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振刚 李娜

摘要:文学具有育人属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是在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精神世界塑造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中,既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较高政治素养的要求,也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构建全新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在完善大学生文学素养与知识结构的同时,提升其思想道德与人格素养,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现当代文学;实施路径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多次阐释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专任教师,要积极承担课程思政的重要责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师范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发生与发展史的同时,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性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理论、作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使学生了解并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评价现当代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能力,在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提高个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位置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覆盖面非常广泛,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它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教育学院等院系开设的必修课程。这种学科属性使得其在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对于高校很多学科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它的百年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征程相契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它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争。救亡与启蒙始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旋律,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众多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无不饱含着作家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思考与关注。尤其是他们声嘶力竭地呐喊与浓郁的家国情怀等内涵使学生们强烈感受到这些文人志士不屈的斗争精神与浓郁的个人魅力,在深刻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同时,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相对不足,专业性成果较少

从中国知网搜索数据来看,仅2024年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论文达到3000多条,这些文章从专业视角、高校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集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思政教育与非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等方面,但是深入研究便会发现,这些研究大多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同时,关于文学类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以“课程思政”+“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关键词的文章仅有14篇。这些文章的论述大多过于简单,缺乏典型案例,尤其是实施路径缺乏有效指导性,同时课程思政教学知识库更是缺乏相应的建设,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

(三)课程教学中德育不明显,涉及思想道德修养的往往被忽略

教师授课时仍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涉及思想道德修养的往往忽略。在市场化环境的影响下,实用性的现代大学教育观使得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忽视了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格素养的提升。

受教学课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为了教学进度不得不将部分教学内容“略化”处理,甚至对于某些教学重点内容也没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究。有的高校为了学生的“考研”需要,更是对教学知识点进行了“区别对待”,具体到作家作品也是围绕考点进行了“点对点”的教学,从而导致包括审美艺术特质以及“生命”“存在”等更加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讲授大打折扣。信念、理想等思政教育更是被压缩到狭小的空间。高校师生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包括测试、考试在内的知识点,并代之以单纯的作品解读,而从作品中提取的审美情趣与思政教育元素则大打折扣,而学生对于文学的关注度与兴趣也随之减弱。同时,教师审美能力与思政素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课程思政教学的进展。即使部分老师受到时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意识到文学作品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但由于缺乏专业、科学的相关教学案例,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教学重点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饱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涵

授课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感受革命的真实、革命者的信念与热情,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要将历史叙述与现实观照相对应,在对文学思潮、经典著作做出新时代阐释与反思的同时,形成鲜明的价值与道德判断。诸如在讲授鲁迅、陈独秀、郭沫若、巴金、陈忠实等作家时,笔者着重选取了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生平事迹,强化其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郭沫若与郁达夫考入日本学校进行深造,选取的是医学,其目标也是治病救人,但在国家危亡、民族苦难之际,二人意识到改变国人愚昧精神状态及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毅然选择文学这条精神与灵魂改造之路,后期笔耕不辍地坚持抗战文学创作。尤其是郁达夫1938年飞往菲律宾后在异国他乡十几年如一日以创作支援国内的抗日战争,并英勇牺牲。蒋光慈从学堂开始便受到革命文学的影响,并以自己的漂泊生涯为题材创作了《少年漂泊者》《短裤党》这些早期革命者追寻革命之路以及党带领人民进行英勇斗争的革命文学作品。这些作家的人生充满艰辛、坎坷,但他们的人生选择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这种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值得每一位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

(二)优化教学模式,在学生沉浸式体验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涵

受到教学资源有限等条件限制,除毕业实习外,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内,教师授课也大都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要授课形式,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不多,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内的文学类实践学习更是少之又少。当然这与文科自身的学科属性有很大关系,但在信息化如此丰富与便捷的当下,我们更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授课中来,诸如一起参与、优化教学课程的设计,共同探究、讨论相关的教学重点、难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相关分析与评论。笔者针对所在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改编鲁迅的《祝福》、柔石的《二月》等作品,并让其在课堂表演中体会作家们在爱国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不仅如此,笔者还在文学院主办的杂志《蕙风》上号召学生参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以及青春、友善等主题征文活动,不断地巩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果。带领学生赴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进行沉浸式思考,而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生活与创作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对作家作品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沉淀了人文素养,强化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品格。

(三)优化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思政的要点考核,强调过程性考核

高校教学要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即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文化传递与人格塑造、品质培养相结合。在坚持理论传授的同时,创新实践教学。当下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笔试,对于学生的认知度、参与度则没有具体的考核,理想、信念、毅力、爱国等相关的课程思政内涵与要点也没有体现与衡量,课程思政教学背景下,我们应注重过程性考核,并加强此项考核的权重与占比。笔者通过视频分享、小组讨论、课堂表演、朗诵会、视频录制、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

笔者讲授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时,结合影视剧《觉醒年代》,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以历史的眼光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新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同为饱含激情与热情的大学生,教室内每一位学生都为20世纪初学子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文化与革命先驱的责任感与革命毅力所感动,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更深刻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既传播了新思想与新文学,又有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与文化基础。讲授《茶馆》一文时,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表演话剧片段。学生努力筹备、表演精彩,笔者则及时地点评与引导,不仅让学生通过茶馆的变迁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变迁,更通过王利发等人物的命运认识到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任何势力都拯救不了老百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人民走向和平与富裕。在讲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时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话剧。学生在真实人物的表演中感受到普通百姓生活的苦难和挣扎,懂得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思考如何在一个更为公正和平的社会奋斗。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既是完善自身课程体系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课程思政教育成为教学常态的形势下,现当代文学课程不能冷眼旁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课程优势,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走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王英洁.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1).

[2]李海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J].高教论坛,2022(4).

[3]韩会敏.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文学教育,2022(6).

[4]蒋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破壁强核、固本拓新——师范专业认证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23GJJG367】

作者简介:李振刚(1981— ),男,文学博士,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我校中文系,现工作于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主研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近年来主持河北省教改课题1项,河北省教育厅课题2项,河北省社科联课题3项,廊坊市科技局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荣获河北省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学校“十佳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