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歌唱

作者: 王章材

有人说,人会吃哪碗饭,是命中注定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27年,在乡村教育的天地里,我年复一年地守望、歌唱……回望从一名普通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湖北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我归结于锚定“教学、阅读、写作和名师工作室”不放松,从而经历了一段坎坷、专注而又丰富的教育生活。

一、一步一景教学路

我出生在鄂西北乡村,1997年,我成为一所偏远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学校四周山峦连绵,山上松竹猗猗,镇上的人很少,一幢回字形教学楼便安卧在青松绿竹之间。

那时的我是迷茫的,不知道前行的路在哪里,更要命的是乡镇财政并不能按月及时兑现那点少得可怜的工资,有两位同事心灰意冷地去了南方。教师生活贫乏而单调,看电视成为仅有的娱乐方式。我清楚记得央视3台主持人刘璐主持一个群众互动节目,叫作“激情广场大家唱”。

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是激情广场,让激情燃烧,让智慧碰撞,让心灵飞翔!每堂课,我都像打鸡血一样,山里的树根、路旁的野菊花、家里的老瓷器,都成了我课堂上的道具。我的课堂,热热闹闹,沸沸扬扬,浮于浅表,却不自知。

直到一次和学生闲谈,才得知他们只记得我喜欢用漂亮华丽的语句导入,有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有燃烧的激情,却不记得我具体说的话,也体悟不到我组织教学的方法。听后,我的脸红了,开始关注真正的语文教学之道。

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系统学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余映潮“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法等,那段时间,我如同一茎草根,疯狂地汲取阳光、养料和水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作为乡村教师,我没有走进名师课堂的机会,便在网上大量观看他们的视频。我发现,黄厚江、余映潮、王君、肖培东、丁卫军这些名师上课,除紧贴学情外,更重要的是都采用了相应的语文教学专业方法。那些精彩环节的设计,都蕴涵着科学的语文教学专业方法。我向名师学习,大力挖掘语文教学专业方法这座宝藏。

我先从模仿《春》《散步》这些经典名篇入手,逐个班级借学生练手,也逐渐认识到一堂课教学目标务必科学简明、具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课堂上不必生硬地加重负担,艰涩偏废,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虚华求洋。我开始践行“简约教学,精准施策;生活语文,读写化心”课堂教学理念,主张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给学生自由舒展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执着课堂,不肯躺平,我所讲授的优质课先后荣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受当时新课程改革“导学案”启发,我开始研究“学导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单元学情,运用“关键组件”的方法与策略,把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成具体学习活动,同时搭建学习支架,进行导学、导练、导结。几年后,我主持的“学导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课题,荣获地区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

由于教学质量业绩突出,我先后七次荣获市初中语文金牌教师称号。多年来,我毫无保留地指导参加赛课的选手和新入职教师,当然也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且思且悟阅读情

杜鹃,又名映山红,是我家乡的英雄花。每年三五月,不经意间,便开遍山坡,红红火火。我渴望有一种力量能让自己的灵魂,如杜鹃般风姿绰约,点燃一方。

第14年,我一路闯关,评上市首届中小学名教师,随后顺利晋升为高级教师,成为师生公认的“名师”。在成为“名师”之余,我开始写一些心灵鸡汤,借此赚点稿费贴补家用,陶醉自我。直到我听到青年演讲家马丁《翻越舒适圈》的演讲:“你是不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已经舒适地待了很久?如果你心有不甘,我想告诉你,翻越舒适圈,勇敢地爬出来!”我一时冷汗涔涔。

我重新校正自己的专业方向——阅读,并进行真实的、草根化的教研,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不断省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学生一起拔节成长。也从中领悟到,幸福和卓越是一种平常心的选择,名师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内心的平和与丰盈。虽身处乡村,我完全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开发成无限的可能,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需求。

研读“旧书”。教材、《课程标准》《教材解读》等,我当成“案头卷”,开卷有益,常读常新,深入领悟其中蕴含的内涵和意义。

阅览“新书”。我及时了解教育政策,洞悉教改方向,坚持阅览权威报刊。学校订阅的每一份报刊,我总是先睹为快,奉为至宝。同时我也坚持自费订阅报刊多年,这些期刊使我知识储备的维度更广阔,教学研究也站上了更广阔的平台。

