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项目化写作大单元教学探索

作者: 王茜

语文项目化写作大单元教学探索0

摘要:针对传统写作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写作能力的问题,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三单元整合为例,通过语文项目化写作大单元教学,将孤立的单元知识进行梯度整合,为完成一个项目服务,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写作整合

写作教学通常设置于一个单元课文讲授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一项写作任务。写作前教师用1课时引导学生审题,随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很难将自身写作与本单元的课文建立有效链接。由于听课没有目标,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会选择应付了事。另外,写作教学缺乏连续性,一篇文章写完,教师批改后,学生没有充分地修改和反思,就进入了新的作文题目的写作。在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和虚拟生活对写作的影响很大,传统的讲授指导式教学已经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套用素材等现象层出不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将写作教学放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关键就是教师设计的任务要有梯度,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将同类型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大单元教学,用4周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这种方式比起单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项目化写作练习更能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分析教材,有效整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有6个教学单元。从选材角度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可进行同类题材整合处理。第一单元侧重于“杰出人物”主题,第三单元侧重于“小人物”主题,二者恰好形成对照和互补,便于指导写作的多角度选材。从教材写作任务安排上看,第一单元为“写出人物精神”,侧重于指导选材立意,属于训练写作初稿阶段;第三单元为“抓住细节”,侧重于指导细节扩展、特色标题等,属于训练写作修改阶段。综上所述,两个单元的文章选材角度一致,主题对照互补,写作任务有梯度、有连续性,可以 整合为一个连续的写作教学项目。

二、了解学情,设计情境

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进行过“自我介绍”的写作训练,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但写作构思意识不强。到七年级第二学期再次进行人物主题的写作训练,如果只是选材方面从写自己变为写同学,则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项目化学习要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完成真实的项目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实的项目首先是指学生习得的知识和能力是可以在人类世界中真实使用的,而不是只在特定的语文课堂、数学课堂中才会使用的虚假知识和技能。”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与同学已经比较熟悉,于是笔者设定写作教学的项目为“完成电子版班级人物小传纪念册”。设计情境如下:

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多少次约好写同学纪念册,但我们到中考结束才发现,紧张忙碌的备考使我们匆匆写就只言片语就各奔东西……十年后、二十年后,你还记得那个曾经一起在操场奔跑、在班级学习的我吗?管道局中学为了推广“文化·品质”校园文化,在学校公众号上征集电子版班级小传纪念册,纪念册名字自拟,旨在展现班级成员风采,彰显班级“文化·品质”,感兴趣的班级快来参加吧!

上述情境的设计紧扣学生的初中生活,有效解决了学生毕业时匆匆离别却没有留下文字纪念的问题。因为是电子版,可以留存时间长,学生毕业越久,这本班级小传就越能成为学生怀念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学生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才是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的好项目。完成此项目可以为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初中生活纪念。

三、确定概念,驱动任务

笔者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项目驱动问题设计为“如何完成有特色的电子版班级人物小传纪念册?”通过单元导读课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和课后习题,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确定项目化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核心知识。

第一单元阶段目标为完成班级人物小传初稿。教学重点落在“感受人物非凡气质”“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含义和表达妙处”“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把握人物特征”等语文要素,并提炼出本单元的写作项目化教学核心知识:多角度观察写作对象,筛选出典型素材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第三单元阶段目标为完成班级人物小传初稿修改,形成有特色的人物小传终稿。教学重点落在“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提炼单元写作项目化教学核心知识:对人物小传进行标题、详略、关键句等方面的修改提升,更有创意地表达文章中心。

单元导读课让学生明确了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原本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课文成了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支架,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听课的效率。

四、细化任务,梯度支架

项目化教学具体操作时要继续细化项目,设置梯度支架,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从实践的过程中持续体验“小小的成功感”,以此保持整个项目的完成热情。具体操作如表1和表2所示:

五、量规先行,评价总结

发布项目任务的同时公布评价量规,使学生明确每一项实践都有评分标准并且要量化评优,保证项目化活动的质量。为本项目设计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作文修改量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用于初中生作文修改这一教学主题,应用对象为七年级至九年级中学生。

核心素养具体指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据此,作文修改的评价目标更多去关注学生在修改作文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沟通度、互助度和完成度等,立体评价学生的修改活动过程。因此,在设计量规时除了传统的考查修改内容的标准,如字数与文面,切题与选材,感悟与构思,语言与表现力之外,又设计了考查学生合作探究的量化标准,如活动态度、筛选素材、完成任务,结对合作、小组合作、跨组合作。每一项细化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满分10分,进行评分。最后把自评分数、组评分数、师评分数加在一起取平均值,得出在此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的实际得分,进行评级奖励。

在结对修改过程中,因为是一对一沟通修改,而且所看的作文写作主角就是自己,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也在乎将来留在班级传记中自己的形象,检查文章比较认真,既能主动帮助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和错误标点,又能够负责任地筛选出不真实或有偏颇的素材,进而催促作者修改,保障了修改作文第一环节的实效。同样,在小组合作和跨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比较好的组评分数,必须真正在修改活动中思维活跃,通过与同伴沟通解决问题,最后形成终稿。量规的使用让学生明确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方向,更促进了思维交流。学生一改以往写作文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写作。

六、语文项目化写作大单元教学探索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项目化写作大单元教学将教材中孤立的单元知识整合后成为一个项目服务,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月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梯度任务,对文章进行精打细磨,通过结对合作、小组合作、跨组合作实现核心素养的各项能力提升。学生通过QQ、腾讯会议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沟通合作,同时形成电子文稿,利用网络电子书设计平台“云展网”完成班级小传纪念册的电子版,留存时间长,便于在学生群和家长群及学校公众号进行展示。学生的项目成果能够作为真实情境有价值地存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写作、学习写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美)苏西·博斯,(美)简·克劳斯. PBL项目制学习:智能时代项目制学习权威实战指南[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王慧.“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写作教学路径探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3(12).

[5]周萌.初中写作教学单元重组与项目化学习重构探析——以“忠魂成瑰宝,传承有我辈”大单元写作实践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17).

[6]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唐一如,韩国胜.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微写作指导——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J].学语文,2022(2).

[8]李侠,刘迪.项目化写作的内涵、价值与实施逻辑[J].语文建设,2024(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北省廊坊市重点课题“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1114】

作者简介:王茜(1981— ),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2005年毕业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工作于廊坊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多次被评为“管道局中学优秀教师”“最美教师”,曾在青年教师综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在《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新课程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