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为人生的成长

作者: 刘展君

研修课上,有个场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位著名教授给学生推荐《追风筝的人》时,说他读到“为你,千千万万遍”已是泪流满面。我也读过这部小说,可谓感同身受。如哈桑对待主人那般忠诚无私、至死不渝,我做不到;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对待教室里的学生,我想,我可以“为你,为人生的成长”,竭尽所能地做好服务和陪伴。

金贝读五年级时,我任她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课上,她是个认真听讲的孩子,眼睛里时常灵光一闪,作恍然大悟状。最难得的是,她会在课间接近老师,和我们闲聊几句,偶尔展露笑脸,是那种跟老师撒娇后的笑脸,特别纯真可爱,有孩子气。如果不是后来的事情,我不知道她竟会有离家出走的执拗与倔强。

一个平常的夜晚,大约十点,我突然接到金贝妈妈打来的电话。“刘老师,金贝到现在还不肯回家睡觉,我找不着她了……”我的惊诧不亚于身边响起震耳闷雷,连忙追问事情缘由。原来,几天前,金贝和妈妈闹脾气,闹得很僵。白天,她照常上学,中午自个儿回家做饭、吃饭,下午又来上学。爸妈早出晚归去干活,中午不回来,天黑了才回家,但已经连续两晚,他们都没见到女儿在家了。她离家出走了,今晚是第三个晚上了……金贝妈妈心里憋着气,又不想向女儿低头,两个晚上都不去找她,等着女儿自己回来(据说以前也出走过,但当晚就回来了)。今晚,她打电话给我,是因为金贝爸爸也指责她了。放下电话,我第一时间联系了负责安全教育的苏校长,得到指示后立即动身。后来,经过一番搜索和查找,最终,我们在学校附近一幢步梯商品房的楼顶上找到了金贝。

见着人,我们心头的大石都轰然落地。金贝妈妈的眼睛湿润了,我也是。随行的领导问及睡觉的问题,金贝故作轻松地说:“就这样睡啊,这儿刚好有一张旧沙发。”问她“不觉得饿吗,吃什么”,她说:“不饿,书包里有面包牛奶,还有零食。”

金贝的举动让我深受震撼。作为她的班主任,我知道,我必须要有所作为,为这个家庭,更为这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她现在才五年级,就胆敢离家出走三个晚上,将来呢?我不敢想象。那天晚上,因夜太深,不宜久留,我们与金贝和她妈妈作了简单的交流后,就叮嘱她们回去好好休息了。

第二天,利用自习课时间,我找来金贝,和她单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金贝,你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你看你上课能专注听课,笔记做得又快又好。下课时,你还会找老师交流问题,性格特别可爱!”我毫不吝惜对她的赞美。金贝微微一笑,眼神透出光彩来。她有自己自信的一面,这些都是她努力的结果。“可是,最近几天,我发现你精神状态很差,一下课就伏桌睡觉。上课时还连连打哈欠,我原以为你又熬夜看小说了,还没来得及找你呢,就接到了你妈妈的电话,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金贝知道我要说她离家出走这事了,便低下头对我叹了一口气。

我看不清她的表情,因为口罩的阻隔。彼时,疫情防控早已全面放开,但金贝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口罩几乎从来不摘。于是我鼓励金贝摘下口罩,勇敢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接着我说到昨晚接电话时的心情。我表示自己很紧张,很担心她的人身安全。然后话锋一转,说起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烦心事,引导金贝说出心中的困惑和烦恼。面对我的温和与坦诚,金贝开始低声说起她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她说:“妈妈总是不理解我,总是命令我做很多的家务活,连哥哥洗换的衣服也是我晾晒的……我看小说入迷,妈妈生气地抢走了……”她说起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却没有提到我后面了解到的导致她离家出走最直接的原因。我隐隐感到,她是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说的,但我没有揭穿,而是和她分析她最近看的网络小说,指出这类小说只看三两本就够了,而应该多看经典名著和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书,比如曹文轩、伍美静的小说。

接着,我让金贝回忆起平时父母关心呵护自己的一些细节。金贝释怀了不少,说妈妈很在乎她,就是脾气急躁。我趁机和她分享了一个细节:“老师注意到,你和你妈妈长得很像。有一次,你妈妈恰好有空来接你放学,她在摩托车上远远地冲你拼命地挥手,你跑过去坐上车,然后,你们同时向我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跟我说‘再见’。你们都有洁白光亮的牙齿。那一刻,我感觉你妈妈是尊师重教的,也是非常爱你的!”金贝点点头,我继续说下去,“妈妈爱你,但她同时也受生活所迫,给别人铺地砖的工作很辛苦,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简单粗暴了些。你能体谅她吗?”金贝再次点头,轻声告诉我,她曾经跟随妈妈去过施工现场。我不失时机夸她懂事,又和她分析了这几天来的表现:中午能够回家做饭、吃饭、睡觉,说明生活自理能力强,可到晚上却不想和妈妈见面,而以逃避的方式露宿在外。这就等于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对自己对父母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接着,我打开早已收藏好的两个相关小视频,让她感受画面的残酷与生命的珍贵。然后,再推心置腹地告诉她,离家出走,伤害的不仅是她本人的身体健康,还伤害了爱她的父母。“事实证明,你这几天身体都累垮了,也没有精力去学习。虽然,你妈妈嘴上说不管你,但我相信她心里也着急上火,内心不得安宁。”最后,我教会她几个排除烦恼的小妙招:如果和他人意见不合,导致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郁闷,我们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转移注意力,比如画画宣泄法,反复深呼吸,去运动排解烦恼等,也可以试着和朋友聊天,找老师倾诉……金贝在我的开解下,显然已认识到了自己的冲动与倔强,表示以后不再离家出走了。