涵养“专书”。语文学科专业上的书籍,我称之为“专书”。我通常采用“三段式”读书法:激兴趣、学方法、悟理论,进行选择性阅读,从中体悟教育的“道”与“术”。我提倡“读烂”一部教育专著,再读第二三部,从中形成指导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根基。

涉猎“杂书”。优秀的语文老师,皆应是“杂家”。为站好讲台,我密切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博览群书,涉猎“杂书”,增加阅读储备,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启智润心,让讲台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阅读,是我的生活自觉,亦是心灵的皈依。阅读让我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考和理性的行动,我从关注自己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个体阅读到带领学生一起读书,我的课堂悄然间发生了变化。

针对乡村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问题,我思考如何让教师的阅读指导与学生的内在自我达成一种更和谐的呼应。我将课外阅读作为课程去开发,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带他们阅读整本书,画思维导图;运用“三层次阅读教学”法,即读懂、读细和读透,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读书方法指导;最后,通过背诵、演讲、摘抄、读书班会等活动,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阅读真正发生。

读书,是人生的成长。一个傍晚,一群毕业多年的学生到校看望我,谈笑间提及当年我带他们读过的书、上过的课,以及我写过的诗歌、散文……看着眉宇飞扬的他们,我明白,那些读过的书,已成为漫山的杜鹃,无拘无束地开放着,开遍山坡,也盛开在心灵深处。

三、携手并进终致远

张祖庆先生写过《请珍惜你身边这样的“另类老师”》一文:“她们爱书如命,她们热爱写作,她们热爱学习,她们不喜无聊聚

会……”我想我就是文中的“另类教师”。生活中的我是孤独的,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常常静坐在办公室里读写。

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是《中学语文课堂更应重视学法指导》。那时刚参加工作半年,国内教育正处于从教法到学法转型的探索期,针对当时语文课堂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突出问题,我撰写了这篇论文,参加了当年的年度论文评比。一位资深专家评委先核实了文章的原创性和真实性,然后慷慨地把语文学科唯一的一等奖评给了我这个毛头小子。

从此,我笃定地走上了教育写作之路,渐渐悟出教育写作需要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教育问题,以创新的思维突破研究难点,以科学的方法梳理思想脉络,还要以规范的语言与形式表达。

一天,我和一位中学校长聊天。这位校长牢骚满腹,他说真希望主管部门不要再派遣新机制教师了。细问之下,他说人是来了,可来了8名“新兵蛋子”,或多或少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听完,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并陷入了思考。从社会来看,社会大环境的诱惑常使新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怀浮躁,思想动荡;而学校小环境的不遂人愿,又常使新教师彷徨迷惘,躺平摆停。

发现问题后,我花了两周时间,推敲出4500字的《新教师“水土不服”咋应对?》一文,从“定好步子、早作职业规划;结好对子、助其少走弯路;搭好台子、提供发展平台;画好圈子、关注身心健康”四个方面支招。文章很快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写作要下笔练,更要讲求技巧。注重积累,集腋成裘,写作才有源头活水;挖掘素材,言之有物,写作才能笔下有料;选择方向,研究报刊,写作才能有的放矢。

在顺利出版《追梦》《正在路上》两本教学专集后,我的第三本专集——《乡村教师的守望与歌唱》也正在计划中。目前,我已在全国60多家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图书20余种;指导学生发表习作300余篇,120余篇美文佳作在大赛中获奖。受我的熏陶和影响,很多学生将写作发展成为个人特长。

七年前,我接过市“名师工作室”匾牌,成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了“师傅”,担当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舞台终究是孤独的,而我正努力奏响的是一支狂热的圆舞曲。有句非洲谚语:“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我所主持的名师工作室有一名教师成长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两名教师成长为湖北襄阳 “隆中名师”,两名教师成长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国家“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工作室成员共取得两节部优、七节省优的骄人成绩。

时光弹落∕一声脆响∕二十七年如白驹过隙∕轻灵划过∕却步履铿锵∕我选择守望与歌唱……我深知,我距离真正的名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毕我一生也成不了教育家,但“教育家精神”却是我心中的地平线——迈开腿,迎上前,执着攀登,进阶不止,终能抵达梦想的远方!

(作者单位:湖北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下一篇: 钉子与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