伴随每个人的整个人生阶段。这三种状态,在成功的人生里都是必需的,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但又存在不同的特点。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人们可以体会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形,但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人们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没办法接受新知识和新想法;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时,人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才能掌握自我的意识,开始主动接受新知识和新想法。
这三种自我状态并不受年龄的限制,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合理地对待这三种状态。当面对孩子时,更应该尊重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儿童自我状态,发现它,理解它,然后才能给予适切的回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警惕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让自己处于父母自我状态,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必然会不自觉地扮演挑剔的“教育者”身份。这很难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教导,反而逐渐让他们不知不觉走上成为“适应型儿童”的道路。相信当成人自觉警惕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尊重孩子的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们才会携手找准走向成人自我状态的道路。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秘密,很多我们当时看起来毫无影响的事情,却有可能在他们弱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如何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不仅需要美好的意愿,更需要科学的思考。如果我们能多一些警惕,为孩子们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那么,当他们长大时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自己涉过的,就不再是“愤怒的海”了吧?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