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遇见生命的星辰大海

作者: 易慧

《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会决定你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会决定谁能留下。”遇见了书,与书相知相伴,我的生命就像有了光,一缕又一缕,逐渐汇成了漫天灿烂的星海。

在文学世界里沉醉

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从初中迷上散文开始的。当别的同学争相追逐偶像明星的杂志海报时,五元一本的《文苑》却成了我每周的精神食粮。

有一期,我读到了林清玄先生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文,十分欢喜,感叹题美,文美,连作者的名字都美。我心想:能取这么清新禅意名字的,能写这么灵秀温暖文字的,该是一位飘然仙人吧。此后,便开始于茫茫书海找寻林清玄的足迹。

青春期的我似乎有无尽的烦恼,而林清玄的文字却有疗愈的魔力,让我焦躁的心得以沉静,让我从自卑里催生出自信,让我在黑暗处看得到光明,在落寞时找得到安慰,在困境里守得住信仰。

此后多年,我依然偏爱读散文,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深沉,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领悟生命的无常与坚韧,在杨绛的《我们仨》里体验岁月的平淡与温馨。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文风简朴、真挚、干净,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他笔下的花草虫鱼鸟兽,生动鲜活,趣味横生。当读到《葡萄月令》一文后,我也学着在老家的庭院种下了两株葡萄藤,生活顿时多了希望和期待。当读到西南联大的往事时,我立马被带入那段尘封的岁月,感受联大师生课堂的自由洒脱……

在阅读的浪漫时光里,我与书为友,流连其间,沉醉而不知归路,享受着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和极大愉悦。

在教育天地中求索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接触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我深知:一个不常读书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时难有底气。我也深信:人的困惑能在书里找到答案。

我喜欢在一段时期内专注研读一位名师的著作。我最先读到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系列书籍。《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作为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涵盖了丰富又极具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令我眼界大开。书中提出的“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20字诀”成了我开展阅读教学的方向盘,在其影响下,我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

后来我读到余老师的《致语文教师》一书时,再次被他的事迹所震撼。千余节课的听课记录,上百节课的教学演示,几尺高的写作手稿,1000多篇论文的发表……难以想象,是怎样的坚持,才能结成这样浩大的硕果,余老师可谓将教学研究做到了极致。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缺少的正是这种做教学研究的耐心和毅力。

我也喜欢循着教育教学中的某个问题找书来读。研究作文教学问题时,黄厚江的《作文课的味道》、王栋生的《作文教学笔记》、管建刚的作文教学系列都被我收入囊中,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作文六书”也对我启发很大。我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印证,一些教学困难得以轻松化解,并形成一些独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思考。

一本书的阅读往往会牵引出一批相关的书籍,书海浩渺,不可能一一读尽。夏昆老师曾说“好书太多,而生命太短,你集中精力读了这些,势必会遗漏那些。”好在,我慢慢学会寻找那些根本书籍来读。所谓根本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教师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依照这一标准甄选适合自己的好书,就可以使阅读更有方向,更有效率。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等就属于根本书籍,需要我们反复精读,读通、读透。

我从教育教学专业书籍中撷取智慧和力量,增添信心和勇气,并得以体会到教学带来的快乐。

在诗词长河中漫溯

读书,需要一步一步搭建起书籍的大厦,形成阅读体系,不仅要读得广,还要读得专。与其到处钻井,不如深挖一口井,这样才能汲到源源不断的活水,而诗词,就是我想要深挖的那口井。

在浙江参加“迦陵杯”诗教中国大赛期间,我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与一群优秀的人同行,感受到了她们对诗词的热忱。还有幸聆听了南开大学张静教授的讲座《书生报国果何从,诗教绵绵传嗣响》。从中,我看到了诗词是怎样在人们的心中开出美丽的花,真正了解到诗教的意义。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语言的典雅,更在于它能传达出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真挚的情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将这份瑰宝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诗词的美妙。

那几日,像是做了一场美梦。梦醒,我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把诗教的种子播撒下去。

为了提升自己的诗词教学水平,我开始深入阅读诗词研究类书籍。虽然其中有些书籍并不好读,但一本一本坚持啃读下来,终能迎来质的飞跃。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叶嘉莹女士的《唐宋词十七讲》、骆玉明教授的《古诗词课》、孙绍振教授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等书籍让我对诗词有了全面的理解,黄永武先生的《中国诗学》四部更是让我对诗词的精妙有具体而微的认识。

我也阅读《李白传》《杜甫传》《苏东坡传》等,相对理论性强的书籍而言,这类书籍好读得多。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知人论世,对古诗词的学习大有益处。因此,我常常选择合适的传记,带到教室让学生传看。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我还借助《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诗接龙》等诗词读本,让学生接触和诵读更多优秀的古诗词。每日共赏一首古诗词是我们的必修课,当我与学生一起分享读诗的点滴收获,感受诗词的美妙时,也播撒下了热爱诗词、热爱生活的种子。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回顾走过的岁月,每一次跌倒、每一次落寞时,书,一直都在。它带我跨越山河,携我之手,见证生命的无限可能与精彩;它带我拨开黑夜的阴云,挺立世间,拥抱属于我的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湖北赤壁市黄龙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