望着金贝离去的背影,我其实并不轻松。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为了更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避免金贝重蹈覆辙,我马上联系了金贝的妈妈,把我与金贝谈话的内容告知她,并向她转达了孩子的一些想法,建议她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一次,还要就离家出走的问题做好疏通工作。金贝妈妈连连点头,接着告诉我,自己是极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地给别人的房屋铺地砖,苦累不必说,回家还得操心两个孩子。哥哥读初中,成绩一落千丈;妹妹金贝也不听话,平时老爱关闭房门,不允许家里人进去,一个人闷在里面不知道做什么。最近,她还发现,自己的钱包总是莫名其妙地丢钱,问及金贝,金贝矢口否认。她意识到不对劲,有一天强硬地进女儿房间翻找,最终在金贝的一本小说中抖出了她丢失的人民币。母女俩因此爆发了一场硬碰硬的争吵。

了解到这点,我明白了,这就是父母之“教”与孩子之“发育成长”之间无法同频而导致的冲突。于是,我便向金贝妈妈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育儿观点。金贝个性要强,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平时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问题突显时,家长不能狂躁发怒,一味地指责孩子,而应当想一想最适合也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什么。金贝偷钱固然不对,要及时制止并教育,但方式过于强硬粗暴,就容易激发孩子的对抗心理,最终导致离家出走。接着,我语重心长地指出,当孩子离家出走的第一个晚上,作为家长的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理,不能因为和孩子怄气而意气用事,甚至认为出去找孩子就是向孩子认输了。要知道,一个孩子晚上在外游荡,遇到的危险是难以估量的。我们是成年人,要有清醒的判断,不要被愤怒的情绪左右自己,特别是在安全问题上……我好好地给金贝妈妈上了一堂课。金贝妈妈大约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和不妥之处,最后,她向我真诚道谢,并表示自己要端正心态,好好地和女儿沟通问题。

很快,金贝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精力充沛的状态,并时常展露灿烂的笑容。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微信里,她妈妈曾告诉过我,经过那件事后,两人都改变了不少。金贝没有像以前那么叛逆了。如今,母女俩相处得比以前还要好了。后面,是一连串感激、感恩的表情包。

前不久,一个周五的傍晚,已经读初二的金贝和同学回来母校玩。在操场上,她看见我,依然像小鸟一般飞扑过来,好像我们才分开不久。我笑眯眯地看着她,听她说起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她说她是住宿生,不单是舍长,还是班长呢,老师什么都放手让她来管;妈妈周末给她做了可乐鸡翅,美味无比……我时不时附和她几句,大多数时候就听她叽叽喳喳地说,那灵动的表情,那飞扬的青春,如同温柔的夕阳投影,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提议和她边聊边逛操场,走着走着,她突然很有感触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那次陪我在校园里散步。别的话我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我始终记得。”“什么话?”我也好奇。金贝慢慢道来:“你说,无论遇到多难的事,生活中总会有不期而遇的美好!”

原来,我以前还陪她走过校园?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从前做过的,现在也在做。时隔几年,当我淡忘于茫茫教海时,我的学生却始终记得。金贝的话一下子冲开了我的记忆闸门。

一定是为了达到更深层的教育目的,在分别找她和家长谈话之后不久,一个春暖花开的傍晚,我和金贝来了一次并肩作谈的校园漫步之旅。那时,我们慢慢地走过长廊,穿过桃林。校园里鲜花绚烂,桃花、李花、白玉兰、鸡蛋花竞相开放。它们的色彩和姿态,从不同的角度,在嗅觉、视觉的交织下给予我们自然、唯美的冲击。记得当时,我把同样酷爱阅读的自己讲给金贝听,也聊护眼的方式及成长的困惑、和他人沟通之艺术等话题。当我们走到操场边,我指着边上那一排盛开的宫粉紫荆花,说:“你看,我们转过弯来,蓦然发现,无论遇到多难的事,生活中总会有不期而遇的美好!”

金贝是何其聪慧的人,她当时一定是领悟了我话里的意味深长,以至于铭记于心,直到现在。我不知道,自己触景生情的一句话,在一个女孩那儿曾经产生过这样的力量。彼时,我们闭口不谈却又彼此心照不宣的——过去不愉快的经历、离家出走的糗事,以及成长中行差踏错的念头,它们早已随风而淡,留下来,历久弥新的,只有心灵曾被治愈的温暖,以及师生间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双向奔赴。

雅斯贝尔斯有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我想起那句让金贝铭记于心的话,内心荡起幸福的涟漪来。而这,亦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成长。

“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生的成长——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我牢记着雅斯贝尔斯的至理名言,习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喜欢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欣慰于在日常工作中有意无意地践行着言说的行动智慧。

我愿意,为你、为人生的成长教书育人。我愿意,以此为勉。

(作者单位:广东阳春市云凌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下一篇: 守望与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