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是我!
作者: 李玉婵因生性慵懒,且不喜热闹,我极少参加学生的聚会。不久前,我教书生涯中的首届学生来电告知,自毕业以来,他一直在北京忙碌,鲜有机会回家。今年他难得返乡,特别希望能与老师相聚。我欣然同意,并如期赴约。
可一到聚会地点,我顿时傻眼了。这哪是什么同学聚会,分明是家庭聚餐!六个牛高马大的青年,都带着妻儿——齐刷刷地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叫了声“老师好”。
我拼命在大脑里搜索,也不能将眼前仍然亲切和熟悉的脸,与当年的青涩少年一一匹配。
站在最前面的学生走上前,紧握我的手:“老师,是我!解龙。我在您班上呆过两个星期,您还记得吗?”我的记忆被瞬间激活。
工作第一年,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紧缺,我主动挑起了初二(2)班的班主任重任,同时兼任1班、2班以及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解龙,原是4班的学生,而4班是当时年级学习氛围最差的一个班。以解龙为首的六个桀骜不驯的少年结成联盟,号称“六大金刚”。他们如同未驯的野马,自由狂放,无心向学,到处惹是生非。为了瓦解这个小联盟,也为了这群娃能平安度过中考,顺利拿到毕业证,学校在初三上学期强行将解龙和另一个男生转到我班上,希望我能以女班主任特有的温柔和耐心去感化他们,缓解一下危机。
或许是为了反抗对学校安排的不满,在这两个星期里,这群娃闹事愈加频繁,抽烟、逃学、约架、偷窃,屡教不改。我更是前后三次去派出所,把解龙接出来。因为对解龙失望至极,父母对他在外的所作所为,早已漠然无视。
我清楚地记得,第三次去派出所接解龙,是在一个北风肆虐的周五晚上,解龙因为偷窃被抓。等我骑着摩托车火急火燎赶到派出所时,镇上已万家灯火。和解龙一起犯事的小伙伴都被父母接回家去了,只剩他一个人低头蹲在地上。解龙满脸倦容,眼神却仍带着一贯的桀骜不驯。我的心不由地缩紧:十五岁,这个花儿一样的少年,为何眼里充满了不相称的戾气?要怎么样才肯改过自新?
“来,把包子趁热吃了。”我拿出了路上买的包子。解龙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接过我递的包子,退到了墙边,背对着我,啃了起来。那一刻,解龙略为蜷缩的背影,沮丧而又狼狈,刺得我的眼睛发酸。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我,只比解龙大几岁,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这个误入歧途的少年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我心疼却又无助,给不了解龙任何帮助,甚至连大声的责备都说不出口,“你呀……”话没说完,自己不争气的眼泪便淌了下来。
但我没有想到,这一次把解龙送回家,便再也未见过他。周一,解龙没有到校,我打电话给家长,家长说解龙生病需要请假两天。周三,我再打电话过去,解龙的爸爸在电话那头骂骂咧咧地说:“兔崽子不是货,把老子的脸都丢尽
了……”周四,我去家访,解龙已飞往北京。
是的,解龙仅仅在我班里待了两个星期,还没有拿到毕业证就辍学了。之后,我几次打电话给解龙的家长,试图劝说他让孩子回来读书。家长都果断回绝了:“老师,我明白您的良苦用心,解龙不是读书那料。他已经接受家里的安排跟着哥哥外出打工了,您就不要费心思找他,劝他回去学习了。”
解龙的辍学,是我心中难以解开的心结。我的内心一直充满了自责和内疚:倘若,当年的我不是太过于年轻稚嫩,急缺教育智慧和经验,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尽管后来,我勤勤勉勉,努力去成为一个尽心尽责的老师,也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但每当想起辍学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的他,我心里还是会隐痛。我曾写下一篇名为《假如我能用爱为你缝补翅膀》的教育随笔,在文章里一次次地设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写故事结局。然而解龙并没有给我这个机会,他的辍学,成了这些年来我心里最大的遗憾和不安。
也许这些,一直在外的解龙是懂的。所以,十六年之后,他带着他的妻儿,笑意盈盈地站在我的面前,让我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安放回原处。
记忆的阀门被打开,我欣喜地发现当年4班的“六大金刚”:解龙,王军,陈杰,家辉,楷东和肖阳,全都到齐了,一个都没有落下。
饭后,解龙郑重地给我敬了一杯茶:“老师,谢谢您!当年我们做了很多坏事,当其他人都避开我们,觉得我们几个是无可救药的不良少年,您从不戴有色眼镜看我们,而是一直跟我们说您相信我们的本质从不坏,只是暂时误入歧途。我当年意气用事,不辞而别,我爸说,您曾一遍一遍又来找我……”解龙哽咽了。而我的眼眶早已泛红。
“老师,我记得您跟我们说过,人生的路还很长,浪子回头金不换。当年没有听进您的劝告,早早踏入社会,是我最大的遗憾。但老师您放心,我们都像您之前叮嘱的那样,走上了正道,好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与解龙一样,其他五个曾经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少年,却在人生的某个拐点成长了起来,变成靠着自己的手艺和技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一群人。更重要的是,长大了的他们,明白老师当年的苦心,也惦念着老师的牵挂。所以,用心策划这次相聚,来向老师“报备”。
我内心的骄傲和幸福,像潮水一样奔涌着——身为老师,还有什么能比看到当年一度迷失、偏离轨道的学生幡然醒悟,痛改前非,过上踏实而幸福的生活更欣慰更感动呢?
“老师,是我!”是一句温暖如春的话语,后面往往接着学生的自报家门。对于尚未毕业的学生来说,当他在微信或电话里这么说时,他给予了老师全部的信任,他相信不管自己面临什么样的疑惑、困难,老师会都用心理解他、帮助他。对于已毕业的学生来说,当他说出“老师,是我!”这一句时,他心里有一个笃定的信念:老师的记忆里有一个独特的片段是关于他的,可能会被岁月尘封,但却不会消失。而同样,他心里也有一个柔软温馨的角落,是属于他和老师的。每一次触碰,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眼中闪烁着光芒。
“老师,是我!”从学生口中说出的一句最简单的话语,却如同一股温润的清泉,轻轻地滋润着老师的心田。它是学生送给老师最美的情话,也是师生心意相通、双向奔赴的最好见证。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宪梓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