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赋能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作者: 李思衡

写然后知不足。要站稳讲台、赢得学生的认可,并像名师大家一样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广阔原野上有所作为,就必须鞭策己身,不断多方位地学习完善、提升自我。

一、以写促读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讲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教育写作概莫能外,教师时常会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对某一方面有独特的思考和想法,而一旦执笔为文,却感到重如千斤,往往词不达意,抑或写出来,文章却成了干瘪无力的经验总结,与期刊中的文章相比,常常相形见绌,缺乏宽广的专业视野和令人信服的理论深度,教育教学理论支撑的缺失等不足更是毕现无疑。

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曾开辟了一个“文言文教学大家谈”栏目,当时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一些思考,便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写了下来,却发现写出来的文章苍白、空洞、肤浅,明显缺乏深度和高度,更没有学理上的支撑。于是,沉下心来,一头扎到理论书籍中,以专题阅读的方式,熟读手头的《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 语文教育论文选》一书,系统地阅读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关于文言文教育教学的理论,借助理论重新对文章进行修改,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狠抓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一文,最终在当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发表。这篇文章的成功发表,给我极大的鼓励,我意识到教育写作并非高不可攀。这之后,我便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与阅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先后阅读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以及叶澜的“新基础教育”等教学理论书籍,《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几十种期刊成了我的必读期刊,学校阅览室更是我每天的“打卡地”。有了理论储备,我不断将教学实践和思考付诸文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由此我得到了启迪:教育写作是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动力,可以激发教师修业求知的热情,让教师“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不断消除自身的惰性,不断引进源头活

水,开拓教育教学视野,走在成就学生、成长自我的教无止境的路上。

二、以写促研

教育写作,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实践探索,留下自己的教学作品,但有时候总会有一种发表的欲望,正是这种发表的欲望,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作品必须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自然而然就会具有原创意识,教学中不去照搬别人的教案,不盲从教参,学会以研究的方式教学。为了让作品能够发表,我就是从研究教材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初,刚毕业那几年,助力研究教学的仅有一本教师教学参考书和订阅的寥寥几种教学期刊,为了让教学有自己的特色,我总是不看参考资料,先深潜文本之中,反复品味文本的语言,直至生发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确立了教学角度,之后再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深入分析,最后形成教学设计。课余,我将教学中较为得意的做法或是对教材的质疑思考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文字,投稿发表。那段时间的写作成果,都是研究教材的心血结晶。在撰写教材研究成果的同时,我将教育写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转向了研究学生、学情、课堂教学、高考、教育教学理论……

撰写了系列研究论文。后来,我又将研究对象转向自己,不断反思和叩问:我的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问题的设计能否经得起学理上的拷问……我在反思中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梳理、复盘、总结和提炼,不断完善和升华。渐渐地,在写作中摸索出了教学规律性的东西,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境界。游走在教学、写作与研究间,逐渐培养出对教育教学的敏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善于反思的教师,真正理解教学永远行进在弥补和消减遗憾的路途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

三、以写促行

写作中,为提升文章的理论高度和深度,需要教师学会从理论层面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以理论来观照教学的视角,养成用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的习惯。理论观照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服务角色,更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上下功夫,做到师生共同成长。理论引领下的写作,不仅可以提升师者的理论素养,而且带领我们从理论的视角,审视教学实践,教而有据,让教师少走弯路,让教学作品有深度、有新度、有嚼头。

理论观照之下,教师在写作中通过梳理、复盘、提炼教学实践等方式,让日常教学中产生的思考逐渐清晰、明朗,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和把握更加深入,从而走上一条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自我构建之路,甚至逐渐构建起自己的教育主张,进而掌握对所教学科的话语权,最终成为专业上的行家里手,成长为名师或专家型教师。

总之,教育写作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功莫大焉,如若每一位教师都能重视且敢于写作、坚持写作,定能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教育写作的不二法门就是勤于记录教学中所读、所见、所思、所为,做好加工整理和完善提升工作。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最基本的可以涉猎自己熟悉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这四个领域。

教育写作,让教师在教育写作中明晓教育教学的真谛,构建教学主张,它引领教师规划出美好远景,它召唤教师以永不停止的脚步,克服职业的倦怠,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让提升、发展成为教师修炼为新时代“大先生”之路上的永恒的主题词。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